APP下载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租赁业务风险 管理措施探讨

2021-11-25罗俊杰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承租人风险管理资产

罗俊杰

(武汉仁益堂大药房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融资租赁是以融通资金为直接目的的现代租赁形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竞争局势日益复杂,金融租赁产业作为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金融业态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流程较复杂,涉及面较广,涵盖金融、贸易和法律等,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方面的助力作用不可小觑,其通过直租、售后回租、转租赁等多种产品、多方式组合设计,采用专业化管理,缓释业务风险。新时期,对金融租赁公司而言,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实现协同效益最大化,则必须把握机遇,直面挑战,重新部署战略规划,深化转型升级,优化其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金融租赁的业务种类与主要风险

融资租赁的业务种类有:一是直接租赁,出租人以承租人的实际需求为准,向其所规定的出卖人购买固定资产,再交付于承租人;二是售后回租,承租人转卖个人固定资产,与出租人签订合同,当期满之后再租回使用,该方可减缓承租人短期内的资金压力;三是转租赁,承租人将处于租赁期的资产出租给第三方,涉及至少三方当事人与至少两份合同。

金融租赁业务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一是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承租人缺乏信用,未能按期偿还资金,导致金租公司的租金无法按时收回,而此类风险应结合客户群进行分析。若承租方为城投公司,应关注其信用评级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当地财政收入是否严重下滑等;若承租方为上市公司,则需要关注其发债评级、承租人的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情况等;二是利率风险,金租公司若以固定利率的方式为主,当租期内利率发生不利变动时,如大幅上升时,其融资成本将增加,导致预期收益水平可能会下降,甚至会被迫停止租赁项目的投放;三是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金租公司内部管理不当,出现风险评估不准确、信息流通不顺畅等问题,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1]。

二、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难点分析

(一)调查审查工作仍需进一步加深

金融租赁公司大部分单笔业务涉及金额较大,业务交易较为复杂,业务项目立项之后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在项目开展前期,金租公司应做好尽职调查工作,确定目标客户,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记录和抵质押情况等进行仔细的调查与分析,以实现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租企业多实行集中办公,业务覆盖范围较广泛,分布较“散”,与客户距离较“远”,不能及时掌握承租人的信用动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对此金租公司除了采用双人尽职调查机制外,仍需进一步加深调查审查工作,否则难以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二)风险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物正在逐步拓展,涉及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对金租企业在识别、选取合规租赁物、加强租赁物动态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市场环境变化、政策变动等都会对租赁物的价值确认产生较大影响,这无不考验着金租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尽管大部分金融租赁企业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但是多数情况下仅以项目为核心,不能从风险评估到风险预警、防范的整个过程展开严格的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体系还亟待完善。

(三)复合型人才不足,引发操作风险

金融租赁是新兴金融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工作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金租企业随着规模扩大的同时,应对不同类型的业务风险配备更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金融租赁业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基础的保障。金租公司的岗位设置相对比较完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较扎实,风控人员大多是从大型国有银行挖的资深风控人员。随着金融租赁业务的拓展,相关风险管理工作也应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但是部分风控人员未能充实个人知识体系,对新知识、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空有理论与过往经验,不能与当下的金融租赁业务开展情况紧密连接,仍会陷入复合型人才不足的困境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操作风险,且无法实现有效控制。

(四)后续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

金融租赁公司在业务前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分类,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中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后期重点应放在根据客户分析租赁资产情况,保障租赁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但是,有些金租公司往往对后期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签订合同之后,未能及时展开实时跟踪与监控,资产管理缺位,客户信息更新不及时,对于实际存在的问题难以在第一时间查明原因,也就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管控。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加深调查审查工作,降低金融租赁业务风险

融资租赁业务中尽职调查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之一,尽职调查工作应尽量全面的掌握承租人的相关信息,还应进一步加深调查审查工作,经营理念回归到物权,租赁标的物在选择上应注意产权清晰性且具备一定的效益性,制定全流程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有效降低业务风险。以售后回租业务风险管理为例,金租企业应将重心放在分析市场行情、选择合规租赁物、资产残值回购等,打通产业链,尽可能避开高能耗、高风险或者宏观调控政策趋严的行业;把握租赁资产入口,以银监会的“管理办法”为准,选定权属清晰、有处分权的资产,基于这一前提对承租人的实际情况展开全面、系统、细致的分析,实地考察、重点分析,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金租公司在评审时以信息资料为参照,对租赁标的物展开审慎且专业的资产评估,制定适宜的融资租赁方案,同时符合承租人与出租人的需求,确保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此外,租赁中实行全流程风险控制与防范,把握风险关键点,如价值评估、还款能力分析、资金用途等,可在售后回租的租赁合同中明确资产用途,不定期审查、监管账户,防止不合法挪用,或是规范合同签订、优化支付方式,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2]。

(二)树立牢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租赁企业必须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各项制度的约束性与规范性,以严谨的制度为保障,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以M金租公司为例,该公司已经建立风控体系,但为了实现动态管理,从容应对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改变以往的风控模式,以客户为核心,有序展开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工作。

一是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牵头,风险管理部门主导,其他部门积极配合,逐步细化风险管理框架,改变原先各部门仅扫“门前雪”的局面,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明确责任与分工,注重内部信息沟通与反馈,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建立“三道防线”,包括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和授信标准等,在前期判别主要的显性与隐性风险,过滤不可控的业务风险。三是优化业务执行流程、规范客户信息管理体系,加强过程控制与监管,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等,合理分析、科学分类、快速响应、合理且及时的发出预警信号,尽量将风险消化在初始阶段,并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助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金租公司监管部门按照放款人监管的特征,当租赁资产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上报,并将内审治理加入金融租赁业务的各个环节,加强风险控制。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降低融资租赁操作风险

融资租赁将融资与融物紧密相连,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金融租赁业务也随之不断扩张。大型成套设备的租赁业务可助力企业筹集资金,缓解短期的资金压力。新时期,金租公司主要业务选取的租赁标的物由通用设备、汽车拓展至新能源电站、污水处理设施等。对金租公司而言加强业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操作风险,应当强化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现有风控人员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将融资租赁业务的特征与新监管环境下的各种新要求和新变动相结合,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引导风控人员扩充个人知识框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此外,金租公司应将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覆盖全体员工,加强全体员工对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正确认知,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四)加强租赁资产管理,保障资产安全稳定

融资租赁业务后期,不仅要跟进承租者经营情况,还要重视对租赁资产的保护工作与风险处理能力,加强租赁资产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租赁资产巡视,及时预警其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首先,以资产管理为主,风险管理为辅,对承租人租赁标的物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根据承租人的融资负债、财务状况等,合理预测资产管理风险,出具租期管理报告,更新客户资信信息。其次,建立资产管理中心,适当提高与承租人接触的频率,增强风险资产处置手段,成立资产清收部门。再次,实施租赁资产分类管理,制定资产管理细则,并实行“双查”,即公司自主检查与专业机构专项检查,评估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精确评价租赁资产剩余价值,综合考虑面临的多种影响因素,探索资产的隐性价值,同步实现风险有效控制与利润增加的目的[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背景下,加强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是金租公司最为主要的一项任务。本文从金融租赁的风险类别与主要风险着手,简单阐述理论概念,分析目前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难点,积极探寻可行的方案,建议从加深调查审查工作、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加强租赁资产管理等四个方面做起,逐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判断的科学性,期待能更好地抵抗各种潜在不利风险,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金融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承租人风险管理资产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承租的房屋被整顿,承租人怎么办?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论次承租人对房屋的优先购买权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限制性保护
不动产承租人权益价值损失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