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信任环境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述评

2021-11-24方雨婷孙婉霞

时代经贸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任创新能力环境

方雨婷 孙婉霞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创新一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动力。自党的十八大起,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被屡次提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一直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2020)》测算可知,从专利质量来看,2020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明专利占比有所提高,我国前1000强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占申请专利总数的比重为62.9%,较2019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美国授权的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重分别高达92.2%和91.5%,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创新产出质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对宏观经济有重要的影响(计小青等,2020),还对企业的债务融资(胡旭微和马怡兰,2020)、企业创新(李双建等,2020;官小燕和刘志彬,2020)等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对当前关于企业创新以及社会信任的研究进行了述评,进而从融资约束、信息披露、知识共享、人才聚集四个视角论述社会信任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丰富非正式制度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同时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思路。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信任水平,有助于营造诚信守法的营商环境,建立多层次的信用融资体系,从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明确制约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是未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开展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内部环境看,冯根福等(2021)通过构建贡献度MQ指标,认为企业规模、年龄是企业层面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外,企业高管作为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个人特征和知识背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何瑛等(2019)认为具有复合型职业经历的CEO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网络资源,从而对企业创新决策产生积极影响;雷光勇等(2020)认为高管通过异地工作,有助于利用好异地更好的社会信任环境,从而为企业创新和企业异地发展奠定基础。从外部环境来看,创新资金的供给是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前提,创新资金的供给受到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的制约。庄毓敏等(2020)发现以银行业为主导的信贷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雷辉和李智新(2020)认为间接金融效率的提升对于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直接金融的发展则未起到明显影响。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外部制度环境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比如法律制度层面,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执法力度的提升会增加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创新产出(高洁等,2015)。

在学者们深入探究企业创新的多元化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外部正式制度对企业创新行为形成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正式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调研和完善,还需要良好的执行力来保障(孙泽宇和齐保垒,2020)。这一阶段,非正式制度将发挥正式制度的替代效应(Allen等,2005),规范契约的制定和履行,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有助于为企业的创新决策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目前从非正式制度视角研究企业创新行为的文献较少,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研究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对于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信任的内涵及测度

我国的社会信任扎根于地域发展、传统文化、宗教、民族、方言等复杂环境之中。如何理解社会信任的内涵并对社会信任进行更有效的测度,是研究社会信任环境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信任的内涵

信任,也可以表示为一种信赖关系。按照Dulauf和Fafchamps(2005)对信任的理解,信任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化的信任,也被称为特定性的信任,另外一类则被理解为一般性信任、普遍信任(李涛等,2008),也可以称为社会信任。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Fukuyama,1995),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Knack and Keefer,1997;Allen等,2005)。

在传统社会,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往往局限在特定区域,跨区域的社会流动和社会互动较少,这时期的社会信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地域和以方言为主导的熟人关系的基础之上。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转型期的社会信任更多受到同时期的外部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Guiso等,2008;Tabellini,2008)。一些学者通过对转型期社会信任的研究分析,发现社会信任一直处于恶化的趋势(申广军和张川川,2016;吕炜等,2017)。社会信任危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政府的质量和法治的水平与社会信任呈现正向关系(苗红娜,2014),当政府出现权力腐败,司法变得不公和低效率时,公众对于政府和司法的感知满意度会大幅下降,进而恶化整个社会的契约守法环境,造成社会信任危机。第二,相关制度法规的滞后性会影响社会信任环境,例如信用立法层面,我国目前仅有天津、山东等地形成了地区性的《社会信用条例》,大部分地区的信用立法仍处于调研规划阶段,社会信任环境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第三,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信任的重要因素(申广军和张川川,2016),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公平,会对社会信任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转型期社会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地区社会信任水平的差异性为研究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基础。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规范政府行为,加快信用立法,有助于破除社会信任危机,为企业的创新决策和创新产出提供更加合适的土壤。

(二)社会信任的测度

国外对于社会信任的衡量主要是利用世界银行的WVS统计数据(Pevzner等,2013;Lee等,2014),国内目前对于社会信任的衡量方法最常用的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对于问题“总的来说,您是否同意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的不同回答进行赋分计算,得到省市的社会信任情况(韩艳锦和冯晓晴,2020;计小青等,2020)。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张维迎和柯荣住(2002)通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获得的地区社会信任情况。这一指标被广泛地运用到学者对于社会信任对企业的研究中,包括企业的交易成本(刘风委等,2009)、企业债务融资(张敦力和李四海,2012)、企业创新能力(凌鸿程和孙怡龙;2019;官小燕和刘志彬;2020)。

