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

2021-11-24李花

经营者 2021年1期
关键词:财务事业单位制度

李花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12)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要跟随当前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相关措施,更新管理理念,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还可以降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出现风险的概率,为事业单位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具体体现

(一)支付方面

事业单位在财务支付方面存在风险,主要原因是预算改革后制度上的欠缺。实施部门预算的主要目的是调整、优化预算的支出结构,希望通过预算改革管理模式,解决经费互相挤占的具体矛盾。但实际上,事业单位在预算安排、人员经费、专项经费、公用经费等方面依然呈现出个体不足、结构分散的情况,支付方面的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二)核算方面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自身素质不足、培训条件不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事业单位在接受制度改革带来的全新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通过掌握全新政策,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核算水平[1]。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核算的时候难免会与当前新制度产生偏差,致使核算质量下降,严重的还可能由于核算错误导致事业单位受到处罚。

(三)管理方面

当前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盲区和死角,导致各项财务监管措施无法有效落实,最终无法实现有效的财务监管。管理方法、理念更新不及时,致使会计信息在产生、传递以及审核等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漏洞和不足,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况,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一)确定控制目标,有效防范风险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更有效率,真正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事业单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首先,制定具备一定操作性的目标。要保证事业单位中各项工作环节、程序都有对应的规范,保障各项风险防范工作能够紧张、有序进行[2],如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管等工作。其次,要制定具备信息性的目标。在实际的内部控制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保障财务活动形成的所有财务信息都符合客观事实,数据信息具备非常强的可参考性,能够真正满足准确、完整的风险防范要求。最后,要保证目标的合理合法性。在开展财务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工作中,要综合考虑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不能只关注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需求,保证财务工作的合理合法,同时也要按照财政预算改革的相关要求,加强对计划预算的实际审查和监督,确保目标和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强化预算的实际约束力。事业单位要在适应国家财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其中包括编制预算、审核预算、监督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核预算等多项内容,为接下来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支持。

(二)明确工作责任,合理防范风险

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关规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要具体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实施自上而下的责任制,以此保证内部控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首先,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实行“法人经济责任制”措施,也就是明确管理人员的风险责任,并将具体的责任与事业单位决策人员关联起来。这样在具体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实施纵向的领导责任制度,确定好职责,并且进行对应的授权,以此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保证其能够各尽其责,为更加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基础支持。其次,要加强授权审批工作,严格控制审批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期顺利进行,并且将其真正落实到书面文件中。这样就能够保证授权额度、授权权限、核算管理、财务数据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避免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开展审批工作,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三)强化员工意识,有效防范风险

要保证风险防范的相关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以此保证实际工作中能够通过内部控制,合理防范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3]。首先,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完善招聘系统,保证新进员工拥有基本的道德素养以及职业精神,以此保证员工在入职后能够更快适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更好地配合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同时,事业单位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通过培养相关财务人员识别风险、发现风险、了解风险的能力,避免一些潜在风险的出现,降低风险可能对事业单位造成的各种损失。其次,要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各种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培训,保证员工能够应用已经保存的历史数据,有效识别和衡量财务风险,保证员工具备较高的风险监测素质。最后,要保证出现财务风险之后,相关人员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手段,提升相关人员对未知风险的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培训活动,促使相关财务人员有效应用现代化的方法,实施风险控制、细化风险措施,以此保证在内部控制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

(四)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利用当下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相关经验,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控、预警以及评价系统。首先,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财务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实施横向和纵向的数据分析、比较,以此保证对财务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并且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解决一些可能演变成财务风险的问题。其次,要按照《预算法》中的实际要求,开展预算编制、吊证、执行、审批和监督工作,并且从管理权限上对内部控制程序作出严格规定,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体制,发挥预算的作用,降低一些连带风险对财务工作造成的影响,增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同时确保事业单位安全、顺利运行。

(五)健全内控制度,真正防范风险

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事业单位原有的内控相关制度进行更新、改革,以此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更加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首先,对于事业单位中发生的一些大型经济业务,如投资、处置资产、调度资金等作出严格规定。同时,要对事业单位的财产清查具体范围、程序、期限进行明确[4]。此外,还需要重视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对财务工作产生的各项资料进行确认。其次,事业单位要按照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稽核制度、审计制度以及牵制制度。同时,事业单位要在综合考虑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完善稽核制度、牵制制度,其中稽核需要完善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形式、具体分工、工作职责、权限、稽核程序、稽核方法等;牵制制度主要包含职务分离、机构分离、账务分离等方面。最后,对于出纳岗位来说,要制定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并且应用事业单位中管理层定期检查的方式,保证财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不仅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稳定,也有利于对单位内部单独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防范风险。

三、结语

内部控制对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要融入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约束、调节以及促进,保证事业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工作环节,以此保证内部控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事业单位防范风险提供一定的支持,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财务事业单位制度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