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建设对贵州发展的历史功绩和当代价值研究

2021-11-24段荣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时间跨度长,涉及地区广,投资力度大,对我国国防安全、社会发展及经济布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本文立足于贵州,对三线建设给贵州发展带来的贡献,以及对当代所产生的价值进行研究,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持续奋进,再创新辉煌。

关键词:三线建设;贵州发展;历史功绩;当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经济建设,“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1。这是在新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一、三线建设基本情况

三线建设时间跨度长,历经14年之久(1964年至1978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三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地域分布广,跨越川、黔、滇、豫、湘、鄂、晋、陕、甘、宁、青等11个省区;投资力度大,投资总额高达2000多亿,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一半左右。

“‘三五’时期,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内地占66.8%,其中三线地区比重高达52.7%,沿海地区只占总投资额的30.9%。“四五”时期,三线地区投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41.1%,比沿海地区高出1.7个百分点。在三线地区集中建设的1965年到1975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额为2919.6亿元,其中对三线地区投资达1269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额的43.5%。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国家几乎把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用于大后方建设,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2

三线建设既是党中央在非常时期调整国防工业布局的战略,也是针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所作的一次全局性结构变革。三线建设涉及面广,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及解放军官兵参加,对我国国防安全、社会发展及经济布局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三线建设对贵州发展的历史功绩

(一)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三线建设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三线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福建、广西等地的热血青年、精兵良将,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舍弃了较为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偏远落后的贵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贵州各族人民,特别是三线项目落户地方的广大居民,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三线建设者和三线企业,积极出物出力,大力支援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同甘共苦、融洽相处,共同建设理想中的新家园。

(二)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贫穷落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工业,而这些工业产业又多布局在上海、青岛、广州等大城市。当时的贵州,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为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先后在贵州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安顺的011基地、都匀的083基地(振華电子)、六盘水的煤炭工业基地就是那个时期建成的。到1978年,贵州建成了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等一批大型企业,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凯里、都匀等工业中心。全省工业企业达8904户,比1965年增加了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9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

贵州因三线建设而获益,三线建设使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历史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三线建设使贵州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打破了贵州长期以来封闭落后的状况,改变了贵州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为贵州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助推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三线建设时期川黔、湘黔、贵昆三大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到1978年,贵州境内铁路干线总里程1389.1公里,支线总长达265.4公里,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联通全国,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缩短了贵州与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北地区的距离。铁路干线的建成,改变了贵州交通落后的状况,架起了贵州与外界联系桥梁。

(四)储备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在三线建设中,一批现代化企业、科研单位和教学机构的内迁,带给贵州大批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新风气,有利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1966年至197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随着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到来,20多万科技工作者及职工进入贵州,壮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实力和生产实力。

(五)加速城镇化水平提高。六盘水市是因三线建设而建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当年国家在没有城市基础却煤炭资源丰富的贫瘠之地建起了六盘水市,使之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依托省会贵阳和安顺、遵义、都匀等地开展工业建设,在贵州形成了以线带面的新兴工业群落,有效地改变了贵州经济社会落后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加速了贵州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三线建设的当代价值

(一)彰显我国制度优势。三线建设开始于新中国经济较为困难的时期,能够顺利推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线建设过程中,党中央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充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国一盘棋,开展对西南、西北地区的建设。全国各地高度统一,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越在危难时刻和紧要关头,就越能使全民拧成一股绳,携手抵御风险、克服困难。这些年我国先后战胜了非典、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各种灾害。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党果断控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疫后复工、复产、复学,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得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598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无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就使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

(二)奠定西部大开发物质基础。三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贵州的三线建设,“是以铁路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能源、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相互配套的全面建设。”3三線建设打破了贵州长期以来封闭落后的状况,推动了贵州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贵州的三线建设是整个大三线建设的一个部分,贵州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缩影。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三线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对西部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缩小了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减少了很多困难。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对西部的重点建设,为偏远山区带来了文明之光,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基础。持续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延续了三线建设战略,为党中央发展西部地区减少了阻力。为我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引领贵州后发赶超。回想当年,三线建设者们,克服了难以计数的困难,用他们的青春热血谱写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图景。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三线建设大多已不甚了解,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标记,已渐入历史,但其带来的多重影响远未结束。三线企业是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但作为蕴含三线精神摇篮的产业,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三线建设者们表现出的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依然催人奋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追求精神价值,涵育高尚的精神品格。在我党带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追求幸福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催人奋进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而今,因三线建设凝结而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又成为激励贵州人民后发赶超的源泉。

贵州地处偏远的内陆山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面积占了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三不沿”是贵州的先天条件,“三无论”是贵州的落后标签。长期以来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在全国省市区经济增长排名中挂末。但是如今的贵州,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又有别于西部的发展路子,保持后发赶超的强劲势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2020年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由2015年的刚过万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接近1.8万亿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断缩小。贵州人在“三线”精神的引领下,焕发出了昂扬向上的磅礴气势,实现了让人惊叹的“黄金十年”的发展。

今天我们更加有责任把那特殊时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有感召力的内容发掘出来、传承下去,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正能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不断创新思路,以六盘水、安顺、贵阳、遵义等城市为主线,精心谋划,提升贵州三线建设文化品牌,引领全省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促进三线建设城市不断发展。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贵州未来可期,中国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代金融》2017年18期

[2]谢孝明:《贵州三线建设遗产多重价值》,贵州日报,2020.09.24.

[3]李薛霏:《贵州:“黄金十年”快速发展赶超进位步履坚实》,贵州日报,2021-01-20

[4]张勇《回溯与前瞻: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5]郑有贵,陈东林,段娟:《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第3期

[6]冯国权:《我国三线建设特色文献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年第12期

[7]吕建昌:《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东南文化2019年第3期

[8]徐利权,谭刚毅,高亦卓《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及其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注释

①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代金融》2017年18期.

②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代金融》2017年18期.

③谢孝明:《贵州三线建设遗产多重价值》贵州日报,2020—09—24.

作者简介

段荣萍(1970年11月-)女,汉族,贵州六盘水,大学学历,系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党校综合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党校,553000。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