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2021-11-24杜俊韬
杜俊韬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银行业也未能幸免,银行信贷逆势增加,不良贷款增加,同时低利率环境常态化利差收紧进一步使银行营业利润能力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外部竞争和博弈加上银行内部资产质量恶化,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增加,但与此同时,疫情不仅使得央行采取极度宽松的政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而且加快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商业银行应确定金融科技银行的发展战略,完善银行各业务模块环节的线上化,重视此次疫情带来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形势的变化,适应新环境需求,加速数字化运营转型,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新冠疫情;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一、引言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非预期的影响,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國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收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除了个人行动受限带来生活不便,各产业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冲击。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这场战“疫”中也未能免受疫情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国银行业资产配置、负债水平和盈利水平等许多方面都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经历了不小的波动,不良贷款上升,银行盈利下降,尽管目前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各行业开始复工,经济开始上行,但是由于疫情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性,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市场担忧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压力较大,加上外部竞争和博弈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但是在银行各领域业务遭受不同程度影响的同时,银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疫情加快了银行线上化经营的速度,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二、疫情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2.1低利率环境常态化利差收紧,收益降低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大幅度下调利率,甚至采取负利率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下降,同时随着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以及市场环境和风险形势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趋于收窄,净息差从2013年末的2.75%下降到2019年末的2.20%,疫情发生后,各国迅速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或维持了全球利率低水平,银行业利差进一步收窄,2020年全年净息差均在2.10%以下,2020年各季度的净息差分为别2.10%、2.09%、2.09%、2010%,2021年第一季度的净息差仅有2.07%①,自疫情以来,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也都呈下降趋势,银行的收益降低,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冲击。长期以来,存贷利差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也是商业银行基础性的业务经营模式,但是目前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2.2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增加
新冠疫情爆发后,对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冲击,春节假期延长,企业无法复工复产,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都处于低谷时期,中国各项经济指标普遍下滑,但货币信贷逆势增长。根据银保监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1月至5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28万亿元,同比增加2.27万亿元。自2020年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1.28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金以及559.9亿元到期贷款利息实行延期安排,对应贷款余额3.44万亿元。并且要求对普惠小微贷款实行应延尽延政策。从商业银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看,2020年一季度余额为125542亿元,比2019年底增长7.6%②。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升,银行资产质量严重恶化。银行不良贷款从2019年末的24135亿元上升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27883亿元,上升了16%,并且不良贷款率2020年第一季度为1.91%,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5个基点,并且2020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仍有上升趋势,分别为1.94%和1.96%,第四季度我国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全国各行业已经复工,经济逐渐复苏,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一定好转,2020年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为1.84%,到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0%③。商业银行是在贷款逾期无法偿还90天后才会被归入银行不良贷款。但是国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更好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出台中小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经济修复回暖,但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叠加还本付息延长,商业银行相应的贷款逾期和风险暴露可能被延后,为不良贷款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风险暴露的时点也会相应延后,因此,此次疫情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后续伴随着国家救助政策退出,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防控压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滞后性反弹。
2.3线下服务数量下降,线上服务遭遇瓶颈
近年,随着移动支付的崛起和各商业银行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大力发展,物理网点的到访人数已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随着新冠状疫情的发生,物理网点的客户人流更是下降明显。因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需要,银行即使在疫情情况下,仍然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网点营业正常运作,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员到岗。到岗人员和营业场所均需严格做好防疫措施,人物力成本较高,同时而因为到访人数较低,体现的服务效益却并不大。员工不能现场办公,内部流程流转缓慢。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少的商业银行目前都有手机版的移动办公与通讯软件,但因银行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移动办公普遍未连接生产系统,大部分仅提供邮件收发、留言、通讯等基础办公功能。在严峻的疫情下,为了配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员工被迫呆在家里,影响了正常复工,尤其是对于不具备远程办公条件的岗位,严重影响了日常业务处理,员工不能全员到岗,势必造成相关业务审批流程,特别是对私对公贷款审批流程流转缓慢,不能满足企业紧急的业务需求。
