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光礁Ⅰ号”海船出水“开元通宝”铜钱刍议*

2021-11-24包春磊海南省博物馆

中国钱币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宝龙骨铜钱

包春磊 (海南省博物馆)

近年来,众多水下沉船打捞出水,随船货物或船上大都发现了铜钱,如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铜钱28 吨之多[1],“南海Ⅰ号”出水铜钱23000 枚,“南澳Ⅰ号”也出水大量铜钱等。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后一直未曾发现铜钱,2019 年,在对沉船保护实验室进行改造过程中,偶然在龙骨末端榫卯处发现了堆积在一起的几枚铜钱,其中一枚只剩下锈蚀物痕迹,其余6 枚表面富集凝结物或者锈蚀物,清理后钱文“开元通宝”字样清晰可见。6枚铜钱保存各异,有两枚被白色物质黏合在一起,上面一枚直径28、厚4.86mm,下面铜钱直径26.25、厚5.4mm,重20.81g(含粘合剂),表面被黑色和黄色锈蚀层覆盖,字迹无法辨认,把两枚铜钱黏合在一起的白色物质,应是桐油、石灰、纤维之类的艌料,用以将铜钱固定于“保寿孔”中;第三枚直径25.25、厚1.69mm,重2.28g,字迹可辨;第四枚直径24.75、厚1.72mm,重2.02g,字迹清晰;第五枚直径23.3、厚1.21mm,重1.58g,字迹清晰;第六枚直径24.8、厚1.43mm,重3.05g,字迹可辨,经过X 射线探伤仪分析,内部有裂隙。

一 铜器的腐蚀

铜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它独特的红色和蓝绿色的氧化物很早就引起了古代先民的注意。古代的冶金家发现铜与各种比例锡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其硬度,铜锡合金的青铜是两千年以来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古代铜钱制作的原料在不同时代所含成分不同,一般为铜锡合金,有时候加入铅可促进铜锡的合金化,但加入的铅并不能均匀分散在铜合金中,而是以铅颗粒的形式存在。

和所有金属一样,铜也会被腐蚀,以达到其最稳定的电化学形式。通常情况下,铜腐蚀的方式与铁类似,即获得一个正电荷成为具有电势的阳极[2]。

阳极(+):

Cu0→Cu+2+2e-

4Cu0+2H2O+O2+4e-→4CuO+4H+

上述公式意味着金属铜会释放电子,电子放电使铜离子从金属表面迁移出来,并与水和氧结合形成铜的氧化物(如赤铜矿和黑铜矿)和酸,在有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反应形成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或羟基氯化铜(副氯铜矿,Cu2(OH)3Cl)。

在阴极,铜离子还原水和氧放出的电子形成碱性羟基离子。

阴极(_):

O2+2H2O+4e-→4OH-

铜合金比纯铜更容易被腐蚀。腐蚀的阳极区域释放的电荷被邻近的金属吸收,这种金属将作为反应的阴极,将其表面的水和氧还原为羟基离子,其结果是产生点蚀或在物体表面某一特定位置发生腐蚀。陆地出土的铜器表面很少有凝结物,只有一层腐蚀产物,腐蚀产物呈深褐色或黑色,说明为厌氧腐蚀,主要为硫化物;蓝色和绿色的腐蚀产物为氧化物。海洋中出水铜器表面会有凝结物,但不会像铁制品那样厚,铜离子对海洋生物是有毒的,因而18 世纪晚期西方造船者都会给木船底部套上铜保护套以防止海洋生物繁殖。

出土或出水铜器的腐蚀产物组成和形态可以反映埋藏环境的化学和物理条件。埋藏环境中若有氯离子的存在,则会导致氯化亚铜(CuCl)这种腐蚀产物形成,出土或出水后,暴露于有水分和氧气的空气中时,氯化亚铜会转变为有害的碱式氯化铜(Cu2(OH)3Cl),该反应持续发生循环,直到铜器完全转变为碱式氯化铜,被完全腐蚀掉为止,这种反应被称为“青铜病”。因此,出土或出水的铜器表面若有碱式氯化铜一定要清除掉。

经过X 射线衍射仪分析,这6 枚铜钱表面的黑色锈蚀物主要由铜蓝、久辉铜矿组成,部分含方铅矿、白铅矿和铅矾;2 枚黏结在一起的铜钱背面白色物质主要含文石、方解石,有少量黄铁矿;白色锈层为锡石;黄褐色锈层应含针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灰色锈蚀物则为久辉铜矿、白铅矿、辉铜矿、羟锡铜石和石英;腐蚀产物中并未发现诱发“青铜病”的有害锈存在。

