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内在逻辑
2021-11-25史伟
史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管理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其被视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然而,自知识管理概念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知识管理,但至今对知识管理的内在逻辑尚缺乏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对过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辨析,明确知识管理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未来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实体逻辑
知识实体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知识被认为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具有静态性、实体性与普遍性。基于知识实体逻辑,知识被认为是可以存储、分割和转移的实体,知识管理则被视为对知识储存、转移与分享过程的管理。鉴于实体逻辑的知识管理数据、信息和知识具有显性实体特征,使知识能够通过书籍、文件等载体实现转移和扩散。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个体或组织对存在的显性知识和尚未掌握的隐性知识进行识别、收集和编码,进而实现知识扩散,使其他人受益。实体逻辑下,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编码、知识扩散与SECI模型中的知识结合化与外部化思想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皆关注知识管理对知识实体的显性化加工及扩散处理。
资源基础观理论、知识基础观理论以及知识转移等企业管理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嵌入了知识管理的实体逻辑。上述理论将知识视为组织创造竞争力的基石以及最优生产资源。首先,由于复制知识的成本少于创造新知识的成本,因而知识具有规模经济性。其次,知识不限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延伸为其他产品和服务,因而知识具有范围经济性。最后,知识具有增长性,当更多知识被使用,则更多价值被生产。上述理论观点皆将知识视为可复制、可转移及可存储的实体。根据这一逻辑,知识管理则成为收集、整合和扩散知识的一个系统。
基于知识实体逻辑,知识价值链管理理论认为知识管理是从数据的收集开始,经过加工处理后,无序的数据变为有序的信息,并进一步进行知识编码和分类存储,进而支持知识共享,并激发知识创新。知识价值链的管理对象包括知识在运动中遗传、变异的全过程和结果。在知识价值链中,数据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述,是一系列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案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描述,具有原始性、离散性,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信息则是按照一定使用目的、一定的形式被系统整理和组织的数据。与数据相比,信息不但具有客观属性,而且具有导向性和关联性,形成了数据片段之间的结构化。而知识则是知识所有者在进一步整合、加工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对外部世界更高层次的洞察。知识不但是结构化的信息产物,而且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知识管理的建构逻辑
知识建构逻辑认为,知识不具有客观实体性,也不适合被普遍定义。知识是知识获得者基于自身内在的信念、价值观以及外部的社会规范、文化等因素,对外部信息或知识的建构。知识不是一个可以被转移的客体,既不能被简单地视为物质世界的镜像,也不能被单纯地视为精神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互动的建构产物。
对于个人而言,知识管理是基于个体心智模型与社会文化对信息或知识的动态建构管理。对于组织而言,知识管理是基于组织知识记忆与社会文化对外部信息或知识的持续建构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不仅包括知识内容的建构,也包括建构工具——心智模型、组织记忆的修正与丰富。知识的个人建构、组织建构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建构,其需要依托宏观层面的知识建构,即知识的社会化建构。知识的社会化建构形成了社会公众对世界的共识化认知,进而持续滋养包含社会规范、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进一步成为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开展知识微观化建构活动的基础。知识社会化商议确认的社会共识具有知识实体逻辑强调的知识普遍性特征,而个人或组织微观化建构的知识因为受到个人心智模型、组织知识记忆的影响而呈现出个性化、动态化的特征,个性化促进知识所有者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动态化推动了知识所有者知识资本的发展。
区别于实体逻辑,基于建构逻辑的知识管理,其主要管理对象是隐性知识。知识管理致力于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流、转化构建平台,使隐含在知识所有者心智中的、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得到整理和转化,以促进显性、隐性两类知识的内外流动。在内容方面,知识管理包括个体或组织通过隐性知识编码形成显性知识去丰富、完善个体的心智模型或组织的知识记忆,以提升个体或组织建构知识的效率,还可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等。
在建构逻辑的视角下,知识不会出现从知识发送者向知识接受者的转移,但一定会经历转化过程,即建构的过程。建构逻辑视角下的知识管理认为绝大多数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个人的心智模型彼此存在差异,组织间的知识记忆也不尽相同,因此被概念化、理论化的显性知识仅仅是个人或组织进行知识建构的对象。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实质是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重新建构过程,即知识接受者利用个体心智模型对外部知识进行解码、解构及重构,这属于知识的接受型重构。知识所有者在使用知识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将心智模型中的知识与环境要素相结合,进一步形成知识的使用型重构。
三、知识管理的实用逻辑
知识之为真,因为它有用。从知识管理的实用逻辑看,人类之所以需要知识,不仅在于需要形成对世界万物关系的认识,更是在于通过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知识是实践技能或专业能力的汇集,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组织更顺利、更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基于实用逻辑视角,知识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即和决策相关的信息、能够转化为行动的信息,可帮助组织成员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提升决策绩效。
