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见”设置行为心理因素探析
——基于印象管理和安全需求视角
2021-11-24郑维卓
郑维卓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自2011年微信App开发并投放应用至今,用户量呈逐年上涨趋势。该平台给用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提供了新鲜的方式。它用简洁的页面设计,方便的操作方式和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了各阶层及各年龄段用户的不同需求。其中,朋友圈功能在整个平台里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用户通过朋友圈可以同时向所有的微信好友展示自我,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与好友进行互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圈功能也在不断地做出改变和调整,以迎合用户的需要。本文所关注的为朋友圈功能更新中引发较多讨论的设置——可将允许他人查看的朋友圈时间范围设置成最短仅为三天。虽然在该设置推出初期遭受不少非议,但其结果是使用该功能并将朋友圈允许查看范围设置为仅三天的用户在不断增多。笔者将结合传播心理学相关理论,探究越来越多地选择设置“仅三天可见”的用户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朋友圈的“上线”与“三天可见”
朋友圈一般是指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和“赞”,其他用户只能看共同好友的评论和赞。
随着微信由原来的虚拟社交平台逐渐转变为熟人之间的社交平台,朋友圈也演变为生活中亲友之间互动的另一个社交空间。用户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着个人的信息,也相应地了解他人。
2017年3月,微信推出了6.5.6版本更新。该版本中引起较大关注度的变化是在隐私选项下增设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这一可更改设置,选项分别为三天,半年和全部。这无疑是自朋友圈功能推出以来颇受争议的改变之一。
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这项设置刚刚推出之际,有较多用户表示了对于“三天可见”选项的不理解与排斥,认为这样的设置会给微信“好友”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疏离感。陌生人可见的朋友圈数量或比微信好友多,出现这样的状况令不少用户感觉不适。
二、基于印象管理的“三天可见”设置原因探究
在“允许他人可见朋友圈的范围”这项设置功能推出了两年多后,选择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的用户群体不断增大。随着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是微信上社交模式的改变,以及相应的用户需求的改变。更多的用户选择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简单而有效的管理。笔者试图先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对该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1.印象管理概念阐释
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运用多种策略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人们试图通过努力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为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则为保护性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也可称为自我呈现,戈夫曼最早对自我呈现理论做了较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社会交往就像一台戏剧,而每个人在其中都会扮演某个角色,都有向他人表演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呈现的范围和策略,通常在不同的人际交往和公众面前,人们总是使用各异的方式——其中有些方式是无意识的——来展现不同的自我,以便给他人留下最佳印象,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
2.印象管理的两种形式
印象管理的基本形式大致包括两种: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展示较为得体的言行举止、选择较为合适服饰打扮而进行的印象管理,即通过主动地对内在美的展露和对外形上的修饰,来更好地树立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通过自我表现,可以在相互之间较为陌生的阶段,促使对方的好感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增加,为之后双方关系健康持续的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开头作用。
自我行动是指个体采取投他人所好的言行举止而进行的印象管理,即投人所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别人感觉良好,这就是“讨好”现象。琼斯(1964年)认为,讨好者有四种战术:称赞和抬高别人、对不重要的问题和重要问题采取不同讨好策略、投其所好和自我表现,以及报恩。
3.印象管理视角的朋友圈“三天可见”现象分析
随着微信用户不断增多及微信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用户的微信好友已经不局限于所谓的“网友”,更多地向熟人社交和现实生活靠近。朋友圈早已不是刚出现时被多数用户所默认的私人空间。它在更多的用户意识中已逐渐转变为社交空间以及向他人展示自我的一方天地。
当用户发觉朋友圈中呈现的自我或评论点赞等行为逐渐与自己的社会互动息息相关,就会想要维持一个与当前所处社会境况相契合的形象——在朋友圈社交平台上,每一条状态就像是人的一个切面,在一个一个切面中,我们选择想要把我们想给别人看的一面展示出来,这使得用户开始注意自己在其中所发表的言论、表达的情绪等是否合理,试图以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示人,渴望得到肯定的评价等。
而与此同时,若用户发现将自己以往的不足或消极的一面呈现在了朋友圈之中,也会考虑到该行为是否会让他人感到不适,形成不良印象等,进而会希望将自己不完美或情绪化的一面弱化或隐藏,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积极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或多或少会在看待事物和个人性格上发生变化,也会有能力等方面逐渐有所提升的情况。此时面对以往发出的朋友圈,就会很清晰的判别出问题与不足。用户选择将朋友圈三天可见,可以理解为通过自我行动来进行印象的整饰,用这样的方式将现在的自己所认定的、不够正面和积极、不符合自身形象预期的言论和图片直接隐藏起来。
