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的探讨
2021-11-24杨钦棋
杨钦棋
(兰州市城关区第三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管理目标的引导下,衡量项目成本,评估业绩情况,将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绩效归并到一起的预算系统。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获得成果,提升效率。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做好预算绩效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
二、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第一,可以优化管理机制,科学配置资源,更好地利用资金,进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第二,可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职能,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有针对性地解决机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领导责任制,确定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责任。第三,可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对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促使预算结果面向群众公开,满足群众获取信息的要求[1]。第四,可以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以绩效为核心导向,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督、绩效评价及反馈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推动体系的统一,达成以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收益的目标[2]。
三、财务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管理包括目标制定、指标设计、实施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所以财务管理对绩效管理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一)在绩效管理目标设置方面
基层医疗机构依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设定绩效目标管理的分级指标,从而实现工作指标的量化和细化,使各项工作更具体、明确,其中包含一定的财务定量指标[2]。比如,产出指标为一级指标;数量指标、成本指标、资产指标等为二级指标;在数量指标下依据各项工作实际设置完成率、达标率、到位率等为三级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设定指标值。在这一过程中,财务部门会将整体的财务预算总目标转化为各个部门或员工的绩效目标,这样可以让员工明确自身工作对基层医疗机构各项绩效指标的影响,同时了解到各项工作对于自身绩效目标的要求,从而促进绩效评价的优化和进步。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设计绩效指标时,需要利用财务预算的定量指标进行考核,保证绩效目标实现,从而有效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二)在绩效管理的监督方面
绩效管理是针对过程和结果的全过程管理,为了保证完成绩效目标,管理部门需要在执行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对各阶段的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监督,并根据监督反馈指导执行工作的开展[3]。要发挥绩效目标中各项财务量化指标的衡量、监督作用,让财务部门积极参与,财务部门通过测算完成率、达标率、维持率、执行率等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保证相关目标按照既定要求和时间完成,以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
(三)在绩效考核方面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目标,考核内容有很多,需要综合进行考虑,但最关键的考核依据在于各方面的财务指标,财务指标需要财务部门提供[4]。因为财务指标具有直观性,对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可以明确部门和医疗机构整体的绩效的具体情况。预算目标和财务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可以借助财务指标的数值对绩效目标进行评价,这也更容易获得员工的认可。在绩效考核后,因为各部门和个人的绩效不同,所以相应的奖惩结果也不同,奖惩结果的设置需要财务部门参与进行确定,只有财务部门才能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情以及财务数据设定合理的奖惩比例。
(四)财务部门应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与考核的制定
财务部门需要积极参与绩效管理中,配合绩效部门完成考核指标和目标的设定,开展考核工作[2]。绩效指标是通过财务指标得到确定的,财务管理指标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各项投入、产出及相关财务比率。另外,绩效管理目标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运行,并分析和明确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总之,财务部门应主动参与绩效管理过程,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双监控,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有序发展。
四、预算绩效管理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
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将财务工作从事后处理和评价提前到事前评估和事中控制,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2]。借助对机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预算编制,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从企业的整体角度以及项目的小角度分别进行思考,进行事前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依据。在机构批复预算后,同时获取绩效目标,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发挥预算编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管理是一项重点工作,而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实现机构的资源优化配置,从绩效的角度,就是将长期和短期绩效相结合,建立资产发展长效机制,改善资产管理难的情况[1]。
(三)预算执行速度加快
预算工作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评价环节。基层医疗机构遵循“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资金使用规划,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规划对资金进行管理,科学调度资金,确保目标落实,有利于掌握实时的工作成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挥预算结果的激励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借助财务决算计算出全年中资金使用及获得的效益结果,明确绩效目标的执行结果。对于未达成或设定不合适的情况,予以调整和改善,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2]。做到奖优罚劣、激励相容,推动绩效自评的开展,将效益结果与财务预算相结合,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促进资金有效运营。
五、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指标与预算绩效指标有机结合的意义
(一)使财务数据发挥最大指导作用
财务经济指标与预算绩效指标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协调。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上一年度经济指标设定本年度绩效指标。如根据财务运营效率指标设定职工人均诊疗人次、人均业务收入、住院床位周转次数等指标,根据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门诊次均费用等经济指标调整预算绩效指标的收入、费用结构指标,根据公共卫生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调整设定公共卫生绩效考核指标,根据净资产增长率设定预算绩效指标的资产管理指标,等等。如果发现财务指标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绩效指标以优化财务各项指标值[2]。使经济指标与预算绩效指标有效结合,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基层医疗机构中有很多专项资金,在新时期,医疗机构要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优化支出结构,妥善安排这些专项资金。这要求结合机构的资金基础,进行取舍,展开全面评估,科学测算运行成本;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定期根据财务测算数据跟踪绩效项目运行信息,同时汇总、分析这些信息;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三)规范资金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要清理、整合、归并当前拥有的资金项目,严格评估机制,通过调整存量资金结构,做到财务数据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完美结合,促使资金使用分配更加合理,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提高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细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要注意细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注意识别财务风险,抓准风险点,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在项目决策时遵照决策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预算执行考核体系,明确体系存在的不足,及时弥补。
六、结语
基层医疗机构是国家基层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疗机构实现良好发展能够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因此,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好财务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