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对策
2021-11-24吴奕宏
摘要:近年来,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以其独特的特征、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为此,着力分析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环境中面临的困境进行破解,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导性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破解
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是随着强国论坛的建立而逐步发展的,最开始是为了抨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进行轰炸的野蛮行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国民反对帝国主义行为而建立的一个网络论坛。而现实期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在虚拟网络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衍生形式,其具体指的是,在互联网中,国民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在网络平台中,借助一定的语言、图画以及短视频等形式隐性或显性的表达民族主义思想,利用互联网来制造、传播民族主义相关的言论与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国民在互联网中以本民族、本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在互联网中表达一系列民族情感与维护民族利益的一种行动,以此来影响社会、国家,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网络民族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所映射出来的网络民族主义行为饱受争议,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合理性的一面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以及我国道德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网络民族主义以其传播速度快、高爆发性,以及它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社会秩序、国家稳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在京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他们以自己的参与方式在互联网虚拟社会中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发表民族相关的言论,其中不乏有很多非理性的一面,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不断向往,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对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的一面进行引导。青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运用的主力军,其思想意识受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难免造成负面效应,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网络民族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民族主义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信息共享性、传播速度快以及海量信息存储等特点影响大量的网民,网络民族主义时常带有煽动性民族言论的信息、极端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行为,对互联网用户,尤其是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它会消解我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破坏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之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面临诸多困难。
(一)网络民族主义“传教”的危害
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教”指的是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中的话题日趋生活化、叙事方式的诱导化及思想内容的碎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言语行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民族主义为达到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隐蔽性及影响的广度会将所涉及到的主题进行变相宣传,让非理性的因素披上“外衣”。其中非理性因素会借助大学生所关注的教育、政治、环境等话题,让大学生认为此类话题是我们生活中所涉及的时事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迎合大学生具有社会参与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质来扩大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范围。将非理性因素置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迁移默化的环境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播非理性因素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形成期,主要表现为以经验为主,好奇心强烈,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基于此,网络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借助一定的精英阶层,利用知识鸿沟,针对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一系列的“理论思想”普及,打着平等交流的旗号,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思想内容的碎片化是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的又一弊端,思想内容的碎片化相较于逻辑体系完备的内容更接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以传统的经验式感知与感性化方式为主,一味强调系统化、完备化的知识体系不利于达到传播的效果。不管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进行“传教”,都会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不断的“革新”,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错误的行为,如此恶性循会加快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缺失。
(二)网络民族主义占领阵地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衍生出的新媒体无疑加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民族主义借助新媒体以互动性、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有深度的影响。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包含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特征,需要因时因地的动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中蕴含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拥有的,要加快互联网阵地的占领,B站、抖音短视频、快手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观影软件为迎合大众的趣味,进行叙事、娱乐、分享经验等近距离交互方式,给网络民族主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如B站中出现的“粉丝民族主义”、贴吧的“帝吧出征”等典型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将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行为扩展到整个网络环境。民族主义者借助这些平台进行大肆的渲染民族主义情绪,激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得知识结构不完整、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极容易衍生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意识与情绪,不利于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阻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影响社会的安定。这些现象无疑是网络民族主义对于互联网有意识的渗透与利用,加快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占领,是刻不容缓的。
(三)网络民族主义给予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契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其具体的特点与传播消解方式,让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其危害性,给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契机。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渗透的契机,是建立在网络民族主义更加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以輕松娱乐叙事方式进行信息的诱导;以思想内容的碎片化方式获得大学生思想的认同与接受的基础上的。除此之外,部分人或群体,利用社会所发生的热点事件,由网络中的意见领袖进行事件的解读与叙述,将内容表现得更为易懂,在此基础之上夹杂隐晦的民族主义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进行消解重构。例如,西方国家会利用网络民族主义中的爱国、民主等因素宣扬所谓的西方“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制度;利用中国56个民族的特殊国情宣扬所谓的“民主”,在网络上渲染民族分离的气氛,利用“达赖”等中国内政问题,在网络中大肆宣扬中国的“人权”问题。这些网络现象表明,网络民族主义为西方意识形态在虚拟网络社会环境中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以达到肢解中国、消解中国意识形态、毒害大学生思想的目的。
二、校应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策略
(一)思政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丰富的民族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指导理论,对于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民族主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最开始只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堂的灌输,将正确的民族理论融入大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民族观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运用民族观理论正确看待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减少网络民族主义中非理性因素的侵蚀。其次,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注重大学生知识板块的塑造与强化。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板块的严密性以及知识框架的逻辑性能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推动大学生对知识高效的理解与运用。在应对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的情况时,能够从整体出发,减少知识碎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开展系列民族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通过民族优秀作品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加强对民族观念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且落实到生活的具体实践中。
(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与应用,建立网络教育阵地
大学生以其知识内容体系不完备、思想观念不成熟、青春期问题等一些因素活跃在网络平台中,而互联网以其新颖的技术手段、独特的互动机制以及丰富的内容满足大学生求知的意愿,这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给网络民族主义的渗透提供了机会。首先,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发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中国外交部、人民日报以及光明日报等机构已经成功入驻抖音等线上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以线上的交流互动机制、图文并茂的短视频特点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其次,充分利用学习通、超星等线上学习平台进行知识的传授。充分挖掘线上学习平台资源,建立好线上线下学习互动机制,邀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开设网络公开课,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最后,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有效传播。微博、微信公众号是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线上软件。将科学文化理论、社会热点等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与其进行结合,设置专门的机构或老师进行内容的编辑,确保推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让学生在闲暇之余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网络环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三)加强法律监管及治理功能,优化网络社会环境
监管机制的确立是规范网络用户行为、杜绝危害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首先,建立网络敏感信息筛选预警机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相关部门利用信息筛选技术,大数据等手段进行分析,在信息编辑输入时期将敏感信息反馈给监管部门进行有效跟踪。其次,设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数据库。建立相关的校园网,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言论发表进行有效的管控,防止网络民族主义非理性言论在互联网中进行有效传播,将事态影响程度建立在可控范围之内。再次,设置校园公众号、官方微博管理运行制度。认真审查相关推文的合理性、保证文章内容的正确性,确保交流互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发现不良言论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最后,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有序进行网上的交流互动,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大学生网络参与日趋生活化,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充分审视复杂网络环境的负面因素。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网络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分析網络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困境并对其进行破解,是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2]李婉玲.新时代高校青年网络参与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
[3]李春雷,张雪婷.想象的叠加:网络舆论中民族主义心态的演变机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39(02)
[4]贾丹阳.网络民族主义中的粉丝群体社会认同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5)
[5]陆新蕾.短视频中的网络民族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19(06)
[6]王岩,竟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理论辨析与实践引领[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
[7]史楠.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特点及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
[8]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
注释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作者简介
吴奕宏,男,1997年11月出生,汉族,重庆,2019级硕士研究生,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重庆交通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人生教育课题: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rsjy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