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经验分享
2021-11-24刘冬
刘冬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目前,一些教师都在积极地开展群义阅读教学活动,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与大家分享。
一、确定议题,组合群文
“群文阅读”中的“群文”是相对“单篇”而言的,但“群文”的“群”却并非“单篇”的简单叠加,而是“群义”的有机组合。也就是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以某一个有意义的点为核心,将各篇文章联系在一起。这里提到的“有意义的点”就是议题。围绕议题组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须与议题相关,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读懂一系列的文章。
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教”。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高中语义教材一共选录了鲁迅先生的三篇义章,分别是小说《祝福》、杂文《拿来主义》和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讲解,学生可能难以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蕴,也无法很好地感受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
第十个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提到:“建议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组织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专题内容。”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等作品。尤其是在学习了《孔乙己》这篇小说后,他们对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有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就可以将议题定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依托教材中的课文《祝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选人《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小说,引导学生阅读群文,让他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二、设计目标,布置任务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结构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如果将“单篇阅读教学”视为“一棵树”,那么“群文阅读教学”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作为语义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片茂密的森林里“探险”,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确定了議题,组合了群义,我们就要设计教学目标。针对上面的义本,笔者设计了以下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感受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探究鲁迅先生笔下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的深意,对其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知。
3.带领学生思考作品中各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批判精神,体会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了上述目标,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让他们在阅读群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任务一:搜集资料,知人论世
孟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知人论世”的人。“知人论世”是指如果想要读懂经典作品,就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高中语义教材选录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但是,每位老师、每名同学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是不同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下面就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其人。
【设计意图】先为学生解释什么是“知人论世”,再说明为什么要“知人论世”,之后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作品。
任务二:自主阅读,筛选信息
(1)初读《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了解这些文本的主要内容;
(2)筛选信息,找出各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了解各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让他们对各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任务三:思考问题,加深印象
(1)《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描写她的外貌的?
(2)《阿0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文暴露出哪些社会问题?
(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大哥”“医生”“小孩儿”分别象征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研读各篇小说中的重点段落,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感受鲁迅先生在行文过程中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流露出的特殊情感。
任务四:开展活动,丰富体验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尝试还原各篇小说中的情节,如孔乙己的喝酒片段、祥林嫂与作者对话的片段等。
[设计意图]用表演的方式,帮助先生加深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印象,让他们更好地把握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任务五:交流讨论,分享观点
(1)读完这四篇小说,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怎样的了解?
(2)学术界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这四篇小说的?你读完这些作品后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表达观点、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任务六:课后研讨,以读促写
请你就这四篇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并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
[设计意图]开展读写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群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定议题,以“一”融“多”,将课文文本与课外文本联系起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任务,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