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对策探究

2021-11-24戚兴伟

法制博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法制校园法律

戚兴伟

(1.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2.北京市东卫(南京)律师事务所,江苏 南京 210000)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作为引领大学生先进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该立足于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知法、守法、学法、用法应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缺乏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使得不法分子侵犯其合法利益时,不知道求助于法律保护自己。特别是在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不仅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声音等来传播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视频来传递信息,对人们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好奇心强的大学生首当其冲。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他们通过上网可以接触到很多对学习、生活、工作和拓宽眼界有益的信息。但是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实施多种多样的诈骗手段。近年来,大学生因法制安全意识薄弱而被骗被害的现象大量涌现,成为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围猎的对象,给其个人、家庭、学校带来伤害[1]。面对信息网络所带来的虚拟世界冲击,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解决当下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问题尤为迫切,急需完善。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法制安全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涉法安全事件频发,现状堪忧。大学生虽然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但缺少社会经验,在校园生活中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法制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社交网络盛行,大学生对个人隐私界定存在偏差,易上当受骗,大学生对各种诱惑抵御能力差,容易陷入不法分子组织的圈套中。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常遇到的被骗现象主要有“异化的校园贷”“网络传销”等。

(一)异化的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正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其产生背景为合法的校园金融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校园贷出现了严重异化现象。校园贷市场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主要对象是家庭经济相对不够宽裕的大学生。有的孩子在大学期间染上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资金需求量大,家庭无力负担,急速膨胀的消费欲望会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贷款平台,甚至是民间高利贷。这些贷款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向被骗的大学生施压,威胁他们如果不能及时还钱就会导致学生信用破产、拿不到毕业证。光鲜的校园金融,最后用威胁、连坐等非常规手段来搞“风控”,这就与高利贷无异,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这些现象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纷纷予以关注。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2]。2018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乱象》的文章[3]。不少地方及相关部门也开始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校园贷的不良现象加以遏制。2020年1月2日,最高法举行发布会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4],意见明确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

(二)网络传销

近几年,一度沉寂的传销又开始死灰复燃,而且现在的传销与互联网这种网络形式结合在一起,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容易使大学生轻信,上当受骗。网络传销使用了隐秘的不公开的手段,它的得利方式同样是交纳会费(或说是享受产品),然后再拉人进入作为自己的下线,如此炮制,这种方式与传统传销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为其隐秘性而没有受到工商部门的密切关注和严厉打击。很多大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某网聊软件弹出来这样的消息:同学拉你进某个兼职群,例如全国大学生兼职群,大学生期末考试资料分享群,四六级、计算机等考试资料分享群,大学生免费电影资源群……针对大学生心理的需要,使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真有用的群。这些网络传销组织就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等特征,借助高科技、电子商务等名义,遮人耳目,隐蔽地实施欺骗行为,对大学生及其家庭也造成不小的危害。

(三)大学生容易遇到的其他网络诈骗

大学生容易遇到的其他网络诈骗行为还包括网络购物诈骗、录取诈骗、招聘诈骗、中奖骗局、网络交友、冒充客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与生活方式等变化,违法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近两年在线教育、网络支付等网络应用增长迅速,同时也为不法分子从事窃取用户隐私信息、传播不法内容、实施网络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和家庭应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制安全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庭。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法制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建设意识缺乏

第一,大学生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未同步成长。一方面,心理上,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因应试教育的挤压未能良性成长,家庭、学校、社会整体上忽略了对个体内心健康成长的关照。进入高校虽已成人,但众多在校大学生心理层面未有良好的心理建设意识,往往接受碎片化网络信息冲击,无法形成理性客观观察社会、理解社会生活的思维能力。没有对“心”的自主关照,多数学生在面对大学生活时感到茫然无措,通过网络打发无聊的时间。另一方面,众多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对新环境下现实中的违法现象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辨识。对于刚刚告别相对闭塞压抑的高中环境,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而这些骗子就是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设下圈套,引诱他们一步步掉入陷阱,等这些受害人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后为时已晚。第二,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盲目攀比、虚荣心等无疑也反映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现实案例中不乏大学生为了名牌手机、高档化妆品等不惜刷光信用卡,等其无钱偿还信用卡时,往往再求助于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校园贷、小额贷等;还有不少大学生,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到处寻找做兼职的机会,被不法分子骗取高额的介绍费等[5]。读书学习以功利主义为动力,很多大学生认为有一份好工作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缺乏人生目标。希望自己成什么样的人?确立怎样的人生志向?这些关乎理想信念的重大人生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停留在了纸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给予其人文关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导致功利主义在校园被众多学生理所应当地接受。

