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1-11-24曾辰
曾辰
摘 要:信息时代下,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已经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亟须改变。文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基础上,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理论逻辑和概念层次为例,根据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在实际运用网络平台过程中,加入设计微视频、测试题、答疑讨论等教学环节,运用线上预习、复习和线下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29-02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发展、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模式面临着教学对象、授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飞速提升之后的教学改革问题。通过全新、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之后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期待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你讲我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打开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应从其在国家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数量以及实际在校人数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育人出发点,努力区分“教书”与“育人”,让育人全过程化,作为育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作为推动高职院校德育构建的主战场需要不断地加以构建和提升。
“概论”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必修的三门课程之一,是认识、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光芒的重要窗口。因为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以高职院校的“概论”课程比本科院校承载了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所以,高职院校“概论”课必须既能够承载育人的目标,又能够承载技能培养的目标,既注重培养“匠心”又注重培养“匠人”。以“概论”课程为引领,既学理论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通常所说的价值思想的认同和价值的引领。
(二)教学现状
1.“概論”课教师主体的强势状态
对学生而言,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因为需要掌控整个课堂,所以体现出较强势状态。这种强势状态表现为教师讲则学生必须听,而且必须安静地听,因此忽略了学生本身的需求和感知能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强势状态的授课过程,使得教师主体难以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缺少沟通的桥梁。
2.“概论”课教学对象的感受问题
首先,就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尊师重道的内在规范使得教师具有课堂“话语权”,“00后”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己不如本科生”的心态,这些客观现实使得“概论”课堂上的学生不太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课堂看起来就是教师在“独自舞蹈”“自我沉醉”。
其次,学生与教师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度、关注度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看起来处于同一间教室,但实际上处于网络世界的不同空间。如果二者之间一直不能沟通,一方“自说自话”,一方却在网络世界里徜徉,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构建方式
(一)转变思维方式
1.默契度提升
教师强势和学生弱势的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默契度,这种默契度表现为有共同的认知、能够互相理解和认同。教师应尝试理解学生的喜好特点,并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他(她)们是被尊重的、值得被爱的、有想法的主体,进一步提高师生彼此的认同感。
2.教学相长
教师对理论的解读清晰准确,学生对此表现出高度认同感,会促进教师更加积极地备课。彼此成就,彼此督促,从而教学相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概论”课既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课堂,应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构建的理论体系,即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特点。教师首先要积极探索,突破“单极”授课方式,通过网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结合多年授课经验,通过新标准来构建师生之间的平等感。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不要以千篇一律的“好学生”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或隐或明的督促、引导,实现师生的共生[1]。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雨课堂、课堂派、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网易云课、中国大学生慕课等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平台的飞速发展,无形中推动了学生的线上学习。学生可以边吃饭边用手机上课,可以边走路边享受一门高质量的慕课,可以边跑步边听经典理论的讲解……我们身为教师,自身的备课方式、获得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便捷,更何况是运用互联网更加熟练的学生。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看到自己所在班群里教师推送的各种视频影像资料(如微课、课件、习题、案例等),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学生学习过程会有标记,教师可以从自己的手机端看到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提前观看视频、课件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带着思考参与教师的讲解。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一个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过程。
加强“概论”课程网络教学设计、手机使用频度,提高知识传授效率,寻找优质资源共享方式。由于西部高职院校本身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更加迫切需要积极运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前预习环节、课中讲授环节、课后复习环节通过技术平台直接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这也是“互联网+思政”构建的初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线上表现:包括作业难度、作业疑问等与学生展开沟通,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概论”课程(18版)的第十三章第一节45分钟的教学内容为例加以说明,第十三章第一节包含以下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知识点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的国际地位决定的。知识点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何时提出?内涵是什么?如何开展?教学安排如下。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手机终端实现观看慕课、阅读文章等课程资料的提前学习。
课中—45分钟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手机实现随堂测验、随机点名、课堂提问等环节并计算每位学生的课堂得分。用手机微信端扫描课程二维码扫码上课,进入本班授课环节。
知识点一(10分钟):用某知名高校名师讲授的慕课导入(30秒);重点讲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通过教师的手机端随机点名提问,抽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教师通过手机端推送给学生一道测验题(将全班答题正确率投影到幕布上供学生参考)。
知识点二(10分钟):用一篇文章导入(学生用手机扫描课件中的二维码查看)——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容(教师随机点名提问文章的关键词是什么?然后讲解这个概念的内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继而重点讲解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和意义;教师通过手机端推送给学生一道测验题(将全班答题正确率投影到幕布上供学生参考)。
知识点三(2分钟):用一篇文章导入(学生用手机扫描课件中的二维码查看)——关于修昔底德陷阱(教师随机点名提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什么?);重点讲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教师通过手机端推送给学生一道测验题(将全班答题正确率投影到幕布上供学生参考)。
课程小结(5分钟):就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总结,根据手机终端显示的学生做题的分数排行榜,教师可以看到3名优秀学生名单和3名预警学生名单,分别予以表揚和劝告。
课后—复习—推送测验题到学生的手机终端完成课后复习。
“概论”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历史知识、中华文化灿烂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再运用网络平台增加学生获得感;充分利用信息化授课优势,大胆实施“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思维方式,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开创教学新天地;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改变教师的“独角戏”授课模式,转变学生的课堂弱势地位,最终提升“概论”课程及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智库时代,2019(28):131.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