近年来国内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服务发展迅速,常见的查询、转账,甚至部分贷款类业务已实现线上操作。但业务种类并未实现完全的线上覆盖,同时,在操作步骤、流程上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线上电脑或手机操作对不少不经常操作的客户,特别是老龄客户群仍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而在线客服等资源在疫情形势下,面对线上需求的突增,呈现资源紧张的局面,线上服务遭遇了瓶颈。
三、疫情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疫情造成的线下业务受阻,线上业务大增的情形,使银行对于“线上化经营”的需求愈发迫切。在这场“战疫”中,商业银行的线上化应对措施,不仅是银行数字化实战能力的检验,也是数字时代下对客户经营模式和应急能力的审视。银行业在这场“战疫”中,面临的不仅是危机亦是机遇。
3.1数字化变革进程加快
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线下到网点的客户骤减,线上业务却得到了创新与发展。近年来,各家银行都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而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商业银行的长期以来的科技投入成果得到了检验。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不断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科技对金融的赋能将使得客户体验更加高效和便捷。为防控疫情,“不见面”、“非接触式”的线上金融服务不断催生,各种“在线经济”大量涌现并呈高速发展态势,新场景下所需要的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模式也会爆发式增长。疫情期间,银行非接触式服务、线上客户、数字化营销井喷式增长,面对众多非金融机构的外部竞争和博弈,科技化将是银行的必然选择。实践中金融科技距离银行并不遥远,作为较早结合金融科技运用的行业,银行天然地具有利用金融科技的禀赋,同时,科技能实实在在给银行带来利润、客户以及品牌效应。因此,借助這次疫情的冲击,特别是人们思维观念改变之际,商业银行可以借势提高银行数字化水平,在提升数字化进程中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实现高质量银行的发展。
3.2宏观政策刺激更加强劲
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后劲不足。由于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各项经济、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持续出台,人民银行相继推出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企业抗疫复工。并且2020年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增加银行体系的资金实力,市场货币流量显著增多,城乡居民可支配资金预计大量增加,这为农商银行和城商行夯实存款基础带来机遇。
同时,央行降准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主要借助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便利(SLF,MLF)、降准从中央银行融入资金。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和流动性便利覆盖的银行范围较小。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只针对一级交易商(2020年4月30日,央行确定2020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仅有49家),绝大部分农商行和城商行不在其中,因此这些银行只能通过同业拆借融入资金,这导致中小银行资金成本较高,降准有助于降低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
四、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4.1重视信用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境下,央行量化宽松政策不再加码,银行应该密切关注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状态,高度警惕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微企业可能率先出现的大规模破产倒闭,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风险。信用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将会冲击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影响商业银行的现金流量,并通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向全社会传递更大的金融不稳定性。为避免信用风险爆发,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流向监管,严防资金空转(资金在金融体系“自循环”而不流入实体经济),确保救助政策精准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关注金融风险边际变化。明确风险处置责任分工,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妥善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建议监管部门做好商业银行差异化资本补充预案,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通过发行各种资本补充债券、优先股、普通股等方式,加大银行应对不良资产资本的补充力度。
4.2加速数字化运营转型
随着5G、量子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此次疫情更是助推了银行数字化的进程。尽管在此之前银行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但是疫情的到来暴露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运营能力不足的缺陷,比如未能构建高效稳定的数字化运营体系,因此银行应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有效实现线下资源对线上服务渠道的赋能,并且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业务运营服务模式,提升数字化服务质量。同时,加强金融科技研究,持续推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数字化能力。
五、结语
我国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一方面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给实体经济让利,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资产质量恶化,但银行在遭受疫情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全方位监测风险,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而且需要持续深入金融科技研发,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步伐,抓住机遇,重塑银行业竞争格局。
参考文献
[1]朱惠琳,黄明莉,彭倩.浅析疫情后我国经济体系中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优化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5):185-186.
[2]戴国强.货币金融学[M].—4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8
[3]宋泾溧.疫情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信贷风险之剖析与应对[J].经济管理文摘,2021(10):45-46.
[4]罗琦,田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J].金融经济,2021(03):82-90.
[5].疫情下的中国银行业——基于2020年上市银行年报分析[J].银行家,2021(05):10.
[6]刘杭.新冠疫情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 2021(02):120-122.
[7]周依群,吴双.后疫情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北方金融,2020(12):3-6.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