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视角下《爱的哲学》汉译本对比研究
2021-11-24欧阳汝宣
欧阳汝宣
摘要:诗歌翻译一直是译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如何在准确传达诗歌基本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诗歌自身风格与美感,值得深思。本文中,笔者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比分析查良铮、吕志鲁、潘学峰三位译者的《爱的哲学》译本,旨在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探讨诗歌汉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论;《爱的哲学》;对比
一、诗歌背景
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于1819年创作了这首名为《爱的哲学》的诗歌。诗人以精炼的文字描绘自然风光,从而归纳出世间万物成双入对、互相交融的客规规律。两诗节的最后一行,诗人将此客观规律推及人类,对纯真爱情的神往跃然纸上。诗歌虽名为“爱的哲学”,但文风并不刻板僵硬。诗人笔下的高山、大海、碧空、大地、花朵、阳光,无一不鲜活而灵动。在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气韵,明快的节奏中牵手、拥抱、亲吻,使读者感到流连忘返、余韵悠长。
二、诗歌翻译原则及“三美”论
诗歌因其短小精悍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一方面,诗歌高度重视音韵的协调统一,在格式、韵律、节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遵循。另一方面,诗歌往往抒情言志,它以最简洁凝练的语言窥见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曾在其代表作《翻译的理论问题》中表示: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只要在限度中,诗歌翻译就可以追求在“形、意、韵”方面最大限度的接近原文,并且没有止境。因此,翻译诗歌时应该充分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在确保语言简洁凝练的同时最大限度再现原诗的风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于提出了“三美”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是指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音美”是指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而“形美”则是指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对比分析查良铮、吕志鲁和潘学峰三位译者的译本。
(一)意美方面
“意美”指译诗的含义和意境契合原诗的美感。许渊冲先生认为,再现原文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原诗的第一节描绘了河海交融的场景。“mingle with”意为“和···混合”,查译“向···汇流”与吕译“溶进”的用词都略显生硬,没有很好地体现流水灵动的感觉。相比之下,潘译“绞葛”、“喜纳百川”则更能体现原诗中意境。其次,关于“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ever with a sweet emotion”一句的翻译,吕译“相聚”“爱的芬芳”均带有拟人化的色彩,更符合原诗轻快活泼的节奏;查译“融有”“甜蜜的感情”更是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描绘得恰到好处;相比之下,潘译“天堂之风永远是那样使人感到甜蜜”与原诗的信息有所出入,用词方面也较为普通。再接下来,关于“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一句,吕译“世事皆有定律,万物相互包藏”最为精彩,用“相互包藏”一词表明世间万物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相比而言,查译“孤零零”带有童趣生动之感,好于潘译“孤单”。诗歌第一节的最后一句“Why not I with thine?”查译“何以你我却独异?”用古文反问句式直抒胸臆,简洁有力。对比之下,潘译“为什么你我就特殊?”略显平庸。诗歌第二段中,“No sister flower could be forgiven,If it disdained its brother”一句,查译“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姊妹把弟兄轻蔑?”最为出彩,文中“be forgiven”和“disdained”经由译者俏皮生动的语言传达出诗歌意趣,句式方面也与原诗保持一致;吕译虽对仗工整,但与诗句含义有出入;潘译由自然界谈及人类本身,用词较为口语化,稍显俗气。
(二)音美方面
诗歌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译诗时倘若舍弃韵律,则原诗风格意趣尽失。原诗共两个诗节,每节各八行。每行两到三个重音不等,韵脚为abab cded,读来朗朗上口,展现出了优美的韵律和极强的音乐感。为了保留原诗的音乐美,三位译者各有取舍,选取了不同形式来呈现。在这三个译本中,查译和潘译注重保留原诗长短句结合的特点,但在韵脚的选择上不那么看重。查译中,仅有如“流”、“有”、“益”、“地”等个别字押韵,且韵脚的排列也并不整齐。通篇读来,文风虽优美,可也丧失了原诗的韵律美。潘译全诗已无韵脚,原诗饱含深情且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潘译中已索然不见,这实在可惜。三个译本中,吕译最注重译诗的音美。但译者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创新,不仅对仗工整,韵脚的选择也颇有研究。吕译全诗分为四阙,每阙二、四行押“ang”韵,这样一来便再现了原诗轻快活泼的节奏。
(三)形美方面
诗歌是否“形美”,主要看其对仗是否工整,语句长短是否统一。原诗的格式较为整齐,分为两个诗节,每节八行。每行词数近似,基本保持在6字左右。查译和吕译保留了此种特点,格式整齐。潘译的形式最为自由,每行的音顿数和字数都与原诗相差较大。因为潘译多采用意译的方式,未将原文的每個元素充分体现在译文中,例如“could be forgiven”译为“又有何意”、“kiss”译为“爱”,含义均有所省略或扩充。因此也就造成了“形美”的部分缺失。虽然许渊冲先生认为,“形美”居于“三美”中最次之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形美”毫无价值。在“意美”和“音美”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译者应极尽所能展现原诗“形美”的特点。这对译者的翻译功底和文学素养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三、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三个译本各有所长,但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潘译在诗歌意义、音韵等方面有所欠缺,译者的再创作较多。吕译和查译则更胜一筹,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诗歌形式上也做到了尽善尽美。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遣词造句、音韵排列、句式长短方面颇为讲究。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既要关注整体,把握全诗的基调和风格;又要兼顾细节,照顾到音韵、字词的排列组合,方可最大限度的展现译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
[1]张若贤.基于“三美论”的《当你老了》汉译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2021(03):146-147.
[2]陈佳,贾德江.文学翻译与视域融合——基于雪莱诗《爱的哲学》两个译本的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S2):145-14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