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24黄礼旭
黄礼旭
(枣庄市台儿庄区经济社会调查中心,山东 枣庄 277400)
一、引言
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迁移速度的加快,共同加大了人口统计工作的难度。此外,时代的飞速变化更对人口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当前现状,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人口统计工作存在数据误差率较高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大数据时代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至关重要。
二、人口统计工作应用大数据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统计采用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统计调查制度。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在普查年份以外,国家统计局逢5年组织全国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其余年份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大量人口基础数据,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已经整体进入大数据时代,这给我国人口统计以及后续分析工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传统的人口统计工作主要采用人口采集数据方式,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汇总和计算,工作量较大。大数据时代,将巨量资料分析技术应用于人口统计过程,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加准确、多维地掌握各地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3家基础运营商移动电话的用户量已达15.9亿;另外,海量的APP数据也为移动大数据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利用移动大数据,在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手机大数据,能够深度挖掘用户轨迹,进而对人口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而且,还能够通过构建人口推算模型对居住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流动情况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由此可见,大数据的应用对人口统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1]。
三、大数据时代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虽然大数据为人口统计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数据误差率相对较高
虽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口统计工作能够通过移动大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人口数据进行采集和推算,但在此过程中,整体误差率较高,导致人口统计工作出现较多错误。从政府统计构成来说,我国政府统计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和地方统计三个部分组成的。目前人口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负责,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人口抽样调查以及组织人口普查,通过对各地人口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出最终结果。而公安部门负责户籍管理,掌握大量人口基本信息,但两者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例如,《中国统计年鉴》公布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0005万人,该数据来源是公安户籍人口数据,但由于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等数据统计并不详细,因此常住人口数据与公安户籍人口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国家统计局会与公安数据系统进行比对,但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了人口统计工作的效率。
(二)信息共享效果不佳
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对人口管理和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数据共享,并已下发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其权威性和有效性,实现人口信息管理。但从现状来看,人口数据共享的效果整体较差,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各个地区负责人口统计的部门的工作方式、统计标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部分地区的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我国人口统计数据难以有效共享。另外,由于部门壁垒、地区壁垒的存在,相关执行部门过于注重利益,而部分地区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员对人口统计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切实实现人口统计的信息共享[2]。
(三)数据安全性欠缺
大数据时代的人口统计工作,开始推广应用电子化采集技术,实现采集数据的实时上传,可以减少统计数据再生性差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网络平台极易受到干扰或不法分子的攻击,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时代人口统计的重要命题。虽然多数地区已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的普查人员的保密意识不强,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部署,难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四、解决大数据时代人口统计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改革人口统计制度,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家和各地区也开始制定“十四五”规划,而人口数据对各级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系统地运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数据,改革和完善非普查年度人口统计方法制度,构建科学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重要任务。降低人口统计误差,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对理论模型进行完善或者研发,提高人口统计工作质量。相关部门应结合社会形势,以此为基础对理论模型进行构建,完善大数据应用体系,从而降低人口统计的误差率,保证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进行人口统计工作后,应与公安人口户籍数据、医院出生分娩数据、人社参保数据等进行系统对比,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正,在保证用户信息真实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口统计工作质量。相较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指标设置层面增加了居民身份证号码;在普查方式上,增加了住户自主填报的方式;在采集手段上,取消了纸质表,改为使用Pad或个人智能手机登记,登记完成后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在工作流程上,运用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开展比对核查,确保数据质量。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减少人口普查误差,进一步增强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
(二)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我国大数据技术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政府部门信息共享难,数据部门化倾向严重,导致大部分信息资源浪费,甚至衍生出“信息孤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对运用部门数据提高人口普查效率和数据质量进行有效探索,各级都把相关部门纳入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部门以没有文件通知、部门标准不统一、数据保密等为由,拒绝向统计部门提供部门数据。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由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构建政府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统计数据共享,避免重复统计。统计部门应制定完善的人口统计标准,强化对该工作的约束和规范,从而为人口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另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所以开展人口统计工作时,各地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制定,弱化地区差异,从而改进人口统计工作,促进数据共享。
(三)开展技术部署,保障信息安全
数据安全对人口统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已经全面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直接实时上传,普查人员使用智能移动设备就能够对数据进行采集,但这也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普查人员的保密意识,依法普查、依法统计十分重要。首先,各地普查员在开展普查工作前,需要签订保密承诺书,避免人员方面信息数据的泄露。其次,应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安全的部署。主要使用云服务、互联网云技术以及云应用进行部署,并严格按照三级等保的标准开展信息安全管理,为信息数据的传输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时,应在该环节建立安全管理机制、防护体系以及审计机制,并使用多种安全技术研发防护系统。另外,本次人口普查工作主要使用Pad和手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上传,所以,在开展实际工作前,应对服务器端和移动端进行数据加密处理,保证数据传输的整个过程都处于加密状态,避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保障信息安全。为有效提高人口统计工作效率,还可以使用自主填报的方式开展人口统计工作,不仅便于普查信息的申报,还能够提高社会大众对人口普查的参与度。
五、结语
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对人口统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有效解决数据误差率相对较高、数据信息难以共享等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统一标准、采集身份证号码以及使用现代化技术保障信息安全等对策,达到提高人口统计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