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11-25曹晋庭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因红色思政

曹晋庭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结合红色基因内涵与时代背景进一步挖掘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激励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以文化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2]7573-7574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与理想追求,富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思想“补钙”的黄金期,红色基因则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的最好营养剂。

2.以文育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方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新时代的序章,但同时我们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社会中各种错误思潮借助不同形式沉渣泛起,歪曲丑化党史、国史和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红色基因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与卓越气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育人目标,保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方向。因此,持续推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工程,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新时代红色江山的传承人和守护人。

3.以文培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红色基因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实施红色资源开发与运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途径。”[3]要进一步发现红色基因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创造性地拓展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打造“新平台”,筑牢“新阵地”,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探索,但仍然有不少地方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如下:

1.机制困境:融入机制联动性不强

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的过程,其机制保障也应当不断完善进步。当前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机制不健全,例如资金缺乏,政策不配套,宣传未能实现常态化。更重要的是,当前红色教育管理体制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的保障,诸如学校领导组织制度、宣传机制、认知激励机制、教学评估机制等,但是未能充分整合调动多方力量,构建起“多方联动”的常态机制,使得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灵活性略显不足。为此,红色基因的传承应当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主体的主动性,并且形成系统的、灵活的、常态的联动机制,发挥出红色基因传承的“最大合力”。

2.认同困境:教育长效性不足

首先,双向互动在红色基因教育过程中未被充分重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施教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又需要调动受教育者接受红色基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自上而下“说教式”的方式会使得受众对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其次,缺乏系统且独特的以红色资源为题材的校园文化。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会较少,并且活动过程浮于形式,重参观轻交流,红色教育长效性不足。最后,忽视红色基因文化价值。高校在红色文化建设中偏于注重红色资源的政治价值,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忽视了赋予红色基因以新的时代内涵,不利于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应用困境:大思政教育体系有待全面构建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需要建立完备的应用体系,而目前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皆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红色基因的主阵地,承担着讲好讲活红色故事的主要责任。但目前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充分利用和发挥,红色教育的能力略显不足。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尚未彻底地将“思政要素”融入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之中,仍未系统构建起多元互补、融合递进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不利于有效地发挥不同课程育人化人之功能。

遗传算法要求目标函数以最大值形式出现,且函数值为非负模式,客观要求对适应度函数进行适当转换,现有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转换、减法转换和除法转换[15]。其中直接转换可能导致部分函数值分布相差过大,减法转换则无法保证适应度函数的灵敏度。为此本文修改除法转换法,原目标函数FD求最大值时维持函数不变,当求最小值时,利用式(41)进行转换:

三、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红色基因难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原因为:

1.课程建设缺乏针对和衔接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建设好“主渠道”,又需要做好“支渠”工作,真正实现教学中“专业成才”与“品质成才”的统一。当前,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红色基因缺乏深度挖掘,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使得红色基因融入效果被动滞后;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尚不成熟,没能有效地把传承红色基因贯通渗透到专业教学、专业学习、知识运用和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使红色教育缺乏应有张力。因此,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2.红色教育方式重叠和趋同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应当多创造机会让青年学生们认识社会,在实践中把握自己。”红色基因是史料,需要被多样化的形式所表达,因而要打破传统灌输型的教育模式,既要重视课堂上“有字之书”,又要注重实践中的“无字之书”,由此不断地提升感染力。当前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忽视大学生主体对红色基因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缺乏“新”平台的创新搭建、缺乏活动的创新策划、缺乏课程形式创新等,导致红色教育在内容呈现、组织实施方面仍然存在重叠和趋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疲劳倦怠之感。因此,高校应当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内生性与成长性相结合,做到学习思考与实践运用相统一,既要以科学理论教育青年成长成才,又要在具体实践中培养红色接班人。

3.红色基因传承环境相对复杂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一项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工程,不仅在于课堂的知识灌输,还在于实现“润物细无声”“于细微处见真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如此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首先,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和思潮的冲击,大量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潮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冲击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其次,高校红色基因教育缺乏有效的环境建设,未能形成浓厚的红色育人文化环境。最后,个人日常环境与交际环境相对复杂,并且缺乏一定的辨别鉴别能力,容易被碎片化、娱乐化的网络信息所误导,不利于充分理解把握红色基因。

