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思想

2021-11-25周兴杰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周兴杰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及培养高水平的劳动技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能量”[1]。在现实中,大学生劳动教育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被社会淡化,探析这些现象背后所存在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对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类社会是通过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相联系的社会,历史也正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2]第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实体,而具体劳动则创造使用价值。第三,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降低成为谋生的手段,并指出只有将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废除,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2.历代领导人有关劳动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主张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出“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3]。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使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

邓小平认为消除体力脑袋和脑力劳动,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途径就在于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4]

江泽民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劳动、体会劳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正确地认识到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要走亲劳动人民、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的道路。

胡锦涛在2010年4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与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劳模精神,践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同年9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多次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与深切关怀,并且强调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要五育并举的新要求。在2019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将“劳”纳入教育方针中,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我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3.新时期培养具有高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其形成的现实需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但就现状来看,青少年整体的劳动素养不高,不珍惜劳动成果、看不起劳动者的现象居多,并且新时期的劳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体力劳动,而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既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1.主体劳动意识有待强化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影响,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占据上风,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占据主流,辛勤劳动却遭受鄙视,学生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强烈的劳动意识是劳动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还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劳动意识越来越被边缘化、淡化。我国的教育也一直强调学生应当爱学习、爱劳动,明白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

2.劳动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劳动价值观的理解是从三个方面去解释的。第一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还创造了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第二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三是基于教育角度出发,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论述,在教育实践中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进行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价值从何而来,从而培养学崇尚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人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但是现实生活中,劳动的内在价值被弱化,外在价值反而被强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学校而言,劳动教育政治化。劳动教育只在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的时候才存在。第二,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经济化。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学生的关注点仅仅是物质财富,将劳动作为获得利益的工具,更多的关注在于报酬的多少,而忽视了在劳动过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第三,对于家长来说,劳动教育是为应试教育铺路。在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今天,家长的关注焦点就在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分数,上一个好的大学,使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3.劳动教育形式去生活化

人的第一个活动无疑就是物质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也源于劳动,是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生活与劳动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与生活相脱节的情况。第一,劳动教育脱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开展劳动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某一项劳动技能,更为重要的要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即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开展劳动教育往往只流存于形式上,也就使劳动者感受不到真正的劳动。第二,劳动教育脱离家庭的生活实际。父母总认为进行体力劳动是不体面的、是痛苦的,所以极力让子女摆脱体力劳动,就连日常的生活劳动也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参与进来,使得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没有得到重视。第三,脱离了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实际。劳动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劳动与自然、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经济条件及各方面限制,很少能构建现实的农业生产,让学生走进自然,参与到农业活动中。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根本价值指向。”[5]马克思认为人是劳动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存意义上活着,更重要的是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的劳动价值就在于改造世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人的自由性的不断占有。劳动教育是劳动过程与教育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劳动素养、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技能都需要通过教育去培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对于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就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的自由创造性的产生与发挥,从而就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教育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因此要加紧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劳模精神是劳动价值观的深刻体现,也是劳动精神的集中表达,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懂得在劳动中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使劳动最光荣蔚然成风。

3.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懂得中国梦的实现不是靠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够实现,是需要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人的自身,还在劳动中创造社会历史。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进程来看,人类的发展史其实质是一部劳动史。通过劳动,人们不仅创造出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拥有幸福生活的途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劳动才能实现。

四、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途径

1.家庭要发挥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教育意识的基础作用

人是未“特定化”的存在,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家庭是人一生中生活得最久的地方,对人的影响是具有基础性、渗透性、普遍性和长久性,因此家长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家长应该要求孩子能够掌握洗衣、煮饭等日常的必备劳动技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意识。《国语》中提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谣,谣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说明了养尊处优不能使人成才,勤劳节俭的生活才是培育人才的沃土。因此,家长应当从小就加强孩子的劳动意识,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

2.学校要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教育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除了要传授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应该要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育人思想,结合党对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高劳动素养的形成。第一,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学校应该要将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加强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理论的教育,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知行合一当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涵养其劳动精神。

3.社会要发挥对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支持作用

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当中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以此来为劳动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职责,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践场所。学校可以与就近的企业或者工厂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去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创新性劳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劳作,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成长。第二,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时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节、植树节等活动;同时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

五、结语

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而劳动教育这种独特的育人价值却被淡化、弱化。在新时期应高举劳动教育的旗帜,让大学生扎扎实实地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让他们成为劳动教育的受益者和受教者,成为劳动价值观的传播者、劳动精神的引领者。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