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生态之治的文化渊源与时代创新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之治生态制度

王 蓉 张 艳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每个国家都可以享受的共同福利,是每个国家都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重优势,这不仅为生态之治指明方向还提供了制度支持。

一、何为生态之治

(一)“生态”的含义

“生态”一词有多种含义,最早源于古希腊,本意是指家或者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环境。“生”是指人类及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迹象;“态”是指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生态”指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生态”常用来表示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它们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包括它们自身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因此,研究生态先从研究生物个体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态”不仅指生物的存在状态,也涵盖不同领域及各个方面。

(二)“生态之治”的含义

“生态之治”是指对生态的治理。主要解决的是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关系问题,如对工农业的生态治理,对水资源和土壤的生态治理,对城乡的生态治理等。[1]“生态之治”是“中国之治”的一部分,是指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主体地位,对生态进行相关的治理与修复并给予法治保障的一个过程。

二、中国生态之治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以农耕和种植为主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人们强调天、地、人三者协调共生。其中“天人合一”是核心的思想,这一思想因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不仅对当时生态治理有积极作用,对如今的生态之治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推进生态理念的普遍认同和内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古代思想家均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受自然的制约。天、地、人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人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合理有限地开采自然界。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论语·述而》)节俭虽会带来简陋,但好过奢侈放纵。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孔孟均告诫后人要节俭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主张既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又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老子强调“道法自然”。(《道德经》)即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不仅如此,《庄子•秋水》中也有提及万物平等的观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即从天道出发,世间万物都源于天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通过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能够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附属物,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二者是相互并存、相互作用的,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从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到奴隶社会的刀耕火种,再到封建社会的铁犁牛耕,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逐步转变。生产劳动工具简单便捷,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有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工具精细化,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增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发减弱,环境问题初步显现。人们认识到只有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更好地为自身谋福祉。人们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渐有了环保意识,除了人们自身的觉悟之外,统治阶级也会给予法律保障,明令禁止。例如:“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地数》)

可见,传统的生态思想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另一方面又强调人受自然制约,要顺应、尊重自然。这些传统的生态思想对如今的生态之治有所启发,可以说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中国生态之治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提出了一些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怎样缓和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生态见解和观点。

1.深刻剖析生态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反自然和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需要最原始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的获取来自大自然。不仅如此,资本家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便毫无节制地开发与利用,如此循环往复,早已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力。随着资本生产的扩张,市场范围的扩大,自然环境受到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污染。“永无休止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生态危机无法得以解决。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3],人与自然有必然的联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始终依赖和从属于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生活与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当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自然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状况。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排斥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将人与自然视为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剖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生态之治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中国生态之治的时代创新

(一)立足于推动新时代生态思想理论创新

1.坚持“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之治所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两山”是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对“两山”的认识由最初“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再到“只有绿水青山才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既是认识的发展,又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理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着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问题,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4],保护环境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生态价值追求。

2.构建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最终还会反过来伤害自己”。[5]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将人与自然相联系,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相联系,并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6]要求广大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一步守正创新,形成了新时代的生态思想,这一生态思想不仅是新时代新的价值取向,更是推进中国生态之治的思想基础。

(二)着眼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1.彰显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生态之治提供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融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的9个新提法中,其中一个就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即全面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我们始终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生态治理方面的优势,集中各方力量治理生态问题。

2.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生态保护得依靠制度建设,党和国家应积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9]充分发挥自身在治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社会及其他公众组织的监督管理,并积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社会的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大胆创新;社会组织应积极配合国家和政府工作,完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组织好、动员好广大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只有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推进中国生态之治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致力于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实践创新

1.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要有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0]一是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要转变产业发展结构,向着绿色清洁的方向发展,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二是转变消费方式。积极发挥国家和政府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社会、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外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引领绿色行为方式,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2.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解决生态危机,恢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还是人类的发展问题,可以从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上考虑。从思想观念的层面来看,各国应不断加强环境教育或是广泛普及环保思想,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环保理念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行为规范的层面来看,将已经形成或确立的生态思想、环保理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营造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清洁世界的良好氛围,共同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之治生态制度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长抓政治生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中国之治”制度“密码”:13 个方面显著优势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