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愁文化的传统民宿改造设计研究
2021-11-24刘晗笑
刘晗笑
摘要:在乡愁文化背景下,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岔里村窑遥小镇为例, 对其传统窑洞改造现状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建筑、材料、体验性、人文景观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期更好的促进窑洞景观在当代经济环境中长久生存、发展。
关键词:乡愁;民宿;旅游;乡村振兴
1.背景
乡村民宿,那一片拥有自然气息和人文风光的静土,不仅仅给予了“冷都男女”身心可以喘息的空间,也或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浓浓乡愁。尤其是在疫情中,人们被隔离在那些引以为傲的现代建筑中,在无法自由自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些沉淀的思考,更是看到了在快节奏中曾忽略的慢生活之美。同时,再加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以脱贫攻坚为核心,乡村民宿更是受到了政策的多重扶植,毕竟这一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空闲的农舍和劳力,也可以带动地区的繁荣发展。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岔里古村窑洞为主要研究对象。
2. 传统与现代交融-当代旅游民宿植入传统民居
岔里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店镇,南依巍巍高阳山,东临民居史上活化石之称的陕州地坑院景區。村里青年人常年在外打工,许多靠崖窑院破旧荒废。梦想改造家栏目组以“回不去的家”为主题,对该村一座破旧窑院进行精心改造。
2.1乡土材料运用
本次案例是一座荒废十几年的窑洞,杂草丛生、墙壁开裂、充满了斑驳的痕迹。设计师孙华锋为了解决窑洞落灰的顽疾,增强建筑的稳定性,以此来保留窑洞建筑内夯土的原始风貌。为此借鉴了明代古城墙遗址的修复原理,学习夯土加固技术和土层肌理的处理方法。经过固化剂的处理,改造后的建筑不但保持了夯土的原有纹理,整个墙壁也更加结实。靠北的窑洞,顶部用夯土完成修复,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窑洞内部的原始风貌,同时窑洞的四壁,经过夯土固化后,也不会出现脱落、掉灰的问题。
在使用乡土材料营造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材料的特性,甚至争取重新利用旧的材料,即乡土废弃材料,即项目窑洞中的夯土,将其与其他材料再加工和再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景观,给游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给原居民以乡愁的眷恋。
对于原住民来说,老房子是他们的情感寄托,是他们意识里的归宿,祖屋意义重大,这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具象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作为设计师,应充分去利用乡土材料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一方面可以营造人们所熟悉的场景,恢复对过往的记忆,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乡土材料能够唤醒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村落景观。
2.2 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是体验式旅游中的热门类别,它可以促使乡村民宿的进一步发展。窑遥小镇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以及组织生动有趣的体验活动给游客带来难忘的视听觉体验。
2.2.1文化性地域性体验
案例中窑洞中火炕的保留,人们可在此喝茶、打牌,保留了以前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客厅中摆设了陕州的一些老照片、陕州剪纸、卧室里的老柜子以及一些传统画作,这些画作又多为黑白用色,源于当年的夏王朝以黑为美,认为黑色是最高贵的颜色,而且陕州是当年夏王朝比较兴盛的地方;本地的民俗艺术家们也会来窑洞做定期表演,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老墙的保留与修复,它粗糙的质感,表面的肌理,使民宿空间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突显出来,把人们带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当中去,给游客身临其境的的文化体验感。
2.2.2 舒适体验性
原始窑洞通风不好,做饭时烟雾缭绕,改造后的窑洞运用了通风除尘的装置,减少空气污染;同时增加了原来窑洞没有的卫生间,方便游客使用;玻璃砖墙及增加了房间的光感,又使房间有了私密性;会客厅位于院落房间的核心位置,游客可以在此空间与当地民众和旅游产品进行互动,亲自参与相关体验活动来使整个身心充分体验到地域魅力和获取知识;室内利用当地特有的温泉井水,设计师规划了泡池;天窗的设计,光线充足,为居住者打造星光餐厅体验;整个民宿的设计从室内的各个方面精心营造,从视觉、听和触觉全方位打造舒适并且温馨的居住空间,符合顾客的享受和体验要求。
既考虑到当今乡村经济实际困难而在建造材料、技术及形态等方面努力实现地域化、本土化,又顺应传统村落与周围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既关注人在空间中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兼顾传统老宅的历史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当我们深入分析这类民宿设计时,就会清楚地看到当代乡村特色民宿内在的中国式杂糅思维总是若隐若现地贯穿在民宿设计中。
2.2.3 功能空间划分
在窑洞功能空间的划分上,主要考虑游客的居住与体验,窑洞中厨房、卫生间、以及会客厅、亲子房等的设计,不仅满足了游客基本的住宿要求,还创造了充足的休闲空间和餐椅空间,使游客与民宿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与交流。
3.窑遥小镇民宿的发展及意义
窑遥小镇二期对古树旁的5座窑院,三期对其余的30座窑院采取宅基地流转模式进行规划、投资、建设,将梦想基地,温泉岔里建成留住乡愁,留住美,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将只有个别老人居住的空心村,通过项目宅基地改造,让村民有一部分收入,项目做起来以后,开设特色农家乐、特色小吃、经营民宿等等,恢复乡村人气,让在外年轻人圆梦、让游子寻梦,创造一个梦想基地,对于保护和传承窑洞文化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4.窑遥小镇未来经营风险分析
“民宿的餐饮住宿价格比别家高” “民宿的对外宣传不足”、“当地无行业协会规范民宿的经营 活动”等,它关系到民宿业主跟供货商、村民、同行和内部员工四个层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应充分分析未来窑遥小镇的风险,给予相应解决及应对措施。
5.乡村人文景观差异化生存与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现代化、商业化的开发模式使得村落原有自然风貌、建筑形态、街巷布局渐渐衰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渐渐被隐匿。古村落原有的那份“乡俗”也将渐渐不保;乡村道路按城市的标准修建,行道树、广告牌随处可见,交通标识却不够完善,不时有汽车的高音喇叭声,乡村宁静的景观氛围被忽视;村落景区的宾馆设施与城市宾馆几乎没什么差异,餐饮、KTV也应有尽有,超市随处可见,客栈、民宿、农家乐大同小异。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提高,景区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整体幸福指数有所提高,这是毋容置疑的。
但与此同时在城市化的发展下,不少非旅游地区的村落文化由于没有用处反而消失的更快。至于在旅游发展对村寨文化造成的破坏和乱搭,很大原因是由于旅游业的服务性质,游客喜欢什么自然向什么靠拢。这点破坏,相对于旅游收入给当地人生活质量带来质的飞跃,我觉得还是值得深思的。同时旅游区居民的精神观念也成问题,据了解,西江苗寨的年轻人因为有钱,整天泡酒吧、享乐,无所事事。这样的一些变化无论是可喜还是堪忧,这是骨感现实带来的痛点。因此我们应谨慎“参照”相邻区域同类文化景观的规划与管理方式,主动创新区域尺度上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和整合模式。
6.总结
“窑”是我们的窑院;“遥”是遥远,人跟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通过窑遥小镇的改造设计,不仅激起了人们对传统窑洞的感情,还使更多人认识到窑洞民居、体验窑洞生活、甚至去保护传统的窑洞建筑、传播窑洞风俗文化。本文以陕州区岔里村窑遥小镇案例,探究乡村景观在当代经济环境中如何生存、发展。长远来看,假如未来的古村落不再为商业服务,归还给当地居民,村民将是永久居住使用者,设计也应着重探讨如何让村落老宅在不同的时期发挥其使用及文化价值,以此为传统村落的改造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例,为祖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