(二)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缺位

第一,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法制安全教育严重缺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主要教育形式集中为新生入校教育,此类讲座时间不长,知识点不成系统,内容无法深入展开,缺乏对当下热点新闻案例的关注,不能解答现实社会现象与法律现行规定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少数法学专业学生会系统学习法学知识,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众多大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法盲。第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大多数高校对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制知识学习没有硬性要求,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学校安排的法制安全课以“普法宣传”为任务,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三,法制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讲一堂生动有趣而充满思辨的法律课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为基础,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是做好法制安全教育的保障。当下高校专业双师型法学教师师资不足,缺乏司法实践经验的教师讲课时简单罗列法条与知识点,并不能提起非法律专业学生对法制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更无从习得专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法制安全的教育对策探讨

(一)提升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法制安全宣传力度

第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各种新型违法现象的基本认识以及法制安全意识。转型期的市场经济表现为新型化和多元化,一些新型商业模式在探索和尝试运行,相应产生新型的违法行为。大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对这些新型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地辨识[6]。高校应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普法宣传,例如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多元化途径,使大学生获得法制知识常态化、体系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网络虚假兼职、校园贷等防范技巧,以召开主题班会等宣传形式,让学生了解当下针对大学生的主要作案方式,从而增强防范意识。学生社团组织可以利用发生在同学中的法律安全案例和典型案件,在社团活动环节中开展安全教育。邀请辖区法院刑庭到高校公开庭审,大学生通过旁听与自身有关联的案件,达到获得警示教育的目的。第二,增强大学生法制安全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法制安全课程,为非法律专业学生解读不断增加的法律条文,建立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和法律思维。通过关注热点案例,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有了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心理建设不断完善,就具有了法律底线思维,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完善高校法制安全教育体制

第一,增加国学教育在公共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通识教育,在当下的高校依然很有必要。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群体性内心充满焦灼与不安。儒家的“明德”“至善”,“释”家的宇宙人生哲学,“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经典传统文化帮助我们现代人回答了何谓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生与死的追问?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在大学阶段给予青年开启智慧的启迪与教育。没有对人生根本性问题的清晰认识,年轻人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时是迷茫和困惑的,容易遭受网络诈骗。第二,将法制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分制。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可参照高校现行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展开,即每学期都有固定学时和学分,学时方面保障了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时间,计学分能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这种教育模式避免了学生“灌耳音”“走过程”的形式化普法宣传,使学生踏踏实实对发生在身边的法律现象进行探究并主动学习。只有制度上有了保障,才能提高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水平。

(三)构建全方位的法制安全教育模式

第一,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应纳入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法治安全体系。使学生接收系统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安全感。法制教育课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关注,解答学生的法律困惑,对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例及时作出法理和刑事法规的说理分析,从社会层面、法律的现行规定不足等角度进行探究,真正起到解惑答疑,建立学生自身的法律思维方式。第二,学校成立法制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校依法治校为引领,校长作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将学法守法纳入各个学院院长工作目标范围,建立规范的定期调研报告制,及时掌握法制安全舆情动态并定期研究改进方法和应对措施。同时,高校可聘请辖区公检法专家作为法制安全教育讲师团,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专业讲授。

综上,大学生法制安全现状堪忧,希望本文能够引起高校管理层的关注。高校有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责任,合格人才不仅要求品学兼优还必须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建立法律思维,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

猜你喜欢

法制校园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