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1-11-24党婷婷
党婷婷
(山西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6)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型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育人局面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校体育课是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爱好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可以进一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提高高校人才教育质量。
1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的积极作用
1.1 有利于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了思政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强调要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不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无论是文史类课程还是理工类课程抑或是艺术类、体育类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服务的,都有其育人价值。因此,高校所有课程应该积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局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合,充分利用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育人作用,这与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不谋而合,有利于高校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1.2 有利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落实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习惯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使体育课程教学偏向竞技体育,不够重视大学生的水平差异,轻视了体育运动的内涵。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教学中偏重实践教学,过于强调大学生体育成绩与体测达标率,没有向学生展示体育精神以及体育的魅力。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需要重视精神理念和思想内容的传递,改变当前体育课程教学重技术、轻内涵的情况,深入落实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3 有利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局面的形成
思政理论课程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其他课程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则是隐性课程,只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教育成效。积极促进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可以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体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局面的形成。
1.4 有利于培养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践行立德树人工作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抓好文化类课程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需要。在新时期,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不仅看重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可以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以及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成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综合素养高的人才,满足新时代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合方向
2.1 健全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引导机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及大学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顶层设计方案,构建以大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长期规划。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选择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大学生作为学习榜样,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学习。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规范、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改革方向为依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实施。
教学大纲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起指导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需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优势、大学生的兴趣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可行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竞技性、合作性质的体育项目,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释放个性,让大学生明白何为体育精神。
2.2 规章制度约束下的长效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应该努力向规范化与常态化的方向发展,让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可以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其长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其灵活的、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意识。尽管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意识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发挥课程的育人效果。因此,应该逐步建立起体育课程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一套合理、可行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引导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创新,可以推动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合。高校可以在课程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重新明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思政教育方面的目标,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良好体育文化精神等目标,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思政理念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合提供了目标导向。
3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3.1 体育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融合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需要将体育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相结合。例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等工具向大学生从我国近代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说起,再到如今我国乒乓球、跳水等项目成为强队,并先后获得了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的举办资格,向大学生阐述我国体育事业取得当前成果的不易,从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知识与事件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不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拓展,大学生会具有更强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3.2 体育课程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准则,也是更好地应对改革开放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新特点的重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国内外一些知名运动员的生平经历向学生介绍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基本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借助体育赛事的规则强调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体会“友谊第一”的体育精神。从各类大中小型体育赛事的影响方面引导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以及背后的体育精神有着更深刻地了解,让大学生逐渐形成深刻的思想认同和发展认同。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不仅是深入与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与培养优秀公民的基本要求。
3.3 体育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在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中也有一些文化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挖掘这些文化素材,并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武术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练习武术基本动作抱拳礼,初步了解抱拳礼的动作路线,动作要领及用力顺序等,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使大学生明白中国武术“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的精髓要义,将武术技术的传授与大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大学生在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用心领悟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4 结 语
高校体育课程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尤为重要。推动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教学结合需要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以及引领机制,从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