四、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基于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把握及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1.疏通“主渠道”:构建“多维—协同”的课程模式

第一,探索思政课程“四维协同”模式。为了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循环,一方面可以组织四门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体交流和相互协作,协同发挥四类教育主体的合力,另一方面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思政课的辅助性教学素材,开展红色遗址现场体验式教学,构筑校内校外“红色课堂”。

第二,挖掘各特色课程传承红色基因的潜在优势。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在课程教学实际中应当坚持进行价值引导。各式各样的专业课程不仅只需要重视该学科专业知识的横向讲授,还应该纵向发掘该课程在价值引导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开发利用其领域进行红色教育的特色方式,努力打造红色主题的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盛宴,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舞蹈等贯穿起来,艺术地再现红色历史场景,使教学、实践、育人浑然天成,致力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一同传承红色基因的“同心圆”格局。

第三,构建“多员—跨院”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一方面构建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协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凝聚思政合力,围绕思政这一核心发力。另一方面跨学院,多主体联合备课,构建跨学科协同和多类教育主体联合挖掘学科领域红色基因,以期发挥思政课在“群舞中领舞”的作用,实现高校课程的“同舞中共振”效应。

2.立足“主战场”:设计“互动—体验”的教学方法

第一,探索“融合—链接”体验式教学。探索“课赛融合、校地融合、党团融合、理实融合”“链接舞台、链接馆展、链接讲堂、链接社团”的“四融合四链接”体验式教学模式,或者探索红色教育与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融合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大地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第二,构建“互动—共讲”课堂教学。重视发挥受众主观能动性,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在思政课堂做到双向互动,打造精品“红色课堂”。通过师生共读“红”书、同看“红”影、齐唱“红”歌、共演“红”剧、共讲“红”故事等途径,提升思政课堂感染力与亲和力,让红色基因在物、事、声、影中可见、可听、可感。

第三,设计“五位一体”思政课堂体系。课堂教学是稳定基本的教学途径,同时要重视打造红色教育“新平台”,协力整合红色资源,构建覆盖面更大更广的课堂体系。另外,建立以教学课堂为核心、以红色基地课堂为载体、以素拓实践平台为途径、以网络虚拟课堂为衔接、以校园文化课堂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的思政课堂体系,由此冀望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局面。

3.培养“主力军”:实现“客体主动”的良性发展

主导与主动相结合的原则是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实现从“主体主导”向“客体主动”的良性发展。首先,发挥高校教师作为传承红色基因主体的主导性。丰富教师自身的红色文化知识,加强教师队伍的红色素养建设,提升教师红色基因的传播能力,让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激活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注重发掘大学生群体传承红色基因的潜能和创造力,树立大学生身边的红色典型榜样,总结推广先进事迹,紧紧依靠学生干部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协同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普通学生参加到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中,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4.建设“主阵地”:注重“承传—转化”的环境优化

首先,优化网络环境。拓展网络红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网络红色宣传教育,以网络平台为途径来实现红色基因更广泛、更便捷的传播,促使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实现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作用。其次,优化日常环境。以生活点滴作为“传—承—传”转化的空间起点,将个人休闲、生活语言、日常交往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实现红色基因教育生活化,增强红色基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认可度、曝光度和表现力。同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校园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活动环境,以及校园红色活动设施建设,坚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的红色基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寓传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党团活动,实现红色基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影响学生的效果。

5.奏响“主旋律”:健全“多方联动”的常态机制

当前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的保障,未能充分整合调动多方力量,构建起“多方联动”的常态机制。因此今后需进一步建立健全“院系联动、院校联动、校地联动、校企联动、师生联动、党团联动”的“多方联动”保障机制,不断扩展红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巨大向心力,奏响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五、结语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2]7826总体而言,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育人工程,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血脉和灵魂。

猜你喜欢

基因红色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基因事件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