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
2021-11-24郭佳玲
郭佳玲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翻译人员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国内外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在紧急突发事故的全球合作中,多语种应急翻译人才在各国沟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应急救援活动中出现的语言交流障碍、语言歧视、语言暴力等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培养应急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一、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现状分析
1.市场需求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语言服务的广泛应用,相关的社会语言服务产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出现了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使相关的应用型翻译人员需求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翻译领域人才的培养,翻译岗位的增也逐年增加。
2.翻译人才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翻译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但质量堪忧,翻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只是将翻译作为辅助技能之一,并未进行后续的系统化学习。当前的翻译人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整体水平和能力也有待提高,无法胜任专业性翻译工作,导致我国各行各业中依然缺乏相应的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应急翻译人才。
3.应急语言服务现状
从近些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处理全球范围内各种突发事件时,急需各语种应急翻译人才,然而社会各界对应急语言服务缺乏相应的关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我国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对应急翻译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恰恰暴露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不完善,应急语言翻译人才不足的现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应急语言服务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认识。
二、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以传统课堂教育为主的翻译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上对应急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人员自身综合实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培养方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各大高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甚至出现一人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难以匹配,且教师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改进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思维,导致授课方式千篇一律;从教师主观教学上来看,高校部分教师工资不高,缺乏科研与创新的动力,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同时,与高等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难以有效引导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手段,且课程设置单一,只强调理论学习,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学习,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存在教材内容不能及时与时代接轨、更新速度缓慢、适用范围狭窄、实用性不强等学生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
2.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作为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在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服务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一部分,部分高校的培养方式还局限于理论教学,有一部分学生并未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工作,没有积累足够的翻译经验,毕业后难以尽快适应翻译工作。目前,在校大学生为应对课程学习和考试任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并认为学术性重于实用性,不愿出去参与实习和实践工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考试的人数居高不下,翻译类跨考人数也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上应用型翻译人才紧缺。
3.应急语言服务意识淡薄
应急语言服务在过去很少有人重视,由于近来出现的危及社会的突发事件,使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应急语言翻译的重要性,构建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也被提上日程。目前,我国对各语种翻译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相匹配,缺乏应急语言服务供给意识和应急翻译人才储备,应急语言的响应机制也不完善,处理各种突发公共、急救、外交事件中出现的语言沟通障碍问题依然存在,学界针对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依然很少。[2]
三、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
1.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力量
针对高校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首先,应优化教学体系,革新以听、说、读、写、译为基础的翻译课程,在现有的翻译理论和翻译能力上统筹规划,调整高校教育结构,创新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本身优势,并结合学校自身文化特色与优势专业,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翻译人才培养方案。[3]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非专业的其他领域知识的拓展,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的语言服务翻译人才,以适应市场岗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职业的适应能力;其次,在信息化网络盛行的时代,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动网络课堂的广泛应用,善于利用翻译软件和智能化翻译工具,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工智能所达不到的创新性服务工作,例如加强翻译文字排版能力、对外语言交际能力、职业服务能力等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语言翻译人才;最后,针对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稀缺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各大高校开设应急语言翻译课程,并建设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应急语言服务专业,本科生注重应急语言沟通交际能力,培养基本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和运用能力,而研究生则侧重于写作翻译和管理协调能力。注重对学生应急语言翻译的培养与教学,完善我国各语种应急翻译人才的储备工作。
对于高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4]对于高校教师能力不足、学历结构失衡、博士学历优质教师稀缺等为题,可以对现有的外语类教师进行翻译教学能力培训工作,是目前最高效的解决方法之一;适当减轻教师与授课无关的工作,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注重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可以聘请翻译行业内知名的专家举行讲座和座谈会等,进行学术交流工作;积极引进海内外的优质教师和外教,优化教师队伍组成,提高教学质量。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不仅要提高理论教学质量,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场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政产学研”“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合作”[5]是高校联合企业基于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特殊模式。近年来,“校企合作”不断出现新模式,如共建合作实体、共建校企合作园区、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将企业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高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资源,多措并施,争取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培养工作中去,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真实体会到工作的具体环境,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相关翻译技能,毕业后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走出理论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构建应急语言服务体系
首先,国家要构建完整有效的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在各大高校中设立应急语言翻译课程和相关专业方向,并在将来的翻译专业教育中有所涉及,让翻译教育逐步满足社会对于应急语言服务的各种需求,做好各语种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储备工作,更好地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故中的应急翻译、交流沟通、语言传播、安全抚慰等工作;其次,完善应急语言服务的保障机制和迅速响应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和特点,快速制订出一套详细的应急语言服务预案,统筹规划,有效配置各类语言服务资源;再次,政府还应积极促进相关翻译人员就业,增设应急语言服务岗位或指派专人负责应急语言服务的管理和沟通工作,带动就业;最后,社会也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招募更多相关专业的志愿者,组织开展应急语言培训工作和常态化演练,特别要注重的是对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发扬光大。
4.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明确对翻译的定位和理解。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翻译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的原因除了自身翻译能力不足外,还有翻译岗位薪资不能满足其心理预期等原因。因此,选择翻译专业的学生们必须明白,翻译并不仅仅作为赚钱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高校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应急语言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翻译训练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辩证思维,批判性地接受知识,不被其他言论左右,要有自己的思想,热爱祖国和人民,时刻准备为我国应急语言翻译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应急语言翻译人员,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时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拒绝任何危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形象的翻译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拥护党的方针和政策,严守国家机密,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度和明辨是非的思想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愿投身于应急语言翻译事业中去、为祖国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2.扎实的应急语言翻译基本功
高校和社会在培养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扎实的双语翻译技能,还要注重应急语言翻译能力的培养。对于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了解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然后还要学习应急语言的相关知识,丰富的语言根基会使应急语言翻译工作更为准确和得心应手。译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专业学习之余,研读各方面的书籍或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应急翻译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3.灵活的应急语言应用能力
在重大突发事故中,良好的听辨能力、流利的口语水平、超强的记忆力、快速笔记的技能、快速准确地对应急语言进行转述,都属于应急语言翻译人员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翻译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在突发事件中依然保持清晰的思路的能力和优秀的语言组织能力,熟练应用翻译技巧,正确处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掌握语言转化的技巧和规律,迅速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对译。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IT技术,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快速查阅相关翻译资料的能力也尤为重要。
4.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应急语言翻译不同于普通的翻译工作,主要应用于社会上的各种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对翻译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翻译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翻译工作,完成语言的无障碍交流。译者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应急语言翻译技能外,责任感主要体现在翻译工作中的实事求是和灵活应变,必须谨小慎微,高度集中,一字之差或者一时疏忽都会对整个突发事件造成重大影响。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多种文化共存互补,译者应该更加慎重地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5.应急语言翻译的特殊素质
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素质,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公共突发事件以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为主要特点,要求应急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在应急抢险救援工作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翻译工作。某些特殊体质人员,如患有晕血症就不能胜任医疗团队的紧急救援工作。此外,还要求应急翻译人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险情临危不惧,能够沉着冷静应对,而心理素质弱、抗压能力差的译者就不能胜任应急翻译的工作。因此,一名优秀的应急语言翻译人才必须努力克服自身弱点,成为同时具有强健体魄和强大精神的人。
五、结语
全球范围内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各语种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折射出应急语言翻译人才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外语翻译技能、跨文化交际及社会服务的能力,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未来对于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决心。我国应尽快构建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提升翻译人才质量,这为我国外语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政府、高校、社会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应急语言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