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基层文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的“翅膀”
2021-11-24王晓丽
王晓丽
摘要:乡村振兴是融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位”于一体综合工作。其中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具积极意义和能动性的因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与关键,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培育挖掘、用好盘活基层文化人才,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基层文化馆应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扶持民间文艺社团、业余队伍,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活动骨干。在基础培训工作基础上,转变思路不断创新,培养优秀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的“翅膀”。
关键词:基层文化;乡村振兴;培训
一、培训人群从少年儿童中老年到中青年,实现年龄层全覆盖。
公益性艺术培训是文化馆的工作职能之一,但基層文化馆所开展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美术、舞蹈等广受少年儿童及中老年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原因是这两类人群业余时间充裕,能够较好的完成培训课程。
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文艺爱好者也展现出较高、较广泛的文化需求。此类人群的主要特点为文化素养高、接受能力强、艺术需求迫切,有较为突出的传播推广能力;但同时也具有参与活动时间少、不固定的问题。基于这一情况,基层文化馆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中青年文艺爱好者参与的艺术培训活动。此类培训应具有门类多、周期短、方便到课的特点,有的放矢,将广大中青年文艺爱好者“迎进门”,拓展了基层文化人才的覆盖面,实现各年龄层全覆盖,充实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使基层文化人才发展更具有“战斗力”,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培训地点从城区到基层乡村一线,实现培训范围无死角。
受交通条件及经济条件影响,基层文化馆开展培训多在城区及附近乡镇。参与培训人员绝大多数来也是自城区及临近村镇,较偏远地区的文艺爱好者很难参与中,享受均等的优质文化服务。
针对这一现状文化馆应积极行动,走出文化“舒适区”,将公益性艺术培训脚步迈向基层村镇。通过流动性文化服务设施、“流动课堂”等形式,将艺术课程输送到广大基层一线。参训人员只需“拎包到课”,便可以学习各类文化艺术技能。最大程度实现培训范围无死角全覆盖,为全民艺术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三、培训门类从单一到多元化,实现“按需开课”。
美术、舞蹈、戏曲三大门类一直是文化馆公益培训的主要课程,受众人群较广,参与人数众多。但随着时间发展,这些单一的培训项目,逐渐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文化馆应通过微信公众号、乡镇文化站、文艺志愿者征集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意愿,有的放矢开展培训活动。首先以乡镇为单位,报送各乡镇特色文化元素,针对该元素设置专属培训课程,以此机能打造各乡镇街道特色文化品牌,又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了文化资源,避免大范围开展同类型培训所造成的文化资源浪费。
此举措可以极大的拓展了培训参与人数,在基层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播撒点点星火。
四、培训内容从大众化到专业化,打造精品文化名片。
以笔者所在地为例,文化馆将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与当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相结合,从大众化培训到专业化雕琢,打造有地域代表性的精品文化名片。
“鼓子秧歌”这一传统舞蹈作为当地优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多年来一直处于“原生态”发展状态。日常活动的开展及传承发展多靠爱好者、传承人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为让鼓子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再次站上时代舞台,焕发新的活力,当地文化馆聘请省、市舞蹈专家,对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的30名表演骨干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训。从动作归纳,阵型编排,舞台化表演,服装道具提档等方面着力,打造了一支专业秧歌表演队。这支精品鼓子秧歌表演队一经成立,在文化馆的组织推荐下,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展演展示活动,在舞台上充分展现了当地传统舞蹈豪迈奔放的艺术特色,收获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代表性项目。
五、培训目标从艺术普及到为乡村振兴赋能,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艺术普及”是文化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常年开设的各类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其最终目的便是以“艺术普及”的形式实现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全民“艺术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群众获取“艺术普及”目标的途径也逐渐多元化、饱和化。这就需要文化馆转变工作职能,在艺术普及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实用性和技能性培养,让人们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能掌握某种技能,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刺绣”是笔者所在地一项非常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在当地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馆在挖掘保护该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其是一项非常适合推广普及,进而产业化发展的项目。于是文化馆指导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培训从业人员3000余人,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立了近百个社会加工点,带动那些在家中留守、不方便出门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逐步形成收入稳定、技艺精湛的传承人群,实现该项目产业化发展。
六、展示培训成果,为基层文化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广大基层文艺爱好者积极走进文化馆公益培训课堂,经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才能,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激发后续不断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基层文化馆立足实际,针对不同门类的文化人才,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文化人才的力量反哺乡村文化振兴。如:经培训后,当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画创作骨干,可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农民画作品展”,新农民绘新农村,展现乡村建设新风貌。同时这些经过培训的创作骨干,又可以重新投入到新一轮的基层培训当中,由他们作为老师向新学员授课,实现文化人才的合理利用。
结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精神载体,为乡村发展筑牢“文化魂”。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则将为乡村振兴发展插上文化的翅膀。文化馆应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主要工作相结合,借力发展,打造水平高、眼光长、目标大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 延安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J]. 当代旅游,2021,19(1):27-29.
[2]江森.培养基层文化人才—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3]刘福. 后申遗时代促进乡村文化开发科学发展对策新探[J]. 长沙大学学报,2020,34(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