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略论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山东北国民党

刘 毅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为救济安置流亡学生,先后建立起一系列中等教育学校[1],“国立中学”颇具代表性。“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是第一所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国立中学”,它于1934年创办于北平,是国民党东北党务组织筹划创办的一所东北流亡学校。目前,国内学界对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学”研究不多,对“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系统研究更是少见。在综合分析现存东北中山中学史料的基础上,可对国民党视野下的这所东北流亡学校有一个整体认识,以期对民国时期的抗战教育史研究有所借鉴。

一、地域特色鲜明的东北流亡学校

东北中山中学是在国难当头、家乡沦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以国民党东北党务人士齐世英、周天放、高惜冰、臧启芳、张莘夫、董文琦、董其政、李锡恩、黄恒浩等为首的东北协会成员共同创建,由行政院一次性拨给5万元,于 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建立,是以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全国第一所“国立中学”。[2]由曾任吉林大学[3]校长的李锡恩担任校长,原吉林大学教授傅仲霖任教务主任,中央军校上校教官王宇章任训育主任。创校之初只接收东北四省流亡青年共约600人,寓抗日于教育,全部免费入学。1936年11月,在日寇的不断威胁下,北平危急,学校于11月12日撤离北平,南下到南京附近的江宁县板桥镇继续办学。1937年11月11日,上海失陷,危及南京,学校又于11月19日撤离板桥镇,抵武汉再南下,于次年1月5日到达湖南湘乡永丰镇的璜璧堂。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湖南告急,学校于11月12日撤离璜壁堂,入广西,经桂林,徒步跋涉八百里,抵达宜山怀远镇,在此复课三个月。此后,学校化整为零,教师、学生分散至贵阳集中,再从贵阳至重庆,至四川泸州、自贡,在经历了非凡的磨难之后,于1939年5月22日到达静宁寺坚持办学到抗战胜利。

民国时期,一般中学招收学生是没有籍贯限制的,东北中山中学的创立,是具有时代意义和特殊使命的,即培养复土还乡、抗日救亡的后备人才。因此,东北中山中创校之初,“限收辽、吉、黑、热四省的学生”。学校为完全公费,这在时局动荡的抗战时期尤为突出,社会上许多非东北籍的学生也伪冒籍贯来报考,为了鉴别真伪,在报考时学校口试者常故意用些东北土话,来试探考生是否冒牌。齐振一回忆当时一个场景时让人捧腹,学校考官问:“什么是水溜子?可以吃吗?怎样做?”有些人竟胡说八道的说可以爆炒或是红烧。

东北中山中学师生怀念家乡的地理标志长白山、黑龙江等地理风物,中山中学的“校旗、校徽、校歌表现的均是不忘白山黑水这一主题”[4]。1936年11月,学校南京板桥镇校舍建成后,王宇章校长和黄恒浩主任为了使中山师生不忘被日寇侵占的故乡,将新校舍的每栋房屋,都以故乡的名字命名。例如“把校门两侧的警卫室取名旅顺、大连;把左侧三栋教室分别命名为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右侧三栋教室分别命名为长白山、摩天岭、兴安岭;大礼堂命名为彰武;女生宿舍命名为木兰、方正;男生宿舍命名为克山、北镇、复州;校内池塘命名为兴凯湖”[5],塘壁镶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个醒目大字。

二、为复土还乡创办的军事训育基地

东北中山中学实施完全的军事训练。创校后,国民党当局鉴于“各年级分子不齐,思想庞杂,为期复土还乡重大使命起见,乃实施严格军事训练,军事管理,使之生活纪律化,思想正确化,行动统一化”,以期将来成为国民党收复东北失地之“英勇志士”。[6]建校初期,王宇章聘请五名东北籍军官任军训教官,每周两个下午按照步兵操典要求,进行班、排制式教学。每周六下午,则进行东校(高中部)、西校(初中部)联合大会操。

1936年底,东北中山中学迁校南京后,“西安事变”给东北人的压力很大,更想早日打回东北。尤其是“七七事变”的炮声,更激起了东北学生的斗志,于是有的同学回北平西山打游击,有的奔赴延安。1937年,投笔从戎的学生总计约60多人。其中考入黄埔军校十四期二总队的20多人,考入十五期一总队的40多人。[7]此外,抗战时期,东北中山中学(含1941年并入的“国立东北中学”)共产生了9位空军抗日英烈。[8]1938年2月8日,中山中学早期学生、空军飞行员巴清正在武汉上空与日机空战中壮烈殉国。后不久,学校在湖南永丰璜璧堂为巴清正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烈士亲属根据烈士生前遗愿,将其抚恤金捐赠给中山中学,学校用以设置了“清正奖学金”。

1936年底,东北中山中学迁到南京后,校址在南京中华门外四十里的板桥镇,与南京有铁路相通。“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苦撑三个月,日军乃绕道安徽广德,有直接威胁南京之意。“教育部于(1937年)11月19日急电中山中学,限三日内西迁。学校的学生租用帆船西去武汉,教师自便。”[9]齐世英考虑西迁过程中偏僻地区的治安问题,“向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要了一百枝抢和两万颗子弹,请在(中央)军校当教官的王宇章做校长,必要时可以自卫”[10]。