二 古代造船风俗演变

古时候海洋航行往往风险极大,遭遇台风、触礁是家常便饭,因而,造船时在船体(如龙骨)上挖孔,即“保寿孔”,放置铜钱、铜镜等吉祥之物用于避祸求福,是我国古代闽南一带造船文化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74 年在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沉船[3],“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挖有‘保寿孔’(即压胜孔),横剖面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共挖有7 个小圆孔……前‘保寿孔’的每个小圆孔各放置铁钱1 枚,表面残存有叶纹,后‘保寿孔’则放置13 枚铜钱,有‘祥符元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北宋钱;中间均挖一长方形孔,内似放置实物,但已朽碎难辨;下部各挖有一个大圆孔,孔内均放置铜镜1 面……‘保寿孔’的排列形式,上部如北斗星,下部如满月形”,据造船厂老工人说,这是象征“七星伴月”寓意。泉州湾后渚港海船上的保寿孔体现了我国古代航海渔民的风俗习惯,但这种风俗很可能经过演变,因为在早期的唐代古船遗迹中,尚残存有铜钱置于桅杆下的情形[4]。上海浦东川扬河古船简报[5]中提出,“桅下板—板成凹字形,凹口可能起樯眼作用……在凹口上方开四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小孔,孔内涩面粗糙,其中一孔内发现‘开元通宝’一枚,另一孔出半枚。未见用油灰、木榫或其它物质加以封闭……古代造船,往往在舱中置‘压胜钱’,1973 年江苏如皋发现的唐船和1978 年上海南汇发现的宋船,都在船首第一舱内的板缝里发现古钱,1974 年福建泉州宋代海船在龙骨横剖面的‘保寿孔’内清理出钱币和铜镜。这几例从古钱的位置和封闭方式来看,都是在船舶下水之前已经放定好了,而川扬河古船的这枚钱却完全暴露于桅下板平面的长方孔内,孔表面既无木榫又无油灰等封闭”。查询资料可知如皋唐代木船[6]“船舱中木板缝内出土‘开元通宝’铜钱三枚,显然是当时使用者遗留下来的”,该船只是提及铜钱在木板缝中被发现,并未有专门挖孔固定之说,因而铜钱是否有祈福意义未得知。1978 年上海南汇大治河的宋船[7]发现“在距第一道隔舱板1.86 米处的船底板上有一圆透孔,直径0.2、厚0.2 米,孔壁光滑。圆透孔的右下方又有一小孔,孔内发现有‘太平通宝’铜钱24 枚,银发簪一支,上用油灰封口”。这里明确说明放置铜钱是主动所为,有祈福之意,但位置不在龙骨,只是在船底板位置。韩国新安元代沉船[8]也提到,“船尾部分的龙骨接合处凿有九个孔眼,其中的七个孔内各塞入一枚‘太平通宝’,并覆上木盖。这是表明新安沉船为中国所造的又一确凿无误的实证”。同样将铜钱放置在龙骨位置的还有宁波东门口码头宋船[9],“在解剖主龙骨和艏舱榫位时,发现主龙骨有两个长方形的小孔,俗称‘保寿孔’,孔径长3、宽2.5、深4 厘米,两孔间距3 厘米。孔内各埋藏钱币六枚,共12 枚,为‘景德元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等北宋早期的铜钱”。

从上可知,不同时期铜钱放置位置有所不同,浦东川扬河古船和南汇大治河古船,一个在桅下板开孔,一个在船底板开孔,这与宁波东门口码头北宋船、泉州后渚港南宋海船和韩国新安沉船的龙骨开孔有很大区别。而到了近代,放置物品也不一样了,宁波“小白礁”清代海船[10]记载,“艉龙骨……凸榫前方有一方形槽,内置两片圆形铅片,……可能与造船习俗有关”,铜钱已经换为铅片,说明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的6 枚“开元通宝”铜钱被发现时埋藏在龙骨榫卯结合处,堆放在一起并没有规律,可能是沉没海底后被海浪浸泡冲刷导致原始位置改变,其放置位置与宁波东门口码头宋船相似,即在龙骨结合处。

