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忍耐
——我读方志敏烈士
2021-11-25陈文兴
陈文兴
弗洛伊德说:“人是万物中的灵长,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伟大。他总是焦虑的产儿,而且与生俱来。”可能由于个体的原因,我的这种焦虑感似乎很早的时候就强烈起来,并促使我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星空,“我相信,在群星之中,总有一颗星星,引领我的灵魂,穿过未知的黑暗”。方志敏烈士就是我找到的这类星群中闪亮的一颗。几十年来,他的事迹、他的人生思考、他对生命的态度一直指引我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教会我如何过好生命中的晦暗日子,消除我作为普通人活在世间难免的迷茫,驱散我内心深处的不善和不安。
方志敏是我们这代人上小学的时候就普遍记住的一个革命烈士,那时的教材上有一篇叫《方志敏同志二三事》的文章。后来还读过《可爱的中国》、唐弢写的《同志的信任》、按老师的要求背过《清贫》,但真正带着热烈的情感和认真的态度去主动深读方志敏同志,则起自1984年1月9日的一个傍晚。那年,一向很温暖的东川区政府所在地新村的冬天突然变得特别寒冷,一场大雪压断了无数的树枝,多数缅桂树冻坏冻枯,东川作为缅桂城的称号受到很大威胁。而这时,我个人的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还没有从父亲去世的阴影中完全走出的我,不得不去面对一向对我最为在意、鼓励我克服人生不幸的表哥,在被脑瘤折磨了两年多后,于1984年1月7日这天晚上在极度痛苦中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的事实。而第三天早上,请来看护遗体的两个老人,因用蜂窝煤生火取暖造成煤气中毒去世。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无奈和人在很多时候的无助,对很多曾经充满热烈向往的事灰心起来……
那个傍晚,和料理完后事的亲人们告别后,我独自徘徊在东川小招待所的走廊上纠结着万千心事,把不知是谁丢在长椅上的一张旧报纸拿起来一读,希望就此得到一些排遣。在这份残缺报纸的最后一页右下角,我读到了方志敏烈士的一首字面意思理解起来并无难度的小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我把这首诗读了无数遍,一个场景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片竹子,雪越下越大,越来越多的雪堆积在大地上、竹尖竹叶上,竹竿渐渐地、静静地弯下,但挠而不折;然后,雪被风摇落、阳光融化,竹子重新伸直自己的腰,傲然挺立于苍宇之中,把忍耐力和反弹力表达得无以复加。我心中突然明白过来,人生最不可或缺的是激情和韧性,但相对而言,激情产生起来更加容易,一次高明的他人鼓舞、一次人生的小胜、一次悲情场景的渲染都可使正常人心潮澎湃;然而要获得韧性则很难,所以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而此时此刻的我最需要的就是这种韧性,死去的人死去了,活着的人还要活,还要做事,没有这种韧性、缺乏忍耐力和反弹力,是不可思议的,并生出一种想更多读懂这位烈士的愿望。
随着相关阅读的增多,我知道方志敏同志从自己经历中逐渐深化了中国人心性、中国社会苦难、中华民族屈辱的认识,坚信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在现代化中虽然受到很大的挫折,以至于“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在接受十月革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后,更加坚信“苏维埃的制度将代替国民党的制度,而将中国从最后崩溃中挽救出来!共产主义世界的系统,将代替资本主义世界的系统,而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从痛苦死亡毁灭中拯救出来”①方志敏.我们临死以前的话[J].当代江西,2018(08).。而等到革命胜利时,中国将“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感谢先贤挽救世道人心的千般努力,使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分子在国家遇到任何劫难的时候都绝不死心,使作为革命者、中华民族最黑暗时期的拆下自己的肋骨做火炬的殉道者的初心,立在了方志敏烈士的胸膛里,使他直到牺牲时,“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②转引自胡慕知.方志敏之“信心”: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J].初中生,2021(02).。为这颗初心,他在执着奋斗执着的同时,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很多压力、诱惑、困难和无奈他都可以用“忍”字来面对。面对金钱的诱惑他可以忍住,经手的为革命而筹集的“数百万元”款项能保证其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面对国民党要他投降的威逼利诱,他理直气壮地质问,“你国民党是什么东西!——一伙凶恶的强盗,一伙无耻的卖国汉奸!一伙屠杀工农的刽子手!我们与你们反革命国民党是势不两立的。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③方志敏.给全党同志的信[J].党政干部文摘,2002(07).;对同志的不属于品质问题的任何缺点他可以忍耐、隐忍、相忍。