第三种方法是采用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有学者在研究地区信任水平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时应用了这一指标(孙泽宇,2020;王生年和赵爽,2020)。

前两种方法对于地区社会信任水平的衡量主要使用的是截面数据,而企业创新能力的衡量使用的是面板数据,其中天然的会出现内生性问题,同时2002年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社会信任数据在经历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后是否还能准确衡量社会信任水平值得商榷。另外,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虽然每两年公布一次,可以动态地衡量地区的社会信任状况,但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强,同时受企业注册地变更和企业异地经营的影响,因此用注册地的信任水平衡量地区社会信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完善社会信任指标体系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社会信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地区社会信任环境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展开了研究。第一,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得到了实证的检验(官小燕和刘志彬,2020),但是这种促进效应受到企业异质性的制约,例如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生命周期等。第二,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企业不同的创新活动即专利产出类型的影响是不同的,相较于产出实用型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的策略性创新,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产出发明专利的实质性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强,更有助于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创新产出。第三,以社会信任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确实对正式制度发挥了有限的替代作用,但是这种效果会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减弱。

虽然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逐渐被学者们识别,但其对于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仍然是一个“黑箱”。有一些学者已经观察到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李双建等,2020),此外社会信任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本,可通过影响企业的信息、知识、资金获取等方面来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张方华,2006;熊捷和孙道银,2017)。故本文进一步通过融资约束、信息披露、知识共享、人才聚集四个视角来研究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一) 融资约束视角

由于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并且企业的内部资金无法满足创新投入的需要,因此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外部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在出借资金的时候不仅要对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契约精神。在信任环境较好的地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水平较高,银行相信企业有很好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因此更容易和企业达成合作,发放信贷资金,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金融的服务效率。而在信任环境较差的地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认为企业有很强的可能性会进行逆向选择,这种情况下,银行会出现“惜贷”的现象,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动。

此外,商业信用融资作为能够发挥替代银行信贷的另一种外部融资方式,也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王生年和赵爽,2020),良好的社会信任会提高企业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降低企业的违约概率,有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升信用评级,这种效应会传递给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有利于企业通过供应链网络获取商业信用融资。

(二) 信息披露视角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通过信息披露发展情况,可以显著降低企业和资金供给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容易达成信贷合作。李慧云等(2020)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认为企业通过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提升信息的治理效应,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强股东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但是信息披露过多或不及时都会给企业创新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信息披露过多会增加分析师的关注程度,泄露核心创新信息会对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李春涛等,2020);信息披露不及时,会降低股东和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创新活动的资金供给,对创新产出带来不利的影响(王帆等,2020)。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越高,企业越可能主动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增加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三)知识共享视角

企业创新是一个知识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再产出的过程,在知识的传递链条和传递过程中可以发现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知识传递和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王涛和顾新,2006)。因此社会信任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行为,进而形成创新关系网络(熊捷和孙道银,2017)。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论证,拥有大量前沿技术知识,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丰富知识共享网络,有效的将这些技术知识转化成技术创新成果。社会信任在创新网络中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发挥产学研协同集聚的效应,提升企业合作创新能力。从企业创新团队内部来看,较好的信任水平可以让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形成更强的网络关系,从而促进知识和资源的共享,提高成员对于技术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吸收能力,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出效率,提升创新绩效(杨俊青等,2021)。

(四)人才聚集视角

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占据人力资本社会网络优势位置的企业可以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提高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孙博等,2019)。例如华为在“5G”通讯技术上的创新就离不开人才战略和激励制度聚集到的高水平人才。在社会转型、劳动力大范围流动时期,社会信任带来的权利平等感和地域认同感显著促进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徐延辉和石敏,2016)。同时社会信任有助于降低学习成本,增进劳动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积累人力资本。此外,创新人才的到来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丰富的社会网络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多地吸引行业中的优秀人才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这有助于调节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明确了社会信任给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激励作用,并从融资约束、信息披露、知识共享、人才聚集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信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从而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第一,虽然衡量地区社会信任水平有多种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转型期的社会信任关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社会信任进行更好的测度值得研究。

第二,社会信任水平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仍然是一个“黑箱”,虽然本文提出了融资约束、信息披露、知识共享、人才聚集四个视角,但还需要相关实证的进一步丰富。同时注册地变更带来的企业所处地区社会信任环境发生变化是否对企业融资和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也值得研究。

第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等正式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社会信任环境发挥着有限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地区加快信用立法,推动出台和实施地方信用管理条例,社会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

信任创新能力环境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环境清洁工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漫观环境
信任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