三 开元通宝之流传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11]武德四年,李渊废除五铢,开铸“开元通宝”,结束了我国钱币计重的历史,是通宝钱币的首创者。当时制定了铜质钱币铸造的标准:铜83.33%、白蜡14.56%、黑锡2.11%;尺寸直径24-25、孔边长7mm,重4.5g。从出土资料看,“开元通宝”有铜、铁、金、银、铅等币材,金银质很少,主要用于皇家礼仪庆典赏赐馈赠,而铁、铅多是私铸盗铸的产物。[12]

“开元通宝”作为唐代主要货币一直流通。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经济繁荣,官造铸币不能满足交易需求,私铸开始盛行。《旧唐书·食货志》和《古泉汇》卷九记:“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其后盗铸渐起,显庆五年,以恶钱多,……明年复行开元钱,天下皆铸之,有以舟筏铸江中者,仪凤中濒江民多私铸钱为业。武后时……盗铸蜂起,两京钱益滥。”“按此则唐行开元钱,亦多私铸,故开元钱有较小者。”全唐三百年,虽“开元通宝”一直流通,但由于私铸,大小不一。如皋唐朝木船出土的“三枚铜钱大小不一,直径各为2.2、2.15、2.1 厘米,字体亦异”,颇有可能是所铸之私钱。唐之后,“开元通宝”仍一直在民间流通,并且被大量仿铸。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闽国、南唐、吴越、南汉等割据政权都铸行使用过“开元通宝”钱,有铜、铁、铅等材质,北宋初年也曾仿铸和使用,太平天国及洪门天地会等民间秘密组织也铸行过“开元通宝”钱[13],足以说明“开元通宝”的影响力。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的6 枚“开元通宝”铜钱,其直径尺寸在23 至26mm 之间,但重量仅在1.58 至3.05g 之间。根据仪器检测,这几枚“开元通宝”的腐蚀产物中含有铜、铅、锡等金属,有些铅、锡含量还比较大,私铸可能极大。“开元通宝”流传历史久,民间也有“避灾消灾”之说,铜钱中铜含量多少也没人会去追究。韩国新安元代海船放置北宋“太平通宝”铜钱用于祈福,也是求“太平”之意,唐代的“开元通宝”铜钱放置于宋船,应也是此意。

四 小结

“华光礁Ⅰ号”沉船龙骨“保寿孔”发现的6 枚“开元通宝”铜钱,因放置位置位于木板孔内,被海泥和凝结物覆盖,虽表面有腐蚀但庆幸并未出现“青铜病”,历经千余年海浪侵蚀与冲刷,还是得以保存。根据分析,这6 枚铜钱私铸可能性极大。

古代航海为祈求平安,在造船过程中特意安放铜钱等有特殊含义的物品用于祈福,时代地域风俗不同,用于祈福的物品也就不同;“开元通宝”铜钱历经数百年还是被人们推崇流通,被视为平安避祸的吉祥之物而放置船上用于保佑海船平安归来,铜钱本身的材质反倒不是重点。该风俗虽经历代传承,放置位置和物品也悄然改变,但人们祈福平安的意愿亘古未变。

注释:

[1][8] 崔光南、郑仁甲、金宪镛:《东方最大的古代贸易船舶的发掘—新安海底沉船》,《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1 期。

[2] Bradleya,Rodgers,The Archaeologists Manual for Conservation,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4,67-104.Rodgers.

[3] 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文物》,1975 年第10 期。

[4] 陈晓珊:《从保寿孔与桅下硬币看古代欧亚间造船文化的传播》,《海交史研究》,2018 年第2 期。

[5] 王正书:《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文物》,1983 年第7 期。

[6] 南京博物院:《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文物》,1974 年第5 期。

[7] 季曙行:《上海南汇县大治河古船发掘简报》,《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 期),1987 年。

[9] 林士民:《宁波造船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98、110 页。

[10] 林国聪、金涛、王光远:《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4 年发掘简报》,《考古》,2018 年第11 期。

[11] 转引自刘园园:《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9 年。

[12] 肖茂盛、杨明:《论开元通宝钱制的历史演变》,《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13] 杨晓丹、耿铭泽:《中国古代钱币之大唐开元通宝》,《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通宝龙骨铜钱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花喜鹊的铜钱
架龙骨
龙骨治百病?言过其实
铜钱为什么中间有方孔
铜钱草
通宝钱制与两宋钱法及特点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龙骨中的秘密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