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更“小说”
2021-11-24刘亚
刘亚
摘要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小说如果太“平”,如果没有一波三折,没有对照映衬,就浪费了手头的好资源。本文以《炮兽》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教小說的技巧。
关键词小说教学;《炮兽》
教学片段一
一个细心的学生向我问道:“《炮兽》这篇小说在描写炮兽时反复用到闪电的比喻,这应该是在赞美炮兽吧。但您说炮兽的作用是映衬出将军的勇敢智慧,可是文中并看不出作家对将军的赞美啊?”
这个问题真好!作家的情感是该明显地表露出来,还是该委婉地隐藏起来?笔者由此荡开一个话题,并插人学生阅读课上读的《平凡的世界》。
师:《平凡的世界》里作者时不时抒发自己对于人物的喜爱和赞美,你怎么看?
生1:作者的情感很直接,很浓烈,让读者也跟着喜爱,跟着悲叹。
师:你被作者感染了。读海明威的作品呢?比如《桥边的老人》?
生1:确实是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有八分之七。太简洁了,简洁到几乎什么信息都没有,要你去猜。
师:《炮兽》虽然也是传统小说的写法,但是炮兽的庞大迅猛是为了突出炮手的勇敢,炮手的勇敢是为了映衬老人的智慧,老人是叛军的头目,叛军头目的强大是为了映衬对手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的勇敢善良,同时也为了埋伏后面的情节,身为叛军将领的侯爵,也就是课文节选部分的老人最后时刻良心发现,为救孩子放弃逃生,抓住后被判处死刑。
生1:哦,如果前面把将军写得十恶不赦或愚蠢至极,那后面他的转变就无法完成了。
师:对,将军的形象在小说里就叫做“圆形人物”,很复杂,有发展。
生1:所以作者雨果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应该也比较复杂含蓄。
师:我们讲过,雨果创作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生1: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师:作为《九三年》整部小说的开头,《炮兽》对叛军头目的描写并不多,也没有明显的“感情用事”,能不能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开头时他的身份很隐秘,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从情节来看,他的身份前后有转变。所以小说开头不能有太明显的情感倾向。
此时,聚拢过来许多学生。
生2:把一个叛军头目写得这么厉害,好么?这是一个具有审美普遍性的问题。
师:什么样的主人公是强大的?是对手弱爆了,还是对手很难搞?
生3:弱爆了,显得主人公厉害,天下无敌。
生4:难搞的对手,只有对手更强大,才显得主人公更强大。
师:抗日神剧里的“手撕鬼子”的情节能展示中国人抗日的艰巨性、持久性和坚定性吗?
生5:不能。所以对手更强大,主人公才更厉害。
教学片段二
《炮兽》结尾的先奖后惩让水手惊惶,令学生诧异。
师:你对这样的结尾怎么看?
生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师:这是情节的突转。为什么会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它在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作用?
生2:表现将军的公正、坚定、严厉,甚至严酷。
师:好的文学作品如何处理结尾?是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还是事情的发展总是与猜测相背离?
生3:背离,这样更好看,更吸引人。
师:人物呢?是看到人物第一眼就知道谁是主人公,还是直到最后一刻才揭下他的真面具?
生4:当然是最后一刻知道事情的真相或是人物的真实面目更有意思。有悬念更好。
师:《炮兽》的结尾让读者和水手们同时吃了一大惊,雨果用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成就了文学的经典。
《炮兽》的教学,看似摇摆,实则集中。小说教学可以用问题去制造悬念,让学生层层剥笋,去想象,去推理。不同作品拿来比较,在既定的教学环节里插人一句,效果也许更突出,更奇绝。
【作者通联: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