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其干预路径研究

2021-11-24叶晓燕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生

叶晓燕

摘要: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行为观察预警体系,为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路径提供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干预路径

教育部思政司曾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很容易成为各方的关注点,比率虽很小,但影响很大。因此,在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做好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是高校工作的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会面临许多问题,如适应环境、处理矛盾等。如果不及时干预,就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进而诱发心理危机[1]。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将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归纳为:①学习能力:学习无动力、学业成绩低等;②适应能力:无法适应、拒绝融入等;③情绪稳定度:情绪起伏大、低落或高涨等;④挫折耐受度:自怨自艾、一蹶不振等;⑤人际关系:不与他人合作、孤僻等;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低、完美主义等;⑦行为表现:失眠、成瘾行为、自伤或他伤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负面

情绪无法排解,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1. 学业压力

大学自由度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制力。首先,部分学生自觉性低,时间管理失衡,忙于各类活动,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此外,大学高手如林,比较之下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再者,对专业没有清晰认识,无法形成稳定的学习节奏,长此以往会形成无助感。

2. 人际压力

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包含各种人际关系,例如宿舍关系、小组合作等。学生在交往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2],如语言表达、生活习惯等,这些差异是产生人际压力的关键。长期人际交往受挫,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3. 情感压力

大学生面临的情感压力主要是指亲情和爱情。在亲情方面,大学生渴望独立,但经济上还需父母支持;其次,有的学生和父母沟通时报喜不报忧,将压力留给自己。最后,部分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时常会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在爱情方面,大学生在恋爱中不够成熟,经常会争吵,长此以往爱情也就成为精神负担。失恋后部分学生也出现消极低沉,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4. 外界环境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各方压力和挑战。信息网络繁杂,容易让

大学生产生混乱,影响其价值观形成。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二、基于行为观察预警体系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路径

行为观察预警体系是指在心理问题出现前,根据外化的行为指标将其识别出来,发布预警信号并进行干预的体系[3]。该体系以疾病症状与行为表现为依据,结合专家咨询法制訂出10个指标,分别是幻觉、妄想、思维问题、情绪表现、意志行为、强迫行为、睡眠、饮食、人际关系、伤害行为。

(一)行为观察预警体系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匿性。行为观察预警体系的指标是外化行为,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做好动态检测,并及时将行为异常学生预警到心理咨询中心。该体系涵盖了心理各个方面,可以直接反应心理变化情况,通过对预警信息的评估判断,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减少心理问题及危机发生的突然性。

(二)基于行为观察预警体系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路径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护主要采用四级预警模式(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但处在前线的第三、四级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导致这一庞大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①构建以第三、四级为主,第一、二级为辅的干预路径

将行为观察预警体系融入第三、四级培训中,给他们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工具,提高其心理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选咨询对象是朋友、同学等[4]。加之,第三、四级人员与大学生一起生活和学习,是识别其早期心理问题的最佳人选。因此提高第三、四级人员的专业性,对预防心理危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训后的第三、四级人员对照行为体系,将异常学生预警出来,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②构建常态化预警筛查机制,重点预警及时处理的干预路径。

第三、四级人员经过培训后,按照行为观察预警体系的外化指标每两周进行一次预警,动态掌握同学心理状态的变化,并建立心理档案。当观察个体出现1条及以上行为表现时,将其列为预警阳性个体,并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临床访谈和评估,及时干预处理。由此可见,行为观察预警体系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工具,借助客观的行为指标,充分发挥前线的第三、四级人员的预警作用,为我国现有心理预警机制提供了补充。

参考文献

[1]邢旭. (2019). 高校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课程教育研究(11), 183-184.

[2]马亚平. (2014).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教育与职业(20), 188-189.

[3]杨雪岭, 张培宁, 梁挺, 铁怡, 张小远. (2016). 大学生心理障碍守门人行为观察预警指标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43(007), 1246-1249.

[4]何瑾, 刘海骅. (2014).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高校辅导员学刊, 000(003), 80-83.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研究”(2020Y007)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