除了希望隐藏过去的自己,大多用户也希望不将过于真实的自己显露给他人。一个人的朋友圈展示得越多,越有可能暴露自己,或者准确映射出自身的优缺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信息。大多数人并不希望他人对自己有如此清晰的认知;也不希望别人大了解自己,只希望别人了解的是目前可控状态下的一面。而通过将朋友圈三天可见,用户可以简单地隐藏三天以前或更久的朋友圈信息,包括用户个人认为会对自己的形象有不利影响的言论或图片,而不用烦琐地将之前不想公之于众的朋友圈逐一删除。
由此可见,设置“三天可见”并不代表自我封闭,其体现的是用户希望把当下所认为最好最契合社会的自我展示给他人,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而把自身认为消极和不足的一面隐藏起来的心理,也体现的是用户希望给予其他用户一个“模糊”的自我,仅仅将希望展示的部分展露给他人的心理。
每个人都有表演的行为,通过上述的展示和隐藏,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形象,以给他人留下最佳印象。因此,为了留给他人良好的印象产生这种行为很容易去理解——进行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以此在他人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三、安全需求角度的朋友圈“三天可见”设置行为探析
在给予他人良好的印象同时,保护自身的信息和隐私安全也是更多用户在关注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受众的隐私被泄露的风险大大增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对隐私保护问题愈发重视。接下来笔者从安全需求的角度,阐述用户选择将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的另一心理因素。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安全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分为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层次越低,越属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满足了低一层次的需求后,才能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逐层递进。
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对于安全需求这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这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2.“三天可见”设置行为背后的安全需要
在当前,这个网络技术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新媒体时代,弱社交关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处在弱社交关系的包围中。其次,新媒体时代用户每天接收到过多的信息,因此更难对信息进行过滤,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上两点,都会造成用户越来越缺少安全感。绝大多数用户会介意将自己的信息过多地透露给他人,会对信息泄露更加敏感,不希望自己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众人视线之中。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安全需求必定会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朋友圈是一个展示个人情绪、兴趣爱好乃至生活轨迹等信息的社交空间,即会有通过多条朋友圈无意识地将完整的自我全方位展露给他人的可能性。当用户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人可查看的朋友圈数量过多和时间范围过长都会使用户的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个人相关信息泄露过多的担忧。除去财产及个人身份信息等较为私密的信息外,个人性格、饮食喜好、所在地理位置信息等都存在被泄露的可能性。设置朋友圈可见时间变短,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受众的隐私信息被偷窥的概率。
人始终是矛盾的综合体,既想隐藏,又希望展示自我;既渴望被了解,又害怕被人一览无余。三天可见的功能正好满足了大多数用户展示现在的自己的需求,满足了展示欲的同时,以前的每一条状态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其重要性呈指数型快速下跌,达到了让那些不想被关注的信息随着时间逝去而影响减小或被遗忘的目的。将以往暴露过的信息对他人隐藏并且无法与现在连接起来,也使用户的安全需求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阐释与分析,笔者认为部分微信用户选择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其心理因素有二:
一是自我印象管理。为了能给大家展现现在的自己,呈现自我认知中最好的一面,而不是之前可能产生负面印象的一面。通过这样的行为,用户可以呈现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社会角色和地位的人格及人物形象。减少自身所希望树立和呈现的形象被破坏的概率。
第二个方面是出于对安全的需求和隐私的保护。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首先微信好友中有陌生人存在。不希望陌生人过多地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将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利于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其次,不将过多的生活状态示人,会增强用户个人的安全感,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
无论是出于何种心理,选择三天可见都是一种对自己有意或无意的保护。在这样的状态和环境之下,朋友圈只可看作一个窗口。虽然可能通过它看到亮丽的美景,但看不到风景的全貌。要想真正了解他人,还需要更多面地面的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