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及其治理路径剖析

2021-11-24刘晓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高等教育范式

刘晓峰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出现了十分明显的范式变迁,从既往的效率理性范式转变为市场选择范式,而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又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公平范式。其中,高等教育公平范式旨在在教育领域形成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个层面相互均衡的体制,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方面,并针对性提出治理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13-02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就是制度问题,这是因为很多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存在,是相关政策或者制度缺失导致的。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教育不公平问题,可以将其归纳为政策和制度的问题。而这方面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也可以通过政策活动或者利用相应的制度创新进行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架构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其实就是制度上的问题,但是相关制度的架构与资源之间又紧密相关,因此想要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政策范式进行分析,就必须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禀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1]。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使得想要维系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其在制度的设计上要与其他的产品和服务存在明显差别。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其资源提供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单纯依赖国家,这种性质就决定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必须做到公平。而想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一方面是要减少市场因素带来的不完善性,确保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2];另外一方面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通过采取政策干预的方式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建立。这样就衍生出我国高等教育想要实现公平,就需要明确高等教育供给者、消费者、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的短途问责机制、长途问责机制将三者联系起来,并构建起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基础。

二、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分析

(一)政策范式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来看,其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也反映出文化对其的影响[3],尤其体现在核心价值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各种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核心价值不同,导致其具体的权力模式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也是导致我国在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越来越关注,低质量的公平已经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4],社会的焦点上升到高质量的公平,而这也与我国想要实现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的目标有关。正是因为全社会都关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公平,我国出台了各种教育相关政策,旨在推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

(二)效率理性范式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面对教育资源稀缺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当时摆在社会面前的重点与难点,加上当时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5]。在这种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前期的改革主要是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从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开始,建立起我国新的高等教育秩序,这对于当时阶段选拔高质量的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效率理性范式展现出精英主义导向、补偿性原则的特征,然而由于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科学化程度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加上社会分化的增加,高等教育政策范式也面临转型。

(三)市场选择范式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渐转变为市场选择范式。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越来越注重通过加强高等教育、优化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改善经济条件。也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中竞争制度构建起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对政府、高校、市场三者关系的重新洗牌,与上一阶段的效率理性范式相比,个体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诉求更加明显。

(四)公共治理范式

政策的实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更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往教育政策对教育公共性的理解比较狭隘,然而想要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需要从认识层面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还需要认识到教育的公平是保证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将一定的资源投入到少数和弱势群体中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主要手段,国家通过采取多种政策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及均衡发展。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治理路径分析

(一)实现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只有实现对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才能构建起一个良好的针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外部环境,重点从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改革[6]。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并以此作为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点思考如何进行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以及创立怎样的政策环境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政策的落实与实效情况需要长时间才能得以验证。另外想要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效果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形成政策合力的方式提升高等教育政策供给对教育需求变化的灵活性,通过释放一定的政策空间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二)注重采取多种政策手段

考虑到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复杂性,只有通过发挥复合政策范式的效应,构建起三维多层的政策框架,才能够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公平[7]。其中,三维是指市场化理性范式、社会化保障范式和自由化选择范式三个维度的政策建构,多层是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政策体系。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三种范式不仅是“历时性”的,即具有某些前后相继的历史发展特征;它们还是“共时性”的,即平等性价值、包容性价值、发展性价值在教育政策中同时“共存”“共融”,各自体现着高等教育公平的不同需求维度。任何单一政策范式都无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整体目标,应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复杂系统,发挥多元化政策价值、多样化政策内容、多维化政策工具的系统效应。在持续优化的政策框架内,政策工具作为衔接政策目标和政策问题化解的重要载体,需要以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体现复合政策范式的要求,发挥政策执行终端的集成优势。因此需要树立系统性思想,强化政策改革的全局性,协调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关系。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需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谋划,而政策工具的选择要在顶层设计的引领、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促进政策宏观架构设计与政策工具选择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政策执行终端的集成优势,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形成改革高等教育公平的理念。另外还需要从一定的高度做好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政策与实际实践过程的难易程度,从而确保政策在符合宏观要求的同时,能够真正落实到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中。

(三)实现高等教育协同共治

政策是社会博弈的规则,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属性,需要长、短途问责机制,保证其公平政策的落实。这就要求高校、社会、政府、家庭四者参与进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缺乏这种相互制约的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公平实施存在漏洞。考虑到采取单一的教育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解决现有的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计划与市场两方面共同进行,从原本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切实发挥出教育政策的治理作用。通过从政策层面积极构建起协同治理的行动体系,在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目标以及责权的同时设计出相应的协作机制,实现协同共治。

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在不同阶段有着明显的改变,这实际上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特征。我国政府实际上一直都十分重视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并且也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解决。但是,在新时代下针对新的社会环境、市场体系、外部环境等,仍然需要找到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的特征,进而寻找到最合理的治理路径,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彭青,赵恒春,齐园.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公平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3):91.

[2]田媞媞,王棟.社会分层影响下推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策略研究[J].河南农业,2020(27):8.

[3]方淦.一流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经验与启示——以剑桥大学扩大高等教育参与措施为例[J].高教探索,2020(7):46.

[4]王亚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研究——基于德沃金资源平等理论[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134.

[5]夏雪,魏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与家庭阶层差异研究——基于五所省属高校的调查[J].教育经济评论,2020,5(2):68.

[6]吴海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热点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CSSCI期刊文献分析[J].教育导刊,2020(2):19.

[7]周春梅.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感——基于福建省六所高等院校的实证调查[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3):56.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高等教育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