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建议

2021-11-25程雨青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程雨青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新媒体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成果,丰富了千家百户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应用新媒体得心应手的大学生而言,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在新时代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传统课堂之中,使二者巧妙融合,克服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当代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一)新媒体的概念

最早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学者是美国的Peter Carl Goldmark,他于1967年发表了一篇开发电子商品的计划书,在其中第一次提到“new media”这一概念。[1]我国学者林青华在1991年第6期的《南风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日美新媒体争夺战》的文章,标志着我国“新媒体”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文章简要描述了在信息技术活席卷全球的浪潮之下日本知识分子为进军新媒体行业所做出的努力,预示着这一新兴产业将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与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紧密相连。[2]

随着人类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推动着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与研究,关于新媒体更加详细和准确的定义层出不穷。美国的《连线》编辑部对新媒体做出的定义是:“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3]也就是说如果传统媒体为人们解放眼睛和耳朵提供了渠道和可能性,那么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新媒体诸如微博、微信等则为人们解放嘴巴提供现实可能性。它消弭了传统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使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以往“一对多”的传统媒介传播形式,使“多对多”的传播形式成为主流。国内学者来沅晖认为,“新媒体不像平面媒体、电子媒体那样是一个稳定的概念。相反,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媒体。”[4]也就是说,所谓“新”是相对于“传统”的,新媒体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同时他还提出了“媒体”和“媒介”的关系,指出媒体更加侧重于其社会性中介的特点,而非媒介被赋予的物理性中介的特点。崔宏博认为,新媒体不仅包括网络媒体,还包括其他数字形式媒体,其形式会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它以数字、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立体化、多样化、复合化的信息,实现各种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同报纸等其他信息平台履行同样职能。[5]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方式双向性

与传统媒体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向受众者传播和发布一定的消息不同,新媒体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固定的角色定位,增强了接收信息者对信息的反馈能力,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这种传播方式双向性最大的突破和贡献在于使原来只能被动接受消息的人民群众开始可以在把握信息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意志对原有信息进行加工、分解,最后通过文字的形式反馈出来。

2.传播时间碎片化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产生着价值。如何在生活之中插入传播有效信息,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鲜明而生动的例子。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之所以大行其道、备受人们欢迎的重要原因便在于,人们可以在短暂的休闲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上至大国外交时政要事,下至街头巷陌邻里纠纷,只要通过新媒体,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便能粗略了解。而抖音每一个短短十几秒视频的背后,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微博每一条热搜的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热度,更是一种大众文化和时代潮流。

3.传播内容多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间信息的交流与碰撞必定会更加激烈。新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单一化的飞跃,内容趋向于多元与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尽管提高了信息广度和深度,但也会带来相应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传播。若无法在多元化内容中守住本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大学生很易受到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如“洁洁良”一样丢“洁”弃“良”,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从而走向不归之路。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新媒体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堂之中,挖掘新媒体中所蕴含的各种与时代精神和立德树人相关的教育资源,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也是一种“需求”地位,他们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并且可以通过个人意志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因此教师作为处在“供给”知识的一方,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育体系质量。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师切实了解学生个体需要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年轻一代所追求的价值观,以线上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把握学生的个性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2.利于课堂内容寓真理于价值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其传授知识的真理性要义,又要兼顾知识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教学中恰当地筛选、整合新媒体所提供的各类信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实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结合,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一方面,价值尺度以真理为前提。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选择新媒体资源时摒弃主客观不相符合或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相应信息,确保课外内容的扩充完全符合真理尺度,以防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主体意义。高校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所需要改革创新的精神批判地筛选新媒体中的海量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顺应时代潮流的资源创造性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抛弃陈旧落伍的过时资源,避免学生思想受到落后社会意识的荼毒与侵害。因此,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对新媒体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扩充改组,将时代精神更好地注入教育教学之中,寓真理于价值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做好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高校思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思政工作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也逐渐从主体中心模式向客体中心模式进行转化。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为广大学生群体不断地更新知识库,提供最新资讯,甚至可以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提供指定的个性化信息,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大学生从中吸纳各种符合自身需求资源的过程中,会质疑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知识的方式,人工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信息始终不如智能化系统中所包含的那样丰富。与此同时,大学思政教师也很易因与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日常关注的侧重面不同,从而使信息更新速度落后于大学生群体。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对教师的权威性造成冲击。高校思政教师若不能顺应新媒体、信息化的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必然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冲击,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互联网、新媒体中蕴含着浩如烟海般的资讯和信息,而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其中既蕴含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诸如倡导新时代仍需要“英雄主义”、号召全社会建设契约精神等等,也包含着不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落后的社会意识,例如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抑或霸权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等等。而相比于先进文化,那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感官造成更剧烈的冲击,从而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态。面对各色各样的文化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弱化、民族信仰动摇、道德素养退化、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等问题,曾经树立的价值观极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重塑甚至坍塌。

3.新媒体碎片化、模糊性传播的特点,不利于大学生了解事实真相

近年来,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对新闻事件进行“针对性”截选、碎片化传播的趋势。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充斥于公众视野,加大了大学生辨别是非真相的难度,更导致各执一词的“罗生门”现象层出不穷。由于缺少主流传统媒体那样的“把关人”,新媒体往往对新闻事件断章取义、模糊重点,但因传播内容的公共性与话题性,会吸引带有猎奇心理的大学生一探究竟。同时网络主体的匿名会导致模糊性问题愈加突出,很多时候很难准确判定何为合法何为非法,很难界定罪与非罪的边界,因此大学生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念感和道德感的偏差,从而与真相背道而驰。

三、基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一)高校思政教师完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当今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深,他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以说教的形式为主,而随着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和理解这一学科,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项不可避免的日常任务去应对。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提取新媒体中符合时代价值的真理性知识,总结优秀思政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切身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二)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御不良文化

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因始终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是条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学生自身价值观和各方面能力素质是内因,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社会引导科学的舆论方向、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始终是外因。如果大学生不能自发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与教化,那么外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真正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御各种落后、腐朽文化侵袭,以自身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三)政府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监督机制,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空间,个别网民在评论热点问题时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无法保证客观理性,价值判断失据,言语偏激。这种包含着极端思想的观点或信息以新媒体为介质得到传播,大学生若不加理性分析便全盘接受,那么势必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价值取消的紊乱。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如推进网络实名制、对发布不实有害信息者予以相应处罚等等。同时也要引领社会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要求各类媒体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要在新媒体大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既需要教师利用好新媒体多元化的特点,改良传统教学模式,也需要学生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筑牢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看待新媒体的优缺点,同时政府加强对新媒体的调控监督,为优质信息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