1937年夏天,东北中山中学参加首都孝陵卫为期三个月的军事集训时,获得团体总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为此,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奖励学校学生每人黄卡其中山服一套。取得集训个人成绩第一名的高13班同学韩锡鹏,蒋介石在庐山亲自召见了他。1940年上半年,国民政府中央军训部派员到静宁寺视察中山中学的军训工作,当检阅了中山中学高中学生过硬军事技能的分列式、班排教练,和由言金玉、董芳两同学分别担任攻击班、防卫班班长的真枪实弹的攻防演习时,视察官员当场表扬中山学生的军事技能不亚于军事学校。不久,军训部的《嘉奖令》颁给了学校,表彰中山中学的军训成绩为全国中学第一,负责中山军训的冯晨教官亦因此由中校荣升为上校。国民党以抗战救亡及争夺民众为出发点,积极鼓励东北流亡学生进行正规军事化教育,以东北中山中学为基地,培养了大批抗战军事人才。

三、抗战后方学生对国民党控制的反抗

对于大量东北流亡学生的就学安置,国民党同样从高度的政治视野下审视问题。对于沦陷区的青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争取青年,国民党东北党务负责人齐世英,高度重视东北青年的失学失业问题,“青年人的思想还没有定型,他们的思想有如洪水,掘之东流则东流,掘之西流则西流”。

由于战时“国立中学”师生来自各自省市学校,辗转流亡齐聚一堂,长期远离家庭,远离父母,加之战时生活困苦,在融合过程中难免矛盾重重,在抗战后方的流亡学校无校不起风潮,而国民党政权对后方知识青年的管理却愈加严厉。中山中学是在民族灾难深重、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双方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斗争都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诞生的,因此,当时的国共两党都努力争取这批从东北流亡出来的学生。中山中学从建校开始,在校园内就充满了政治斗争的色彩,学生中既有大量的国民党,也有一定数量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在抗战后方,东北中山中学校方的“党化教育”管理也不断受到挑战,如1938年在湖南湘乡永丰镇期间,东北中山中学学生陈墨痕(即东北青年诗人李满红)反感国民党政策,“他不参加升旗早操,不唱党歌,不上专以训练为内容的(总理)纪念周,军训课堂堂缺席”,[11]甚至直接与负责思想工作的训导教师发生冲突。面对国民党的控制,据国民党东北党务负责人齐世英长子齐振一回忆,他在中山中学读书期间最好的朋友刘云鹤,未与他告别,从四川大后方徒步去陕北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致使他酒后失控被记大过一次。1939年,东北中山中学发生反对齐世英及校方的“六•一六”学潮,45名学生被学校开除。1941年,又发生反对校方的“三•二六”学潮,7名教师被解聘,24名学生被开除。[12]1941年,基于反对国民党官派的校长人选问题,同样在静宁寺办学的“国立东北中学”(1932年由张学良创办)爆发学潮,学校被强行解散,初中学生并入东北中山中学。面对东北中学解散事件,引起齐世英深刻反思将之前由张学良控制的东北中学迁到静宁寺的决定,“事后检讨起来,却是一个错误,是我的失败。因为事后的演变很不理想,以致产生了不良的结局”。基于对相关东北流亡学校解体事件负责,齐世英逐渐不再过问相关学校具体事务。

四、结语

“国立中学”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建立的特殊教育机构,本属危机中的临时机制,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其历史使命也已完成。1945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召开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决定战时“国立中学”制度终结。[13]随后教育部制定《国立中学复员办法》[14],根据具体原则,东北中山中学迁回沈阳,仍为“国立”。1948年6月,随着国共内战的影响,南京教育部令在沈阳的各“国立院校”迁往北平,东北中山中学在北平成立分校,高中师生迁往北平。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接管东北中山中学,成立东北实验学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东北中山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并迁回沈阳。1954年,学校改称辽宁省实验中学继续办学。

1939年1月,东北中山中学国文教师郝泠若曾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目:“吾何幸而生于中国!”[15]“何幸”二字点出了东北流亡师生抗日救亡精神不颓的原因,更揭示了中国绝不会亡国灭种的民族根基。同时,抗战期间东北中山中学培养近8000名爱国子弟,为抗日胜利及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许多优秀领导干部,如曾任辽宁省主要领导的郭峰、李涛,吉林省主要领导的于克、肖靖等。[16]东北中山中学在抗战时期有其特殊意义,它是民国时期建立在北平的第一所“国立中学”,它以抗日救亡、复土还乡为主旨,随着抗战时局的变化,辗转流亡数千里,在抗战大后方坚持不辍,为国家民族保留民族教育火种。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救亡宏愿,践行了“校以作家”的育人精神。为了铭记这段不朽的历史,1994年3月26日,东北中山中学60周年校庆之际,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人民政府在静宁寺校址建立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纪念馆”。[17]1996年8月15日,在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特殊日子,在海内外东北中山中学广大校友的努力下,东北中山中学正式复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实现了其伟大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中山东北国民党
东北铁锅炖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Make ’Em Laugh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快过关了
中山君有感于礼
大东北的春节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历史上的“中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