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专硕培养模式创新刍议
2022-01-15吴嘉琦
吴嘉琦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招生人数已达到110.66万。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由2010年的47.4万发展到2020年的约100万,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则由2010年的6.4万发展到2019年的10.5万。目前,全国共有约44万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近年来新增 2000 多个硕士点。[1]在扩招的背景下,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保持专硕教育的较高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既需要国家整体的政策调控,也需要各高校的不断探索。
一、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研究生扩招的研究和论述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为了贴合实际,本文主要聚焦于2017年至今五年内的研究资料,包括论文、报刊评论等。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培育的现状。
王应密、叶丽融[2]在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后发展失衡的四个对策:严控生源质量,把好研究生准入门槛;调整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导师队伍,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分流制度,提高研究生毕业标准。但其提出的观点仍然较为宏观,没有进一步细化。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研究生扩招规模在可控范围之内,能减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符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该文也强调,扩招情况下更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3]戴先任认为,需要理性对待研究生扩招现象,学生不应把考研当成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也不应把考研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只有学生、企业、市场等对人才、学历持有更理性的态度,研究生的扩招政策才能更好“落地”。[4]陈佳丽、柯荔宁、黄文华指出,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忽略了教学环境的改善与教育资源的投入,最终出现了教育投入和招生数量偏离的现象。现行的导师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历结构整体偏低等。[5]刘霄、邱文琪、杨钋在调查首都22所高校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结论,指出很多高校的部分院系将学硕改为直博后,学硕的队列更拥挤、竞争更激烈,而专硕成了进入高等院校读研的主要渠道,但相关的资助政策并未使专业硕士招收到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是优先满足了高学历父母的子女进入高等院校的需求。[6]实际上,不仅是高学历父母的子女有更多升学的机会,拥有较多资源的家庭、生活与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家庭都在机会获取上更占优势。
综上所述,在扩招的背景下,专硕研究生培育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结构性、普遍化的,但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因此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二、扩招背景下我国专硕培养的困境
1.提“量”反降“质”
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硕士研究生对各种教学、科研的资源需求量也在增大,但他们(尤其是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却依旧停留在既往的水平上,整体质量得不到提升。原本的资源由更多的人共享,使得硕士的整体质量不仅难以维持原有样貌,反而呈现一种下降的态势。
教学、科研资源之所以无法有效跟进和衔接,既受制于大环境,又受制于各高校具体的规章制度。顶级期刊或较高层次的期刊,如无导师带领,论文则很难发表,文科专业尤其如此;大部分高校在扩招研究生的同时,维持甚至提高招募教师的条件,使得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匹配,以致有的学校出现了由校外人员担任导师的情况;很多活动或者行政性工作需要学生参与,因此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将学生工作当成了主业,学习研究成了副业,相比学硕,专硕的实践性更强,由此成了研究生学生工作的主力军。
2.以“证”为本而非以“识”为本
大部分专硕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其主要目标不是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而是满足基本的毕业条件、顺利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这种异化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败坏了学风,使原本积极取向的学生也有可能就此改变个人行为,加入或倾向于加入以“证”为本的行列(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这种情况被证明是大量存在的)。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具有公平性,但在合理性上仍然存疑。虽然面试能满足合理性,但在有限时间内的判断依旧有可被蒙蔽的特点。如果在以“证”为本的同时能够做到以“识”为本,则无须担心专硕学生的培养问题。
三、专硕培养模式创新刍议
1.两年制学制更适合专业硕士研究生
专硕的学制问题一直都是师生关注的重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专硕研究生,其学制一般由本校本院决定,因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实行三年制的专硕专业,一般考虑的是增设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时长也进一步加长。如果能保证专硕学生获得预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那么三年制的学制有其合理性,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除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更多的缓冲时间外,专硕学生很难从三年制中获得更多实质性收益,实际上,其压力是被加大了。通过对M大学的部分专硕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该校大部分专硕学生更倾向于两年制学制。