知识不仅是对某一客体施加活动并产生一定绩效的经验,而且还是协同人与人行为的能力。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知、使用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存在于复杂的情境之中,与众多外部要素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价值的创造必须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按实用逻辑看,实体逻辑的知识管理是初级的,仅仅实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初始转变。而建构逻辑的知识管理则是不完全甚至是不确切的,主要原因是建构逻辑下的知识管理建立在建构知识实体的基础上,而知识实体常常在知识的流动中被加工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被剥离了知识原生情境的知识。知识原生情境中复杂要素之间的网链关系被概念化或理论化为有限变量之间的高度抽象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减损。
实用逻辑的知识管理甚至质疑当前的人工智能模式,认为显性知识在被转化为机器识别的二进制数字的同时,知识原生情境的因果关系、影响关系都已经所剩无几,知识的实用绩效必然受到挑战。中医人工智能的实践活动目前正面临这样的挑战。取象比类是中医哲学极具特色的知识管理方法,中医哲学象思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主体。研究者既往的知识、经验、所处的环境,甚至人格情感等都对象思维的过程及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关注关系。象思维关注事物在各种外来影响与自身调节综合作用下呈现的性质、功能或作用,而不是事物的构成要素和实体。三是强调变化。象思维将“象”看作事物发展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认知结果,当事物发展到下一阶段,“象”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王永炎和张启明,2011)。中医取象比类的知识管理不仅关注建构逻辑,还关注实用逻辑,以所谓的“取象”实现对知识情境系统的保真,以所谓的“比类”形成知识的分享与扩散。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认为,知识技能是操作性资源,常被隐没在海量信息之中,或附着于各类有形资源上(李雷等,2013)。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本质上都是知识的产物,经济活动中的价值不再是交换价值,而被定义为基于知识和技能的使用价值或情境价值。财富不再被约束于有形的商品中,而是在知识的应用中得以涌现与增值。知识价值被视为一种嵌入在知识应用中的主观感知价值,并且具有情境依赖性。服务主导逻辑与中医哲学的知识管理逻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比较重视知识价值生产的情境嵌入性、知识实践应用性及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现象学方法。基于实用逻辑的知识管理聚焦于知识应用活动的管理,包括具体的知识应用情境及其情境中知识与情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管理。
四、从管理逻辑到治理逻辑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生产活动的日益繁盛,任何一个个体、团队或机构处理、管理完全的知识资源已经非常困难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知识呈现出不同规模的过剩或稀缺,对于动态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知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知识管理思维模式已经无法处理好知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问题。
此外,各类知识镶嵌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网络交互活动之中,体现出碎片化、网络化、个性化的特征,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极其复杂、极具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管理者很难依靠传统的线性思维与静态管理模式实现知识资源的运营(贺团涛和曾德明,2008),知识治理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取代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实践价值和潜力。治理将个体、公众及社会视为伙伴,作为对单一管理机制不足的处理(王彦勇和徐向艺,2013)。基于实体逻辑的知识管理认为知识是被发现和佐证的,基于建构逻辑的知识管理认为知识是被商议和确认的,但建构逻辑忽视了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包括了涉及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以及这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被社会行动者创造的,而这些行动者嵌入在人类社会的关系之中。因而,基于建构逻辑的知识管理对众多知识建构者知识商议与确认的机制问题的解析是力不从心的。
治理逻辑下的知识管理恰恰可以此为核心,其既承认知识个人建构与组织内部建构的存在,又关注知识的社会化建构,并进一步通过对参与知识社会化建构的社会结构与关系的治理,解决知识建构,尤其是知识社会化建构的机制与路径问题。
基于实用逻辑的知识管理既不赞同基于实体逻辑的知识佐证论,也不支持基于建构逻辑的知识商议论,其主张知识是在应用中形成的,没有应用情境的存在和应用价值的呈现,知识便不存在。虽然基于实用逻辑的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应用情境中的要素关系管理,但缺乏对社会网络中各知识利益主体之间网链关系的治理,单个管理主体,甚至有限的管理主体(知识联盟)在当前知识多元化主体的背景下,对知识生产的组织效率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抑制。
知识治理主张去中心化,没有特定的传统知识管理者,而是通过共创、共享治理机制,激发、保障知识利益相关者进行的知识社会化共创活动。过去研究提出的体验式知识管理模式聚焦于知识的局部创造,但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关注。转化式知识管理模式则聚焦于知识转化的流程,但缺乏知识共享的路径。基于共享、共创机制之下的生态化知识治理则不仅可以反映出知识的线性流动,还推动知识在社会网络中的网状流动与持续建构迭代,催生出更短的知识单体生命周期,并再造出更持久的知识联合生命周期。在生态化的知识治理模式中,共创治理推动异质化知识之间的联合,共享治理促进持续的反馈,反馈又进一步推动知识的共创建构。生态网络中的知识流动速度更快,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更强,知识联合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生产力形成倍涌效应。
五、结语
文章梳理、辨析了知识管理的实体逻辑、建构逻辑以及实用逻辑,并提出知识管理的三大内在逻辑之间并非不同视角下的并列关系或竞争关系,彼此之间反而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知识实体是知识建构的对象,知识建构是对知识实体的再生产。知识建构不是知识生产的终结,知识的终极价值存在于社会发展活动中的知识应用及其呈现出的改造世界、促进人类发展的实用价值。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实体是资源,建构是手段,实用是目的。此外,上述三大逻辑都属于经典的知识管理逻辑范畴,而在知识快速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的实践情境中,以内部化、中心化为特征的知识管理逻辑已经难以适应日益丰富化、多元化、深刻化的知识价值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基于知识治理的内在逻辑建立高效的知识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