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译介及“走出去”与“走进去”问题研究

2021-11-24段红梅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译介走出去中医药

段红梅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2)

关于中医药的翻译及其对外传播的研究,不少学者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述,但主要研究内容还是集中于对某一具体中医方法内容的翻译,或对语言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讨论,辅之以中医药典籍的译介论证。[1]这些研究为中医药外译提供了切实参考,但放眼整个中医药对外传播的过程,语言转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而译介内容的择取、译入语环境、译介价值效果等才是更值得探讨的问题。谢天振先生提出完整的译介活动还包括在译作基础上展开对影响、接受、传播等文学关系和文化交流问题的考察、分析[2]9-10,文本所讨论的译介之路就是经译者翻译处理后在译入语环境里的传播发展之路。本文将从译介学的视角去探讨中医药在本国的翻译之路及在国外的发展之路,即中医药译介的“走出去”与“走进去”之路,以期突出研究中医药传播过程中的关注盲点,分析症结所在,推动中医学与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中医药外译的“走出去”与“走进去”问题

(一)中医药外译的“走出去”问题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及其文化相关作品的外译迫在眉睫。目前,我国传统医药作品翻译数量较少。学者朱文晓、童林等从数量、期刊、研究对象和类别方面对我国医药翻译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其局限于中医药翻译原则、策略、方法、技巧、教学、术语等技法的讨论层面。中医药的翻译数量和中医药翻译研究视野的单一,使中医药事业难以向更宽广与更深入的领域发展。

除了译本翻译研究,原文本选择及翻译主体选择在中医药外译的“走出去”任务中也至关重要。谈及中医药文本,市面上大多集中于中医药典籍、中医学史、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药元素,但这种太过专业的文本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难免会产生一种“疏远感”,甚至让没有相关知识的人产生“畏难”而放弃的心理。此外,目前,中医药翻译的主体是从事医药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相关方面的研究专家、医科院校出身的教员和在读学生。虽然国家层面在积极倡导中医文化外译,但大部分译者反应较为冷淡或“爱莫能助”,一是因为其对中医药及其文化发展认识不全面,认为只有古代的医药典籍著作或高深的专论研究才能展示中医药的魅力,二是译者对中医哲学文化的认可、自信与热爱尚不够强烈,难以驱动其对医药翻译的钻研精神,难以担当起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二)中医药文化的“走进去”问题

中医药译作的成功是其对外传播的最重要一步,但传播的成功还取决于译作能否走进译入语环境,为译入语读者与译入语文化所接受。中西方语言、文化及观念差异是译介传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尤其是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其内在的传统哲学思想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在西方的融入之路既光明又坎坷。

1.读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存在时长与范围上的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政治局势等原因,中国在国际上曾一度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文化交流上,我们更多的是引进而较少输出,因此中国文化的“逆向流动”十分艰难。虽然现在情况有了改善,但西方接触中国文化的时间较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对传统中医药的医学文学价值认识更是不足。

2.西方读者对中医的兴趣和价值需求欠缺

中国文化全面输出,需要西方主动引入的配合,这取决于西方读者对中医的兴趣和价值需求。对国人而言,经典的传统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毋庸置疑是中医价值和中国文化韵味的集大成者,其文化负载词极为丰富,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观、科学观和自然观念。但西方读者,对接受与其语境固有观念不同的理念会产生排斥的心理,且这可能会让自以为是文化引领者的西方人错误或恶意地宣扬“中医无用论”。此外,即使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人,在了解了这“天书”般的作品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时,也免不了产生放弃的念头,即使再成功的中医药译作对于他们而言,也只是一堆带有中国特色的符号,而难以认识其实用价值或引起兴趣。

3.中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中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污化中国文化形象,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的认可度。因此,中医药译作传播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译介学理论与中医药翻译

译介学是谢天振先生从比较文学视域提出的文学作品翻译研究理论,其主要关注文学翻译、翻译文学(译作)、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叛逆及翻译中文化信息与文化形象的失落等问题。“译”可以理解成为翻译,“介”为传播,“译介”即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现象、问题及译本的交流、传播、接受和价值等。译介学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受文学界和翻译界人士关注与讨论,因为它是“翻译研究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拓展翻译研究的学术空间”[3],使学者对文化和翻译的研究从语言信息层面转向了视域更为开阔的文化环境层面,即除了原文或译文文本本身是值得关注的焦点之外,译入语文化环境相关因素等都应纳入考虑范围,以此才能从更深层次意义上完成翻译。

