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

宋 悦

(中共中牟县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4150)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它不仅是一条自然河、生态河,在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它还是一条文化河和文明河。黄河流域孕育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汉族;同时也孕育出延绵不断且影响世界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所承载和创造的中华文明,不仅在人类发展史上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在新时代,也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一、黄河文明的内涵

1.大河文明的概念

大河文明,是指产生于大江大河流域的文明。众所周知的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产生都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大河文明的主要代表。如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依托于印度河流域,中华文明则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这四大文明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它们虽然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流域,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农业文明为最主要特征,这也是大河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河流域具备充足的灌溉水源,由于河流冲击,流域两旁会形成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有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这种和平自守的农耕环境,使人类可以在这里从事早期的生产活动和繁衍生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

2.黄河文化的概念

黄河文化是依托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的总称,特指那些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素来被称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气候、自然环境等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也造就出历史上著名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和齐鲁文化。其中河洛文化就诞生于河南省境内。黄河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中国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3.黄河文明的概念

黄河文明是以黄河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从古至今唯一连绵不绝、不曾中断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核心与主体就是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许多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其根源都来自黄河文明。无论是朝代更替留下的真实印记,还是女娲伏羲造人的古史传说,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明体现出综合性的文明特征,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等一系列文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及道德规范,这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

对于中国而言,黄河不是两个简单的汉字,也不仅是一条河流,它代表着一种文明,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传承主要来自黄河文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集体记忆的延续。黄河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萌芽、兴盛、衰落和复兴四个阶段。

1.黄河文明的萌芽

黄河流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他们的族团就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和发展的,他们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9000—7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存在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等;距今7000—5000年前,被誉为史前中国最灿烂的彩陶文化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那时的社会以一种邦国林立的格局存在,因此也被称为“万邦”时代。“万邦”时代已经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和礼制规范化;在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及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万邦”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早期国家雏形的诞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黄河文明正处于各种邦国文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因此可以视为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2.黄河文明的兴盛

从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代开始,再到封建社会的北宋王朝灭亡,这三千多年的时间是黄河文明从发展到兴盛的主要历史阶段。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产生的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其中又以河洛文化为核心。以河洛为中心的文化圈覆盖辽阔,向西可达关中,向东可至豫东。河洛文化从商周到唐宋,一直都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这里,考古发现了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还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如登封的王城岗古城、新密的新寨古城、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及安阳殷墟等。同时,十三朝古都洛阳、十朝古都安阳、八朝古都开封及五朝古都郑州都处于河洛文化圈之中。河洛文化体现出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中政治文明的最核心载体,王都文化也推动着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大踏步前进。在科技经济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极大促进了经济的规范和统一,更有四大发明的出现,创造了历史奇迹;在文化领域,出现了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之后的汉赋、唐诗、宋词更达到了文化艺术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汉唐文明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学习之典范。这些都印证了当时的黄河文明已发展到最成熟与鼎盛的时期。

3.黄河文明的衰落

黄河文明由盛转衰,时间拐点可追溯到北宋末期。究其原因,一是政治动乱,二是水患肆虐。首先,从唐朝时期的五代十国,到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再到北宋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中原地区可谓连年战乱。战乱带来的结果是耕地逐渐荒芜,农业经济凋敝不堪,人口急剧下降,人们失去了安定的生活环境,被迫南迁,逐渐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其次,黄河自身水患频繁也成为加速黄河文明衰落的关键。据朱熹的《通鉴纲要》记载,黄河水决口15次,五代时期就有9次。频繁的水患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仅家园良田被毁,甚至失去生命。无论从生存环境还是从社会稳定来看,北宋末期的黄河流域都已经不再适合百姓的栖居。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口,人口转移必然会带来文明的滑坡和衰落。

