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期望效应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2021-11-24汪佳霖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期望值效应研究

汪佳霖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在未来,教育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同理心、人性本质、情感联系和人文关怀的培养。情感上的支撑培养是无法被机器或程序取代的,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特有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它在无形中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强化或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认知等。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师期望效应不仅在学生个体的可视化数据上显现,如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测验等,其不可视化的影响也存在着。[1]研究教师期望效应对教师、学生的实践教学、学习都有实际意义。

二、概念定义的界定

期望也可称之为期待或者预期。R.罗森塔尔提出,期望不仅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也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人们会将父母给予的期望当作人生目标,这也被称为自我实现性预言。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依据实际观察和了解,对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之后,对其产生的一定的发展性预期设想,学生会逐步向这个设想靠拢。科学实验与研究证明,外加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和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较早发现了此现象并着手研究,历时长久,如布罗菲和古德的五环节模式、罗杰斯的期望效应锁链模式、罗森塔尔的“10 箭号”模式、布朗的信息论模式等。[2]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五环节模式:老师通过观察,认为一些学生具有某些方面的潜能,因此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栽培,学生接收到老师的这种信号,会对自身判断产生积极影响,往往呈现出积极效应,反之则相反。[3]298关于此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外表、性别、所处家庭的环境等都与之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自我评价、动机、学生的归因方式等方面,欧阳丹(2005年)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给予的期望做出一定的取舍,综合自身评价、心里情绪,影响其行为,最终作用为学业成绩的升降。[4]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1.后续研究未跟进

教师期望效应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可观察到的变化明显,但此效应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漫长的。很多实验研究在得出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后便停止追踪研究,而这种期望效应的种子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后续的学习甚至是生活也会受其影响。

2.忽略了对负效应的研究

实验研究通常是给予期望值高和期望值低的学生两两比较,其产生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也便于整理分析。但对于给予期望值不当的学生,也就是学生所适合的外界期望与给予的期望不匹配,导致学生所受到的外界期望不仅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质,还在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负面影响。

3.对教师提出过多的要求

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保持相同的期望值是不切实际的,且期望作用在学生身上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途径去接触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他们会更有主见。如果学生对教师期望产生怀疑并不为所动,那么教师期望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效果便微乎其微了。[3]299

4.缺少对学生情感、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

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期望,这一期望影响着学生设置目标、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持续性等,对学生人格的培育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期望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显现的成绩与行为表现方面,对潜在的学生心理变化的考察很少涉及。

四、教师期望效应影响因素

(一)教师方面

1.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形成的期望更积极

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和教师的专业性能呈正比(Parkay et al.,1986;Coladarci,1992)。教师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从而会对从事的工作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对自身和学生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会强化教师的自身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5]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言传身教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抱有自信心,意愿度更高且工作热情饱满,相信通过自身的工作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2.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先前行为表现和成绩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更多来自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成绩结合产生的影响。[6]如果结果与期望一致,教师会首先肯定自己的眼光与判断,更加认定学生的能力与天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如果结果与自身的判断不一致,教师内心则会产生怀疑,其教学积极性则会下降。

3.教师的感情传递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言语途径和非言语途径,教师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能传递信息,其情感态度也会从各种眼神和肢体语言中流露出来,而学生对教师的情绪态度变化的捕捉能力是十分敏捷的。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群体中的情境因素

Raudenbush(1984)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最强的教师期望效应出现在1、2、7(即初一)年级时。当学生进入一个新情境时,会更倾向于验证教师的期望。[7]如同在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教师会经历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这三个不同阶段,这时学生刚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首先考虑的是自身能否在这个环境中很好地生存发展,因而迫切关注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要求,他们会在学期开始的阶段投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教师所设定的目标。

2.成败带来的情感体验与归因推理

学生在已知教师期望的条件下,其成功或失败会强化教师期望的效果。学生成功或失败带来的情感体验,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强化或惩罚作用。归因推理是指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推导出原因的过程。被给予低期望的学生把成功视作偶然或者外部因素,把失败视为自己能力的缺失。[8]学生在面临教师给予的不同期望时,因其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又会对期望产生不同的理解认识,从而映射出不同的行为变化。

3.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认知期望匹配度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于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完成某件事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学生或准确或模糊地从家庭环境、学习经验中获取一些关于自己能力的基本认识,而这种认识与老师给予的期望发生冲突时,学生会陷入迷茫,产生角色混乱。如果老师能加以正确疏导,学生就能建立起自我角色同一性,进而开始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

4.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水平

Kuklinski(2001)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解释率为9%—12%,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解释率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年级越高,学生自主性越强,对教师期望依赖性越小。[9]究其理论依据,可追溯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为这一研究发现提供理论支撑。学生由避免惩罚获得奖励或满足自己利益服从环境的要求,到超出教师或其他环境的价值要求,按照自身的处理逻辑进行判断,是一个由依附到独立的成长发展过程。

(三)中介因素

1.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充分信任教师的前提,也是学生充分肯定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的关键。相反,如若师生关系糟糕,那么教师所说与学生所做就没有直接联系甚至起到相反作用,教师期望的效果可想而见。

2.班级环境

优秀的教师有能力使班级的氛围轻松、活跃、民主,增强凝聚力。可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团结互助,使班级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班级是一盘散沙的状态,教师就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和情绪变化,学生之间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个人矛盾难以通过同伴关系内化解决,容易上升为班级的矛盾,导致班级脱离正常运作轨道。

四、研究建议与展望

1.实施赏识教育

崔学鸿教授指出,赏识的本质是爱。他在《赏识教育初论》中谈及,爱是人的一项必需品,在儿童期感受世界时,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包容。赏识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积极刺激,树立自信心,并强化下一步的学习动机。

2.协调生态系统,给予良好的成长环境

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只关注学生和老师两个个体的层面,生态系统理论无疑是为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视角。[10]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被嵌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环境中,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宽。每一个学生作为最中心的一个个体,不断接受外界环境带来的价值冲击和新鲜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保持学生恰到好处的自信心和行动力,以保证教师期望效应能发挥出良好的促进作用,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3.教育目标应具有可行性与发展性

高期待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期望值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会引起学生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学生甚至怀疑老师的专业权威;同时,期望值也不能过低,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维持学生适当的动机水平。

4.课堂应有公平性,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期望效应实验中,期望是有区分的。学生群体按各种指标划分,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长处设置合理的期望值,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倾注真挚的感情,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以促进教师期望与学生期望的一致性。

五、结语

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培养与教师期望效应密切相连,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建设,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类教师特有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期望值效应研究
死海效应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偶像效应
快乐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