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中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2021-11-24钱泓吕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观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钱泓吕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阐述的文化理论,高度肯定了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也日益展现出时代特点。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基础深厚的力量,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自信的生成具有特定的逻辑,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因此,科学地认识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把握文化自信对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出,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们在人类社会全部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广义的文化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比较接近于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1],它主要是指精神生活方面的文化,是人观念上的精神产品。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坚定信心,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豪感”[2]。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认同和信心。在新时代,我国的文化自信建设面临着以前从未有过的机会,也面临着严酷的挑战。历史和现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科学的理论,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旗帜,坚定正确的方向。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1.以实践观为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不是由人本身的主观意识所产生,而是由人们的本质活动产生的,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石是实践,它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求文化的源头和动力。随着实践活动不断开展,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各个时代的文化也有着独有的特征。它们不但继承了过去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生成了与现在相符合的优秀文化。因此,我们要以现实实践活动为基石建设文化,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2.以批判精神为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一步指出唯心主义文化观的不足,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文化的起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也有科学和落后之分,认为资本主义文化中存在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我们要予以继承和发展,对于落后的腐朽的、不适应本国发展的文化,我们要加以摒弃。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始终主张批判与继承相结合,通过分析各种文化,从而区分精华和糟粕。

3.以世界性趋势为视野范围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各国的生产消费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独立的个人活动已经慢慢地超出一个国家的地域,变成世界范围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个国家、民族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的文化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的包容和差异性,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当然在文化方面肯定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要正确认识各个国家的差异性,学会包容和理解。当前,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鲜明旗帜,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1.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可能性

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可能性源于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否回答关乎本民族自我价值认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4]

首先,回答“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阶段以来形成的优秀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自由、开放、包容等理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实质方面回答了“我们是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现实基础。我们每一个国家都具有不一样的国情,而且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不可能相同,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秉持必须联系中国实际情况。中国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体现。这些文化是同苏联教条主义和与一些想让中国改旗易帜的西方文化的争斗中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的现实情况,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饱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最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了“我们往哪里去”的历史责任,为新时代建设文化自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光明前景。中国正处在一个极大的发展上升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水平和能力为实现梦想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2.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必然性

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取得一定成就,才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纵观全世界,如果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都是怀疑和诋毁的,要想实现民族振兴且在世界民族之林处于一定地位是不可能的。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还需要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优秀的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能被其他思潮所影响。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和独立的文化系统;不仅能把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未来联系起来,而且还具备对中国特色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强大解释力,形成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坚持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3.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一直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存在,这也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文化的优越感,很多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转变成了盲目的文化自负。而从近代开始,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国人由文化自负变成文化自卑,贬低传统文化,甚至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罪恶感和“赎罪”意识。当前受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必须发挥中华文化的推动作用。[6]当前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随着西方国家文明不断涌入,各种文化思潮不断碰撞产生火花,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因为我们借鉴了西方文明成果。他们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适应中国的发展,认为只有西方现代文明才能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质疑的现象表面是民族虚无主义,实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较少,以上问题会进一步影响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二是主流文化的地位逐渐下降。当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家之间联系紧密,文化逐渐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张对待各国的文化必须持平等的态度,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通过网络这一媒介,青少年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影响青少年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甚至开始对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产生怀疑,导致主流文化的地位开始下降。

三是多元文化的碰撞造成的文化选择焦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碰撞,加重了人们的文化选择焦虑,这也是质疑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地位降低所带来的后果。在上述情况下,文化自信的塑造格外重要。

四、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我们每天都会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在吸取各国优秀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其他国家文化思潮的输入。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与差异,提高自身独立辨别外来文化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守护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极大影响经济、政治等发展,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本国的发展,反之则会对其发展起阻碍作用。

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文化常识,还必须加强学习。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下转化成物质力量,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人才是国家得到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中国要想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坚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文化观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