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育人要素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思念家乡

杭 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大学生的最好素材,也是增强国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最好素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便是很好的载体。2017年教育部正式在官方文件中使用了“思政课程”概念,课程思政就此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是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有着独特的传统,从文学的源头《诗经》到历朝历代的文学都表现出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发展的淑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乐观开朗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传统,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并且形成了优秀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就要重点挖掘这些积极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爱国思想的培养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每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并且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和思想,爱国思想更是大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一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应该从爱国思想教育抓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内容。很多中国古代作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杜甫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杜甫目睹了社会乱离的景象和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他在诗中表达了自身对国家的担忧、对老百姓的关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老百姓的关心和热爱,是他终身不变的情怀;“济时肯杀身”,只要对国家有好处,他愿意献出他的生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杜甫一样,一生都心系祖国和人民,而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宋金对峙始终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创作主题。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六十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其诗作的精华和灵魂。他在绝笔诗《示儿》中告诉儿子,待收复中原后,他们来祭祀时,一定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这是怎样的一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辛弃疾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词人,“西北望,射天狼”,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大片失地,是他至死不渝的理想和目标。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国词人,最终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人会,登临意”,空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最后在忧愤中死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像屈原、杜甫、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还有很多,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其中诗人及其诗作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要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

二、热爱家乡情感的培养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所谓的家国情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培养,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讴歌、赞美和热爱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种情感。中国古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热爱他的家乡,以至于觉得月亮也是他的家乡的更加明亮。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写家乡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去家里做客,诗中既写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美景,也写了与友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愉快场面,同时还写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美好期待,整首诗表达的是对家乡人和家乡景的热爱之情。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古代文人为了求仕更是经常奔波在异地,或者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待在家乡,这样一来,“思乡”就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李白的这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千古的《静夜思》,其中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很简单,但其中的内涵和意蕴却非常深厚,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游子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游子举头看到的是一轮圆圆的月亮,而低下头思念的却是自己的故乡,其实对故乡的思念作者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只是在举头的时候把思念之情寄托于月亮而已。诗中作者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真挚、深沉,能够引起人们长久而普遍的情感共鸣,这首诗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王维的那首著名的《杂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两句说“你”从我的家乡来,应该知道“我”家乡的情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家窗户下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离别家乡之后,作者心里忘不掉的是家乡,诗作通过问朋友寒梅是否开花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名篇。“独在异乡为异客”,作者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异地;“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遇上佳节就会加倍地思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这两句诗写出了从古到今多少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心声,也因此被人们广泛传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着兄弟们在今年的重阳节登高时,“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会因为少了我一个人而感到遗憾吧!在真挚的猜测中写出了他对家乡和家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之情。

人们离开家乡的时间越长,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会越深。古代诗人除了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还通过捎话、写信等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离别家乡又是一个秋天了,洛阳城里又刮起了秋风,想给家里的亲人写一封信,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害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又打开信封看还有什么没写。作者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生动真切。张籍写信给亲人以表达相思之情,岑参想写信却“无纸笔”,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请代我向家里的亲人捎个口信报平安。还有的人因为离开家乡的时间太长,当要回到家乡,离家乡越来越近时,却不敢打听家乡的消息,“岭外音书断”,长期居住在外面,与家里断了音信;“经冬复历春”,一年又一年,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现在离家乡越来越近了,反而更害怕了,甚至不敢向家乡人打听消息。诗句真实生动,恰当贴切,写出了人们的非常真实的想法和心情。

因为回不了家乡,宋代词人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还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多么渴望回到家乡,但回不去,叹息这些年来离家在外自己漂泊的经历,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呢?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思念而又回不去,所以作者在质问自己,这一问中包含了多少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感,通过对古代这些表达思乡主题的作品的解读,对大学生会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一个完整、健康、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要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健全人格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康,即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理智客观地分析事物的能力等。

现在有些年轻人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轻生。据报道,现在大学生跳楼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每每看到这样触目惊心的报道,痛心、痛惜又痛恨。而古代作家们在面对人生的忧患和痛苦,甚至是打击和迫害时所表现出来的坦然从容、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人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苏轼是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学习苏轼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诗、文和词,更要学习他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坦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苏轼处于北宋中后期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多次受到政治的迫害,但不管面对怎样的打击和迫害,他都能勇敢乐观、坚强自信地对待一切;都能笑对人生、坦然从容,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都能换个角度看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他在被贬到惠州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苏轼曾经在《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中乐观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是诗人人生最为低落、最为艰难困苦的贬谪时期,而他却认为这三个地方值得他回味的东西最多,也是过得最为充实的地方,这就是洒脱开朗、乐观自信的苏轼!相信他的人格会深深地吸引同学们,也会对同学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陆游说:“能追无尽景,始作不凡人。”在课上我们可以经常用古代文人的名言警句与同学们共勉,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勉励同学们也要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再比如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要求学生要向司马迁学习,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精神,积极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对待死生的态度。而司马迁的这些精神相信会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四、美好情感的培养

大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课堂教学中更高层次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比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难度更大,而它的实现对大学生的课堂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是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和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情感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它的产生是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是否一致而引起的。[1]梁启超先生亦曾说过:情感是人类最神圣的一种情绪体验,用情感激发人,就像磁对铁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那样,吸引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2]情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处在一生重要情感的形成和成熟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对他们美好情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类的情感主要包括爱情、友情和亲情。对待爱情要严肃、认真、理智、专一,对待友情要坦诚、友好,对待亲情要理解、信任。古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教给我们如何处理、对待这些情感,同样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的是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之情。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入狱,在狱中他以为活下去的可能性不大了,在万分悲痛中,他想到了他的弟弟子由(苏辙),并给他写下了《狱中寄子由二首》诗,诗写得很沉痛,歌颂的是兄弟间最美好的亲情,表达了他对弟弟苏辙深沉的爱与思念。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李白对朋友汪伦真挚的情感。苏轼的《江城子》是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写下的一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词,表达了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真挚的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读着这样的词句,怎能不教我们感动呢?陆游与唐琬的爱情美好而忧伤,悲剧性的结局让陆游一生不能释怀,陆游的词《钗头凤》和诗《沈园二首》等表达的就是对唐琬深深的思念之情。这些忠贞不渝、至真至纯的爱情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

五、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好的素材,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美好情感,又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古代文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用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格,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感。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思念家乡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思念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