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研究

2021-11-24刘子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改革模式学生管理工作高校

刘子钰

摘要:近几年,国内各高校的生源持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国民思维方式发生深刻改变,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此,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管理即人的活动,是以人作为核心,呈现的亦是人的本质力量。基于现阶段教育发展及社会发展现状而言,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应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性化管理,明确服务观念。对我国高等院校而言,管理是实施全面服务建设的着眼点。高等院校管理服务建设是以全面服务平台为依托,融入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及学习当中,从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与道德建设融合的问题。高校服务建设当中,在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设置上,应充分指向“育人”,从而为大学生发展供给优质条件,集中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将以人为本视作指导思想实施育人工作,是将服务作为内核的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方针。

高等教育应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首先应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明确了思想、道德与品行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为国家培育合格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相对于培育出具备高超技能的人才,培育出具备优秀品行的人才更加重要。因此,应借助培育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使其成为具备优秀道德素养的公民。学生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培育学生群体遵纪守法的思想与行为操守,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行,亦要求把未来就业工作和立德树人观念充分融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国家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管理工作模式落后

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者依然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但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管理工作对象及环境均有所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渐渐显现出有心无力的疲态。高校现行管理工作模式仍以班级作为单位,并适应院校学年制。然而,当今学生崇尚个性化,崇尚自由,亦崇尚兴趣相投。并受网络交友工具影响,交友方式多样化,交友面扩大,班级职能会被弱化,班级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当前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已有所降低,难以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效果,进而现行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序运作。大学生奖惩体系与评价体系是以相对统一的教育方案作为依据,将学业成绩视作重要标准的现行评价体系缺失可比性,而以班级与年级来评价基层单位缺失了可操作性,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的缺失,致使学生群体奖惩举措失去了原有作用。

(二)学生管理工作环境封闭

为有效落实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根本目的,学校应改变以往封闭的管理环境。学生管理实践当中,管理人员惯于应用榜样力量与制度约束的方式,过多干预和建设管理工作环境,映射到管理当中均是正面与积极的因素,忽略实际生活图景,割裂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封闭的高校管理工作是行不通的。伴随互联网快速普及与校园网覆盖面积的扩大和完善,大学生现已成为互联网受众的主要群体。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模式,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及思维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身份不但是在校学生,亦是与社会具有密切关联的人,因此不可能独居学校环境当中。基于此方面而言,大学生管理依托的环境应具备开放性特征,而开放性呈现在学生和管理工作环境中将产生相互作用。

(三)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始终停滞在应用强制性手段,借助外在规章制度的传播制约学生行为方面。来自上面或者外部灌输,将外界规范与标准强加于正处在成长且趋于成熟的大学生,不仅无法推动学生成长,反而会约束其智慧与道德的发展。灌输既属于传授道德的手段,亦非道德的教育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机械化管理思想的迎合性以及严厉惩罚的迅速见效性,均导致以堵为主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备受推崇。实际上,采用堵截的管理手段、强制强迫的管理手段使学生接受来自外部的规范,把学生视作不具备生命力的“物”,抹杀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并不能获得理想化的管理成效。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多元化管理模式与手段

高校大学生普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及生活环境,具备其专属特征。因此在管理工作实施中,管理人员应创新以往统一化管理模式,切实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及学习当中,掌握其心理与思想动态,了解其个性化特征及不同条件,进而更好地改革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管理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更为广泛,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不再是传统单一化的面对面交流互动,而是借助当下主流的微博、微信及QQ等平台,达到无话不谈的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可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及特征,创建学生管理群,同时管理人员应掌握学生电话号码及微信账号,从而以微信为依托对每名学生实施定期回访与交流,掌握其学习及生活现状,对存在生活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可积极引导,最大程度帮助其解决各类问题。

(二)建设文化育人平台

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应塑造文化精品,建设校园品牌。首先,深入实施校风建设。应在充分发掘高校传统资源的同时,融合高校发展规划及战略,按照办学理念与思想,打造善于创造、崇尚科学以及具备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校园风气。借助校风建设,使校园内部生成热爱祖国与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的坚定信念与理想,培育学生勇往直前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次,强化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教育。管理人员应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并落实到教育、管理每个角落。学校应建设好文化素养教育基地,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及示范作用。

(三)強化学生管理工作人才团队建设

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体现在人才方面,人才不但涵盖教育及科学人才,同时也涵盖优质的学生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培育及塑造高素养的专业管理人才团队。基于学生工作发展态势而言,高校管理工作人才团队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基于当今高校管理团队现状而言,管理工作者数量众多,但是在整体素质层面仍无法顺应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及管理部门工作者的岗位培训,致力于提升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并推广先培训、后上岗的教职工准入机制,将职前培训、日常训练及骨干培训充分融合。因而,应在管理者岗位职权范围内,按照管理者个体特征,强化其工作管理,严格要求其履行职责,设计科学与客观的考评手段。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时代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及创新,在高校学生管理层面,管理工作者应摒弃陈旧的管理思维与观念,更新管理手段与模式。深入到大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充分掌握其思想与心理动态。同时,学校应建设文化育人平台,以此来拓展管理途径,最大程度帮助大学生群体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持续提高个体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而推动管理工作质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鹏.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17):143-144.

[2]刘鹏飞,李娟.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4):164.

猜你喜欢

改革模式学生管理工作高校
国企改革下的投资机会
浅议高职语文创新化教学改革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网络时代下电视新闻改革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