4.黄河文明的复兴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研究的不断进步,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的文化遗址逐渐被发现、确定,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探索文明的目光转向了黄河以外的地区;如今,区域文化受到重视,各地都乐于强调和突出本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在学界产生“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华文明就像满天星斗一样,遍地开花。这一观点的提出,使人们开始淡化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

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以复兴黄河文明为首要任务。只有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黄河文明复兴,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复兴,中国才会重新崛起。而黄河文明的复兴,必须依靠黄河文明的载体——黄河。2019年的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调研,并主持召开了有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中他指出:“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同时提出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为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1]此提法一出,就将全国乃至世界学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黄河流域,引发各国学者对黄河文明研究的再次热潮。

三、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

1.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

黄河文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特征的平原流域文明,这类文明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让人类对土地有强烈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往往被视为是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受地理环境影响很深,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从大量的史料文献中可以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一直存在着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

在典籍《大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句,反复教诲人们要追求创新。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最早的殷商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大篆、小篆,再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这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既包含了文字的变化与沿革,也体现出一种变革精神。经黄河文明孕育出的古代四大发明,曾经被马克思赞誉为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是促使创造精神发展的前提及动力。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的最高褒扬。

2.兼容并包的包容精神

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与其自身兼容并包的包容精神分不开。黄河文明正如它依托的黄河一样,拥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借鉴包容着其他的域外文明成果。

黄河流域地处东亚大陆的核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丝绸之路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通道,也是史前东、西方人类大迁徙的必由之路。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数千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起了中华文明与周边文明。西汉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一带,西域及河西高僧辈出,传教译经盛极一时。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中,依然能够看见诸多佛像的面庞和身形呈现出中亚人的特征。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的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发生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早期文明的内容。甚至在考古发现的陶器、青铜器、车马技术上,也能找到与周边文明交融的印记。不同文明间互动交流,使黄河文明不断包容整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不因时间推移而逊色。

3.“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应战”理论,他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成功‘应战’的结果。”[2]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离不开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在面对现实环境的一次次“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勇于战胜困难、“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

依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前后2500多年里,黄河下游的泛滥、决口改道的次数就高达1500多次,平均每三年就会有两次决口,而大的改道也有26次。黄河流域的人民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我们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所彰显出的应战态度。近代以后,黄河儿女不畏强敌、抵御外辱,奏响了一曲《黄河大合唱》,这是我们面对国家危亡时彰显出的自强不息的应战信念。如今,勤劳的黄河儿女依然在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大道上前进,而大无畏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四、新时代传承弘扬黄河文明的时代价值

1.是培根铸魂的内在要求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到北宋王朝覆灭,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使黄河文明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同时也具备了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价值和功能。黄河文明作为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早已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使炎黄子孙的文化感情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传承弘扬黄河文明不仅有助于国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根,筑牢中华民族的魂,同时也可以从中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是构筑郑州文明发展新格局的客观需要

黄河文明河南段,是黄河文明的主体与核心。弘扬黄河文明是河南的责任也是使命。在2020年全国两会中,河南省省长尹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明确提出: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无数记忆,也孕育了中原文化。河南将深入宣传与保护黄河文化及黄河文明,而作为河南省会城市郑州,必首当其冲、义不容辞。当前,郑州已经在黄河文化主地标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黄河文明重要窗口等方面下足功夫。如将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等一系列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打造成中原文化的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谋划构建黄河文化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新时代郑州文化发展新格局凝聚精神力量。

3.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各国文明交流的最好桥梁。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最深厚的文明根源。通过“一带一路”,不仅向全世界再次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瑰丽篇章,同时也是对黄河文明核心精神的时代唱响。黄河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俨然成为“一带一路”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传承弘扬黄河文明,就是为了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觉,让黄河文明的种子自盛唐以后再次撒向世界,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中国故事”。

五、结语

无论时间如何变迁,新的文化遗址如何被挖掘,黄河文明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与地位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应该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文明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我们自己的“黄河故事”,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身为一名黄河儿女由衷感到自豪与骄傲!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