中医药文化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探讨其文化译介“走出去”与“走进去”问题就是在探讨中医药领域的译介内容、译介主体、译介接受环境和受众价值问题。正如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导论》自序中指出的:“近十余年来,我们国家举国上下正在关注一件事,即如何让中国文学、文化切实有效地‘走出去’,走进世界各国,而译介学理论所揭示的文学译介、文化交际的规律无疑将为这一宏大的文化使命做出它的贡献。”[4]从译介学的规律来看,中国医药文化批量外译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是中国在近两年国内外疫情局势影响下,高效预防举措和高度的医学意识加深了西方民众对中国医药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好感。借助译介学规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译介传播,以更好抓住时机,高效推动中医药文化作品对外传播,使中医药学在国际社区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译介学对中医药译介及文化传播的启迪

从译介学的视角来看,要扩大中医药译介内容的广度,加深译介在国际上的影响深度,应着眼于探讨中医药译介内容、译介主体、译介接受环境和受众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一)中医药译介类型多样化和内容实用性

中医药译介,一方面要注重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播,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上的作用,让其医学研究价值促进医学的完善和长远发展,让中医药真正造福于人类。在选择中医药译介材料时,翻译发起人要综合考虑源语言环境、译入语文化环境及大时代背景下的翻译需求、目的和价值,选取多种类型的中医药文本,以实现多方面效果。中医药译介内容应综合考虑原文本的实用价值,即进入另一个语言环境时应让读者易懂,使读者能感受到其实际效用。因此,除了“晦涩高深”的医学著作之外,一些语言难度介于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又实用的如中医药病例诊断书、中医口述诊断记录、中医学交流一手资料、中医学教材、中医药著作的副文本等集专业性与通俗性、科学性与经验性、严谨性与简洁性于一体,对中西方患者或医者,专业中医学习者或业余爱好者,甚至医学研讨会和学校单位,都可作为有效的学习参考资源。

(二)中医药译介主体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使命感

译介主体的价值作用极为重要,传统翻译研究者“是连接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译介学认为它“是翻译文学的创作者”。中医药作品外译时,其译介主体不仅要着眼于语言差异问题,更应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问题。中医药文本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常用四字表达结构或晦涩的古汉语表达,且语言又涵盖复杂的知识体系。这种文本特点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不利于中医药文化“走进”读者的视野。译者应凭借翻译素养和技能,使中医药译作从“陌生化”变身成为“熟悉化”,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文本专业性之间做到平衡,减少读者接受难度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畏惧感,满足英语读者其“既实际有效,又具有异域艺术之感”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译介主体要对中医药学科知识和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发自内心地认同与热爱,有强大的中国文化自信,这样才能意识到中医药译介的文化艺术价值,才能立足于国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需求,肩负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

(三)中医药译介传播与接受环境的营造

在讨论传播中医药译介和让其为译入语环境所接受前,我们应认清“译入”与“译出”的差别。“译入”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对他者文化养分的主动汲取,译者只需考虑读者应汲取哪种文化和如何汲取的问题;而“译出”活动作为本民族向外推介自己文化的任务,要着重考虑对方接受的意愿与需求。若译入方对译介文化尚未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则难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接受群体和环境。[2]9-10因而中医药译介及其文化的传播需要大力激发西方读者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内在需求。这一方面需要在译入语环境中发起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和中医知识普及活动,增加文化产业中的中医文化元素,如《刮痧》《推拿》等带有中医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出现国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接受群体的戒备怀疑心理,有利于培养壮大西方汉文化爱好群体。此外,在国际慈善救助活动、医学交流中可适当加入中医方法和思维,鼓励利用现代科技、借助发达的媒体软件对中医知识进行普及。同时,在译介传播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本身传播与发展的规律,分阶段对中医药译介进行推广,循序渐进地引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在观念心理上对中医哲学的接纳。

四、结语

现今我国中医药外译与传播事业受到高度重视,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中都少不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世界,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让中医药译介及其文化“走出去”,走进西方读者的视野与内心,走进国际医学体系与国际文化领域,译者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译介走出去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