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2021-11-24周云
摘要: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过程中,土地需求也在随之增强。土地整理其实就是通过一定的土地利用方法、结构和布局开展综合治理,以此优化农业生产条件、环境,提升土地生产力,加强土地的集约程度的国民性活动。从目前情况分析可知,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可以保障生产力,还可以增多耕地面积。但是在实现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仍有差距,并且还没有完善的生态绩效评估方式和体系,直接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限制后续土地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土地利用、整理规划而明确的目的和用途,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等方面,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布局,加强综合治理,以此保障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通常,土地整理以农业、非农业整理为主。农业整理以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形状以及建设农业设施等等为主。非农业整理以城乡用地整理、建设交通水里设施等等为主。如今,面对我国日益紧张的耕地资源,土地整理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土地战略的必然趋势。虽然土地整理可以平衡紧张的耕地资源,但是其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容易影响物种的多样性,也会导致水土流失。
一、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结构产生变化
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也会让土地类型结构出现变化,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或者影响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因为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土地性能和其结构必然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会强化土地使用功能,一方面也会降低土地价值,严重时还会破坏生态环境[1]。
(二)土地格局产生变化
土地整理的主体是人力,是通过对自然土地进行整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情况下,土地整理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第一是农村建设用地,其主要指拆除乡村违章建筑等。第二是城市建筑用地,其主要指旧城规划等。第三是建设项目用地整理,其主要指在规划交通设施或者水利设施时,对用地进行策划和搬迁。第四是耕地整理,其主要指梯田建设等。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果,让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改变原有的土地格局,从而破坏生态环境[2]。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存问题
(一)危害生态平衡,作物过于单一
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非常容易存在单一作物危害生态平衡等问题,让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发严峻。如今,为了保证第一产业稳定发展,我国逐渐开始开垦荒地、草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力,但是也会大幅减少区域物种种类和数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甚至会出现自然灾害。如出现虫灾等恶劣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开展土地资源整理工作时,危害当地生态。
(二)影响水资源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也会影响水资源,水资源是支撑国民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如果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和合理就会直接污染水资源,影响民众的身体健康。如在改造和治理耕地时,虽然大规模开垦荒地能提高农业生产力,但是也会浪费水资源。并且于黄河流域,在改造林地等资源时会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污染水资源,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此问题还会导致泥沙堆积,直接危害居民的生存安全[3]。
(三)缺乏评价论证
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分析评价论证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不仅能直接影响土地整理工作的实效性,还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因为如今我国在进行土地整理时经常会存在分析评价论证不充足等现象,所以会降低土地的经济性,并且还会危害生态环境,失去可持续发展性。
(四)生态系统结构过于简单
生态系统结构过于简单是土地整理工作中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为了保证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整理时会适当降低投资力度。此现象既会直接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品质,还会在保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因采用质量较低的材料而污染生态环境。如,在整理乡村耕地时,一些村镇为了减少资金投入会直接利用直线型排水管来浇灌,但是此种排水管会浪费水资源,还会让废水污染环境[4]。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朝着多样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从而能够提供非常庞大的经济、生态价值。其中,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非设定目标生物的多样性,可以避免土壤遭到污染、加强养分循环。农业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农事活动的重要区域,不能像自然生物系统一样利用自然保护区来为何生物的多样性,必须在保证生产力的前提下,从物种、遗传等多样性角度上来开展保护工作。
(二)平衡质、量关系
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目标是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采用多种措施,完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利用效果,平衡人地关系,缓和人地矛盾。其不仅可以增多耕地,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耕地质量,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地力。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必须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其质量。详细来讲就是,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必须先掌握的能量流转以及生物循环的特征,要保证生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让生态系统和多系统之间的关系维持稳定,以此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实施生物、工程技术策略奠定基础。
(三)设计评价指标
通过土地整理保护生态环境,其实也是科学管理,需要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评价指标。既要量化监控指标、科学评价,让此工作对环境系统影响的认识更加清晰,加强其监控的明确性和针对性。也要通过法律、行政等策略,为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保护计划顺利实施奠定基础[5]。
(四)规划生态景观,策划整体布局
景观具有综合性,其是地球气候、地貌、生物等等成分的集合体,非常靠近土地生态系统,详细来讲就是土地也是景观单元。所以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可以从景观生态学中连接度、多样性、均匀性等概念中吸取知识,并且其可以成为评价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在开展此工作时,不仅要重视短期的地块合并、调整完善,还要根据上述学说和理念进行综合设计。例如,在溪水旁种植树木可以降低温度,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結束语:
土地整理是促进经济发展、平衡人地关系的必然选择,想要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平衡质、量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一定科学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避免污染环境、破坏物种的多样性。并且还要从全局角度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资源。要在生态系统中加入负反馈机制,保证系统更加稳定,提高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生产力,保证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如彩,曹伟杰. 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农家参谋,2021(3):195-196.
[2] 李斌.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6):126-127.
[3] 王冬梅.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花卉,2021(10):269-270.
[4] 武振华. 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数码设计(上),2021,10(3):273.
[5] 保继霞.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 农村·农业·农民B,2020(8):35-36.
作者简介:周云,男,1974.10.20,汉族,四川犍为人,工程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