两年制学制对专硕学生而言有以下益处:一是两年制学制专业更有报考吸引力。学生在选择报考学校时往往会考虑就学时长和就业年龄,因此,更短的学制就更具吸引力(不同学制的同一专业,都有可供选择的好学校);二是两年制学制使专硕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更集中,有利于提高专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三年制的专硕往往会将实习分散设置,这既不利于学生对实习单位与内容形成完整的认知,也不利于合理安排其时间,以准备毕业事宜;三是两年制学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使之更合理、更规范、更为学生接受,在这一情况下,所谓的“水课”将很难存续。
总之,两年制学制更适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也需要完善配套设施以支撑其发展。
2.调整导师负责制,由“单导”变“多导”
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环节之一,大部分高校的专硕培养,仍以一个导师带一名或多名学生为主。但这种设置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关于学术交流的需要,在一些关键时刻、关键问题征求导师意见、寻求导师帮助时也会带来不便。
调整导师负责制,由“单导”变“多导”,是将原本由一名教师负责的学生调整为由两名及以上教师负责。我国部分高校已有这种主副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尚未在我国完全推广普及开来。在现行条件下,实行主副导师制或者导师组制有其优势,但也要注意不要使之进入一个新的怪圈。如有两名以上教师负责的学生,在关键问题上只需征得两名教师同意或签字即可,而无须询问所有教师,这能大大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也避免了因导师个人原因而使学生发展被限制的现象。
我国近年来研究生问题频发,通过网络暴露的问题尤甚,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的成因来源于导师(虽然不全都是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创新研究生导师制势在必行。
3.形成“读书会+调研/实习+定期报告”的三加模式
“读书会+调研/实习+定期报告”的三加模式,如图1所示,是为了满足专硕研究生的需要及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的,该模式既注重了专硕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培育,又强调了实践的地位,是一种综合发展的模式。
图1 三加模式概念图
自发性的读书会及导师组织的读书会,本质上要求专硕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阅读量,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积淀;调研/实习的目的是提高专硕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研、访谈、参与式观察、行动研究等),如果要对本环节进行框定,则调研次数一学期不得少于两次,实习时长在学院统一教学安排之外,一学期不得低于80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计算,即为10天);定期报告则是要求专硕学生定期就自己的学习、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向导师或导师组报告,以此形成科学系统的习惯、解决近期的困惑,调整和规划下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
专硕的培养更注重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一般是实践取向的,但理论思维的培养依旧重要;因此三加模式中的前两者“读书会+调研/实习”便是基于此提出的,两者没有次序上的先后。定期报告中需要包括这两者,但又不仅限于此。虽然部分高校部分专业的专硕培养涉及其中的一环或多环,但并未将之系统化和脉络化;因此三加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条件允许下,采取小班制教学
从单个专业上看,专硕的规模要远大于学硕,专硕班级中过多的学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不利于形成充分交流互动的课堂环境,整体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因此,在各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硕培养应当采取小班制的模式。考虑到总体人数,个位数的班级人员构想仍存在一定的实施困难,理想状态下,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应以不超过15人为宜,即使进一步放宽条件,也不应超过20人。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专业或课程都适合实行小班制,如公共课和部分选修课,如果实行小班制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小班制教学在分组讨论时也有优势。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是典型的学习型小组的应用,这不仅能聚焦于关键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充分提出各种观点,活跃课堂氛围。在小组分享或汇报时,因为总体人数少,所以较少的小组数也不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想要大范围试行专硕小班教学制,根本上还是要控制专硕的扩招规模,要审慎地放开教师招募条件,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使师资力量与学生规模相匹配。
5.学硕与专硕课程交叉互选
在课程设置上,专硕与学硕有所差异;因此二者课程的交叉互选有利于同时促进二者的发展。但为了保持专业性,交叉互选一般限定在同一个学科门类下较好,如:社会学学硕与社会工作专硕的课程互选。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选课可以打破专业和年级的限制。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本科生课程的跨院系选择,但研究生课程的交叉互选案例尚少,因其不仅要考虑统一协调安排事宜,也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不过,同一个学科门类下的交叉互选可以减轻这种困扰,也更便于试行。学硕与专硕课程的交叉互选,也可与完全学分制结合起来,但需要指出的是,完全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且往往是从本科试行,研究生试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仍待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通过教育手段缓解特殊时期的就业等压力是双重受益之举。[7]研究生扩招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医学及公共卫生领域的扩招倾向符合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如果一味地扩招,不考虑其他专业的现实情况,也不考虑扩招后形成的诸多问题,那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端人才则成了空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加强研究生培育,尤其是创新专硕研究生的培育模式,解决扩招背景下产生的各种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高校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