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背景下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4靳娟利
靳娟利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文件,将发展智慧物流作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政策。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智能设备替代原来传统物流行业的一线基础性岗位,未来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智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熟悉智慧物流软硬件运作环境且能够掌握一定智慧物流软硬件系统操作、管理调度、规划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这点在业界已达成共识。
根据课题组对物流企业和毕业生的跟踪访谈,双方彼此均不满意,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行业留存率非常低。企业认为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认为学生的知识与实践脱节,专业技能较弱,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都比较欠缺,难培养而且培养期长;学生认为物流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岗位技术含量低、薪资低、无晋升希望,不愿意留在物流企业。这非常直观地体现着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
一、原因分析
1.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因素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多为基层操作岗,而这些岗位实操性非常强,在企业的现实场景中学习更快,初高中学历也可以很快上手,拉不开与高职生的差距。而且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枯燥乏味偏体力劳动的操作岗会被机器所替代,高职物流学生会更多流向运营岗方向。
2.课程体系设置因素
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仍然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概论等一系列的传统科目,这些领域偏重熟练的实操经验,初高中毕业与大专毕业从起点上来讲差别不大,甚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不如那些低学历的物流老兵。
而且物流业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渗透进了其他行业,产生了很多叠加复合的细分领域,但是在开设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几乎找不到细分领域的身影,专业发展极度滞后。
3.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因素
基于物流行业的服务场景,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在能力素质上就是需要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能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服务意识强,愿意从基层开始,有上进心,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执行力等,这些要求几乎在物流企业的每个岗位招聘启事中都会出现。但是前面提到,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行业留存率低的原因就在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岗位技术含量低、薪资低、无晋升希望。而学校目前的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比较薄弱,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了素质教育培养难度较大。
4.师资队伍因素
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师资,师资的专业技能、身份定位和能力培养非常关键。物流行业怎么要求学生,同样也应该怎么要求教师。
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多是从其他学科领域转过来的,大多缺少企业实战背景,接触行业前沿较少,课程的场景性、丰富度和实用性较差,无法走出校门,也无法实现校企的互助联动,双师素质流于形式。下表是课题组在对物流企业调研中收集到的关于智慧物流发展中岗位需要培养能力的统计数据。
二、智慧物流背景下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仓储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适应智慧物流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智慧物流背景下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从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升级、作业改革、思政教育和课堂话术等几个方面开展,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教师培训
教师是课改的核心和发力点,智慧物流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首先会落实到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同样需要成长为高素质的“智慧+应用”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对人才的有效培养。教师培训可以从新知识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沟通能力培训等方面开展。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学习仓储规划与设计;数据分析,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还需要具备供应链思维;还需要跟物流头部企业密切接触,学习最新的智能仓储应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更科学更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每届每个班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弹性调整,关注、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是一个典型的沟通场景,教师是否会沟通,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2.课程内容升级
高职物流学生的定位需要从基础操作岗过渡到运营岗,但是不能跳,只能两步走。智能仓储区别于传统仓储在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运用,因此,物流学生需要理解智能软硬件的功能和原理,掌握规范的流程操作,同时站在全流程的角度,运用数据分析,观察哪个环节浪费时间,思考有没有流程优化和资源优化的空间,并协同改进。因此《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可以从单独的和综合的业务模块方面进行设计,一手抓智能软硬件的规范操作,一手抓数据分析和精益化管理。
3.教学方法改革
仓储管理课程需要吸收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融合为一体,并根据不同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周付安老师的“五星教学法”是指聚焦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与教师交替主动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师的输出效果。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就是“亮考帮”,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仓储管理课程注入了活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作业改革
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设计合理有效的作业除了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多维度地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仓储管理课程作业有四种类型:60秒语音讲解、思维导图、实操技能作业、资源收集,旨在锻炼学生的多元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反馈,每个学生的作业都要写评语,评选出优秀作业作为示范,纳入课程资源库,还用积分鼓励学生互评、博采众长并且互相给予建设性指导,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5.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说过:“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仓储管理课程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仓储管理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和学习认知上,具体如下:
6.课堂话术
课堂是一个典型的沟通场所,教师良好的沟通表达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出学生的热情,也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仓储管理课堂上尝试了很多平等、积极、开放的表达方式,具体如下:
三、智慧物流背景下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和不足
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仓储管理课程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学生比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催生了教师的科研成果,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智能软硬件欠缺,教学能力瓶颈及企业资源不足等情况。后期课程改革方向就是需要教师团队努力拿项目,以项目集成优质资源做实事。《仓储管理》课程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须采购智能仿真软件,让学生做模型,推演数据,真正迈向运营岗。还有就是教师的身份定位要从单一的知识生产者变为关系链接者,从单向的教学转变为人际关系枢纽,不仅在校期间,还有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帮助学生对接大量的优质的多元化的企业资源,带领学生畅游大物流时代。
四、结语
智慧物流的迅猛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仓储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适应这一变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且亟待深化。课题组将在现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