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25霍洪宝胡美玲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霍洪宝 胡美玲

(绥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建设美丽新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加重、物种消失加快、绿色屏障锐减等生态问题愈演愈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者、保护者、受益者,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肩挑着化解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的重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已经刻不容缓。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生态文明意识,通过课堂传授知识、课下带领实践等活动,将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了青年一代要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以德为先,注重全面发展,注重知行合一”[2],高校有责任引导和培养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帮助其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加强其分析生态形势的能力,提高其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践行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筑生态文明教育“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高校要从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出发,建立以管理、技术和教育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管理方面,高校以生态文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出发点,成立生态文明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办法,完善生态文明管理措施等,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技术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软硬件配套设置的绿色构建,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节能校园建设。教育方面,以生态文明教育观为重点,加强对师生生态意识、生态理念、生态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二)采取有效的生态文明教学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把生态文明学科作为哲学、伦理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教学的一部分,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即便有的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但是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理念、生态责任等的培养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1.鼓励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由生态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发展而来。高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态素养、所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专业大纲要求,结合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相关课程的生态意识渗透力,突破教学资源限制的瓶颈”[3]。高校所有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传授生态文明观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生态知识有机结合。

2.将思政课作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

从生态文明的学科属性讲,思政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可以在思政课堂中有重点地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设计到课堂的教学内容里。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构想中所体现的生态价值理念。[4]在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可以设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从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提出背景、总体要求及相关内容方面着手,建立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这些课堂设计不仅使思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了生态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正地实现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3.大学生要自觉在学习、生活中加强自身的生态养成教育

大学生在学习生态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自觉践行文明的生态行为,养成低碳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态习惯,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1.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将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对营造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精神文化层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认同度;在行为文化层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既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宣传(周)月”等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生态文明教育的电影,开展生态文明“进课堂”“进班级”“进寝室”“进食堂”“进社团”的五进活动,聆听一场生态文明知识讲座,参加一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短视频制作比赛等,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态文化活动,还激发了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真正起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

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实践活动则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首先,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原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并撰写实践报告;其次,组织大学生参观生态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参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情感,提升解决问题的生态方法。再次,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3•22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义务植树活动等活动,将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点滴之水汇聚成海,最终强化自身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最后,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学生的生态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德才相长,这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提升。

3.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

大学生每年有四分之三或者更多的时间都生活在学校中,所以校园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合理布局校园的绿化面积,完善以生态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建设,可以通过宣传栏、横幅标语、草坪边上的警示牌等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宣传,进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师生[5],使绿色之风贯穿于整个校园。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对不文明说“不”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