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与发展之道
2021-11-24吴茜
吴茜
(中铁五局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3)
一、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经营环境问题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环境问题:首先,宏观管理上,即整个行业层面管理存在不足。建筑企业在技术层面没有特别高的门槛,在初期建筑行业利润相对较高,导致从业者众多,但就现状来看,市场上建筑施工企业泥沙俱下。其次,经营环境问题体现在不规范的招投标工作上。这些年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招投标项目呈上升趋势,随着行业的自我完善,招标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与规范,一些规则已经从当初的松散,走向了极端严苛,在招标规则上,很少有根据当时招投标项目的特点进行专门定制,大多数情况都是以一套规则用于所有项目,而且招投标规则逐渐呈现出捆绑施工企业的趋势,这对建筑施工企业应对空间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影响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不成熟的行业监管机制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实际人工成本超预算定额、主要材料之外的涨价未得到调差、大型临时设施及驻地建设预算不足、临时用地补偿费缺乏标准等,这些不成熟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效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建筑施工市场上,企业的项目资金被有意拖延支付、迟迟不到位等情况常有发生,资金被长期拖欠,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资金回流慢的企业,被拖付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因素,除此之外某些甲方利用关系网对建筑施工企业强行施压、缩减工期及提高产品交付标准等,使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加大成本投入,影响经济效益。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管控机制
1.成本管控问题。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环节,降本增效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主旨,但在很多企业的内部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成本管控意识,尤其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负责人没有将成本管理的意识带到自己的工作中,都是依据自身长期工作经验,专注于自身责任范围。例如,项目经理或者施工管理人员认为成本管控是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而财务人员对于现场施工以及建筑材料无法像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或者项目经理那样了解透彻,导致成本预算控制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2.亟须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目前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的是传统的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制度从客观上来说,的确对增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有一定帮助,但是体系的综合性难以达标,未实行全额风险抵押,企业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从企业整体高度来进行管控。部门各司其职,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未实现有效的监督,导致内部管控环节暴露出许多弊端。如工程技术部可能为了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制定高规格高标准,但在提高了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施工成本,物资部门可能会对材料用量预算数额的掌握不够准,导致材料仓储、限额发料、材料超耗等超预算,除此之外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项目的成本控制方案,也是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的关键。
(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建筑施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尤其在初期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严格,导致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人才数量较少,对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巨大,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却没有随之更新,较为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现行PPP与EPC模式存在缺陷
PPP模式即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政府与企业之间以项目为结合点而相互合作的一种特许项目融资模式,例如对于铁路、公路等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报慢的项目,PPP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但是这种模式同样存在问题和缺点,对政府而言,合作公司的选择是一个难题,由于涉及合作,政府也需要承担风险,除此之外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矛盾,还存在项目回报率如何设定的问题。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的设计变更,节省工期,但是业主无法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另外总承包商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模式、PPP模式还是EPC模式,都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完美,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具体项目更适合何种模式,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模式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一)促进建筑施工行业市场规范化
规范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秩序,使企业在市场中公平竞争、良性竞争,能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经济效益。首先,要加强宏观管控,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机制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以及企业法人在企业内部的经济权利,使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状况得到改善。其次,招投标制度也是亟须优化的一个环节,要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根据招标法及相关的市场规则,严格限制招标投标制度,这主要是基于目前建筑施工行业招标价格过低这一现实情况,对于不合理的投标压价行为,应当予以严厉打击和惩罚,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实现行业监管的规范化,这就要求在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之间找到平衡点,利用法律制约工程建设中的甲方,确保企业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建设和经营能力来承接工程建设项目。
(二)完善企业成本控制机制建设
首先,根据不同业态、不同基建板块选择最佳成本管理方法,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是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需要将成本控制的意识灌输到企业内全体员工的思想中,营造“人人讲成本、处处讲成本、事事讲成本”的氛围,贯穿项目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其次,成本预算工作是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需要对企业承接的所有工程项目在第一时间进行成本预算,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各作业班组及每个人,利用大数据等高新互联网技术计算人力物力成本,在实际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要严格对比预算,严格按照预算列表,当发生与预算不符合的特殊情况时,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查验和确认,并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考核。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主要是为了在企业建设工作中对其进行动态的施工成本监督,这样有利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甚至预先进行干预和解决,即使危机已经发生了,也能快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商讨和解决。最后,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部门,要加强监管,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对于关键工序要协调质量和工期,以减少返工等情况导致的成本浪费,从而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三)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组织设计
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组织设计,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内部运转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合作。首先对于项目部门来说,要准确定位本部门在整个企业中的责任和职能,比如在初期施工阶段的成本分析和策划工作,各部门责任分工工作以及成本的重点部位分析,要将责任明确到各部门,做好分工合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措施,项目部门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部门,做好这些工作,能够在源头上促进其他部门成本控制意识的增强。除此之外,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承包体系,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部门组织设计的重要措施,要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义务以及权利,充分调动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建立工程承包体系之后,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进和改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长期的发展规划,要尽可能地精简施工的中间环节,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运转效率。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定期回顾以往项目,总结经验,对于成本控制把握较差的项目应当作为案例,分析研究其中的缺点和不足,让各项目经理进行反思学习,从而确保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有效避免相同的错误,以此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完善的动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