在这些“忍”中,对来自革命阵营内部的很多一时克服不了的错误、特别是那些有明显的破坏性错误的“隐忍”是最难的,因为这些错误的主张者和行动者对革命事业没有敌意,这不能像对待敌人那样考虑消灭。方志敏同志作为共产主义信仰者强烈的大局意识、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也更集中地表现在这种为了保持团结和整体战斗力的隐忍中。有过创造根据地经验的他肯定清楚红十军团领导班子的问题,“刘畴西任军长时间不长,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乐少华对军事较生疏,以政治正确自居;寻淮洲本是军团长,东征时大小几十战,指挥精当,客居人下降级成了师长;粟裕有指挥才能,无法干涉大局”①吴安宁.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J].文史天地,2014(02).;方志敏自己是司令,却不能直接指挥作战……他对中央代表曾洪易的胡作非为不会好受,这人贯彻王明等临时中央领导人的意图,在闽浙赣根据地肆意迫害不听他话的人,一个县城就设置了17个关押红军的点,9个区委书记被杀害7个,弄得谁也不敢干这个职务;他不会对中央给红十军团错误指示毫无想法,这使红十军团根本没有办法随机应变,没有办法完成先遣队的任务;他和周建屏等同志创立闽浙赣根据地,经过了无数的血雨腥风考验,对刘畴西的不当指挥,特别在红十军团的存亡关头犹豫不决,心中装着不知多少无奈,脱离陷阱后又回去找。但这一切他都认了、忍了。所以,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说“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②万振凡、万心.方志敏的理想信念研究[J].苏区研究,2018(04).在最后一刻就要到来的时候,他只是淡淡指出:“我们因政治领导上的错误,与军事指挥上的迟疑,致红十军团开入狭隘的敌人碉堡区域,在怀玉山地方,受七倍于我的敌人之包围,弹尽粮绝,人马疲苦,遭受极大的损失。”③刘明钢.狱中的方志敏写给中央的第一个报告[J].红广角,2016(03).他坚信:“全世界的光明,只有待共产主义的实现。”“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全部成功”,只要愿意为此努力的人,都是自己的同志,都要团结。所以他说,“我们临死前,对全党同志诚恳的希望,就是全党同志要一致团结在中央领导之下,发扬布尔什维克最高的积极性,坚决性,创造性,用尽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学习列宁同志‘一天做十六点钟工作’的榜样,努力为党工作!”④志敏.给全党同志的信[J].党政干部文摘,2002(07).在出狱无望、有的同志把牺牲前的时间用来下棋的时候,他仍然天天用监狱给他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最后的人生感受、工作经验,鼓励同志们继续战斗。他说:“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却了为党努力的机会。”⑤吴晓东.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的哲学解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思考起方志敏烈士的“忍”,使我想起由于各种机缘常常和方志敏烈士连在一起的曾经主持过中央工作的写过一篇叫作《多余的话》的瞿秋白烈士。瞿秋白和方志敏都生于1899年,在方志敏被国民党杀害前40多天的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从容就义。《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没有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忠贞,而是用了另外一种形式。他叙述了由于偶然的原因自己卷入了革命的洪流,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革命做了一些工作。但更多的是检讨自己由于很早就形成了强烈绅士意识,未能很好地充当自己的角色,对不起党和自己的信仰。他坚信,自己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他爱的这个国家,有“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告诫同志:“要磨炼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意识以致最微细的‘异己的’情感,然后才能从‘异己的’阶级里完全跳出来,而在无产阶级的队伍里站稳自己的脚步”①胡丰顺.试论瞿秋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下载[J].学术论坛,2011(02).;他在特殊的环境里用特殊的表达方式告诉同志,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为了事业隐忍、相忍,很多想法即使是对妻子杨之华,“也只露一点口风”;他清楚“左”倾中央把高度近视、身体瘦弱又长期受肺病折磨的自己留下来打游击,实际上是抛弃,但他没有任何抱怨。他清楚,先进者往往是孤独寂寞者,出于个性和环境等原因采用的表达方式也许不会完全被人理解。所以,《多余的话》开篇前就用了《诗经·王风·黍离》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阐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初衷。那就是不管将来如何,他都本着一种真诚,写出一个特殊时代的中国人成长为共产党人并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纯致,为民族复兴做过并在生命未止时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执著,里面充满着痛楚、责任感和担当。他深信,他从事的事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所以在最晦暗的日子里,写下《卜算子·咏梅》,“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但他也知道,或许只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自己的心意才能昭示给世人,并为有心的同志领会,对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所爱的国家和人民发挥一点作用。