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教学的挑战及策略思考
2021-11-24张燕
张 燕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思潮在社会涌动,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唯心史观,披着各种“外衣”对中国的革命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予以歪曲和否认,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虚无主义以隐蔽、迷惑、煽动的内容对高校“纲要”课程提出了挑战,积极分析、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挑战是高校不可回避的重大任务。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及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习惯带着偏见重构历史,掩盖历史真相;抓住一些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大做文章,以偏概全,带有机械式形而上学色彩,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他们否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否定帝国主义非法入侵中国的史实,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否定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的正义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史;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否定做出改革开放伟大抉择的正确性;否定中华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等等。历史虚无主义严重伤害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历史认知教育形成了严峻考验。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纲要”教学提出挑战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史、党史、国史、国情。历史虚无主义的腐蚀思潮,对高校“纲要”课程地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提出了诸多挑战。
1.消解历史认同,动摇高校“纲要”课程的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否定中国历史,消解大众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纲要”作为一门向高校学生介绍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课程,其学科地位势必会在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受到动摇。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高校对“纲要”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由于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把“纲要”作为简单的理论课程。因此,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大班额教学。通常一节课,一个“纲要”课程教师要面对上百位学生。其次是“纲要”课程教师对“纲要”课程的学科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承担“纲要”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对这门学科的重要地位认识模糊,没有一定分量的相关学术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历史事实,忽略了历史理论和历史情感教育。再次是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多关注自身专业学习,“纲要”课程则成为他们在大一学年的公共课。他们对“纲要”课程存在冷漠心理。以上三个方面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潜移默化地动摇高校“纲要”课程的地位的结果。
2.模糊学生认知,冲击高校“纲要”课程教学的目标
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冲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知识目标的冲击。“纲要”课的知识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史实,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展及内在的规律,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了“四个选择”。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则站在了对立面,歪曲并否定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严重影响、模糊了学生的历史认知。其次是对能力目标的冲击。“纲要”课的能力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运用较为宏观的视野去看待近代以来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但是历史虚无主义颠倒是非标准,影响了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判断力,在评价历史阶段、历史人物等重要问题上容易以偏概全,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极易容易滋生“个人崇拜”“个人野心”等错误思想。再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冲击。“纲要”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了解近代以来的基本史实,更加认同“四个选择”,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情感与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重责任。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虚无一切,动摇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削弱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历史虚无主义混淆视听,致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与定型。
3.颠倒是非,影响“纲要”课程教学内容
历史虚无主义主张“虚无”一切,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内容框架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在历史理论的教学上。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根据、客观标准和理论层次都对历史唯物主义予以否认,“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动摇。其次是历史阶段的教学上,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常混淆中国近代革命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概念,并且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完全割裂开来。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受到中国革命的阻碍,这种极具欺骗性的观点影响了“纲要”课程在历史阶段教学过程。再次是在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历史虚无主义经常肆意散发“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中国现代化做出贡献”“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抗日游击战游而不击”等虚无观点,试图对西方帝国的强盗行为加以美化,洗脱罪名。历史虚无主义对西方的非法侵略行为大加赞赏,则对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则持质疑态度,这些虚无观点影响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和评价,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体现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抹黑民族英雄人物、美化历史反面人物,颠倒黑白,不分是非曲直。他们在民族英雄人物的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借此随意评价英雄、丑化英雄,他们美化反面人物、丑化正面人物的评价态度违背了客观的历史分析法,严重挫伤了民族情感。
4.污染校园文化,淡化高校“纲要”教学的效果
历史虚无主义污染了高校文化,淡化了“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试图通过唯心主义的个人主义解构历史、重塑历史,严重脱离基本事实。其次是历史虚无主义没有根据的否定“四个选择”,否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选择性,动摇了高校学生的“四个自信”。再次,混淆视听,披着“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文艺创作”的虚假外衣,利用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借助网络环境推波助澜,模糊学生认知,动摇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提出挑战的策略思考
1.加强“纲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纲要”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教师对待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因此“纲要”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做到统一,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其次要加强本职业务素质建设。“纲要”课教师一是要夯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更好地解答好学生心中的疑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让历史唯物主义在“纲要”课堂上筑起一道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火墙”。二是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掌握这一思潮的实质、表现、发展态势和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对这一错误思潮给予有力回击。三是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接受教学培训,掌握授课技巧,以此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再次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不断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气质与魅力,让学生愿意听取上课教师教授的正确理论,主动接受科学的历史熏陶,整体上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掌握海量的媒介信息,如果教师对流行的媒介信息不了解,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教学工作中就会处于被动位置,主动接受新兴媒体的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防止学生被网络中某些含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言论所迷惑。
2.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历史认知态度和价值追求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回望过去是为了开创更好的未来。利用“纲要”课程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和滔天罪行,了解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解中华民族曾做出的顽强抵抗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史,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如何一步步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奋斗史,了解如何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了解中国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步入新时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解构中国历史,调侃抹黑中华民族英雄达到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目的,挫伤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简单的24个字,但是饱含深意。通过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不同的价值追求,构建起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目标,有利于牢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加强“纲要”课程建设
首先要坚决捍卫“纲要”课程的地位,完善巩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大对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研究掌握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并进行批判。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与课程教学衔接起来,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多样化。要避免“填鸭式”教育方法,在“纲要”的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形成“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产生兴趣,自觉接受科学的历史观教育。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要时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实践课教学,通过参观历史纪念馆等历史古迹,探寻红色文化,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感受了解革命先辈曾经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重要贡献,体会当今生活来之不易。通过加强“纲要”课程自身建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4.优化教学环境
首先,社会要坚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全社会追求真、善、美的良好风尚,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尤其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空间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滋生的“土壤”,借助大学生接收信息能力强、逆反和跟风心理,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通过网络空间治理,减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消极渗透,“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新媒体前沿阵地”[2],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其次,学校要高度重视“纲要”课程教学,而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简单的“说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白“纲要”课程对他们自身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出现历史虚无观点在学生群体蔓延的现象,严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阵地。
四、结语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的“纲要”课程提出了诸多挑战,应对挑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高校务必重视这一思潮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掌握、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渊源、发展态势和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从各个构成要素击破,“纲要”课教学效果才会发挥最大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