他和方志敏是完完全全的同路人,他们都有无数的不得已。但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都是那样的纯粹,他们都把忠诚变成了韧性和耐力,真诚无伪、视死如归、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在克服危机和忧患中绽放出绚烂光芒。“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后来,对方志敏、瞿秋白的宣传及他们作品的评价出现了许多纷扰,体现出我党作为组织充分、普遍认识真理过程的艰难性、漫长性。但他们和他们的同志至死不忘初心,为国家民族担当、隐忍相忍顾全大局的心胸、对理想信念的忠诚、不怕牺牲一切的一往无前和义无反顾精神、坦然走向舍生取义祭坛的勇气,变成了先知般的振聋发聩的召唤,唤醒无数同胞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这样,共产党人的力量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变革中国的启动力量,给处于最困苦、最无望、最无助状态的同胞以明确的希望和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和中国共产党人一道,把他们“炼狱”般的苦难,变成了有意义的苦难、提升功能的苦难、建设性的苦难、追求卓越的苦难,中国人开始从苦难走向辉煌。
在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人群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作为民国文学旗帜的鲁迅,而给鲁迅影响最深的中国共产党人恐怕莫过于方志敏和瞿秋白。方志敏烈士狱中文稿的第一个读者是鲁迅,瞿秋白是唯一获得鲁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赠的人。方志敏、瞿秋白及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的事迹,让对民族未来充满焦虑的鲁迅看到了明确的希望,看到了这个民族没有失掉自信的充分证据。所以,他冒着杀头的危险保存并递交方志敏遗稿;以“诸夏怀霜书社”的名义出版瞿秋白遗稿《海上述林》;在红军到达陕北时,去电报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在红军东征胜利时,又祝贺说:“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如果说过去的鲁迅“想到希望”,就会“忽然害怕起来”,认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已经使鲁迅和其他同胞深切地感受到希望已经因“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了切实的路。其他人也找到了方向,并在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为国家独立自由富强文明美丽奋斗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起初不一定知道中国共产党是谁,但他们越来越深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谁。上帝被感动了,和我们一道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路走到今天,中国不一样了,中华民族离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
这些对我们,当代的共产党人,震撼作用不会终止。我们能够从烈士们身上看到他们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前提下的隐忍相忍精神,知道初心和“忍耐”关系多么紧密,“忍耐”对一个不甘沉沦的灵魂何等重要。我们每个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也都带有偶然性,最初的动力也各不相同。但如果我们真正不甘平庸,充分认知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对未来有足够的眼光,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则一定会自觉地带着信念焠炼自己的意志,增强韧性。然后学会隐忍和相忍,顾全大局,争取获得真正的充实和自立,从而保证党始终有真正的同心同德,个人力量因融入集体而最大化。其中大局观是先进分子的标志和起码修养,否则,这个先进就是假的。没有这一点,就难避免在遇到人生天花板时迷失方向,“为万物皆空的神咒所吞噬”,从而更多地受欲望的支配,在自认为条件允许时投机、胡作非为。还会因为忍不住该忍的而迷失方向,因自我膨胀、以为这个世界谁都不如自己、谁都亏待自己、什么都是假的而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说到这,我的耳畔仿佛出现了周文王“靡不有始,鲜克有终”的叹息,以及后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心得。还有孟子的声音,“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马克思对《资本论》法国阅读者的警告:“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继续读下去而气馁。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①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的教诲。又仿佛看到邓小平在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问他三落三起、终能创造辉煌的秘诀时,用“忍耐”两个字作答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