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2021-11-24胡欣欣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材情感阅读教学

胡欣欣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就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下功夫。事实上,高中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应该从阅读与写作入手。此次探讨的读写结合策略为此提供了相关路径。

一、高中语文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可行性

(一)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1.学习迁移理论

国外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的,而学生原本已有的认知也会对新知识的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与写作作为运用言语元素较多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的不同便在于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文章结构、语言运用技巧等和阅读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然后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如此一来,两者共同的知识基础不仅能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也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认知的建构是在“同化”“顺应”及“平衡”中来完成的。对于理解、写作、语言表达等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具备的能力,要想使其得到提升,就必须通过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来获得更加完善的表达方式。而阅读和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但它们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而是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与作者本身具有的知识经验等双向互动的结果,而这正是“同化”与“顺应”不断平衡的表现。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唐朝的韩愈在其《进学解》中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作了相关阐述,他认为阅读和写作的目标是相同的,既然如此两者就应该要同步进行,学生的相关技能才能提高。在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唐彪所写的《家塾教学法》一书中,他多次强调阅读对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因此主张要广泛的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还应该注意阅读的“精要”。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他写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也提出过一些看法。他认为既然提高写作水平是阅读的最终目标,进行阅读时就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文章的写作技巧上,阅读的目的就在于要能够使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我。姚铭恩在谈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也曾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很紧密,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有吸收文字、文章之力,在内容上也有启迪思想情感之能。”[1]这样的表达一方面从教学方法上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内容和形式上,阅读对写作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问题分析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就是个例子,而这个例子最好要能使学生练就迁移运用的本领,即练成熟练的写作技能。”[2]然而现下的阅读教学,不少语文教师却只带领学生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分析主题思想,并没有看到分析文本中潜藏的知识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1.忽视写作材料的积累

很多学生因为缺少观察而无法深入生活,也没有通过广泛阅读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写出来的文章,不论类型、题材等,都大同小异。其实教材中的选文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营养,为自己所用。例如在写作训练“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了“亲情”这一主题,然而“亲情”作为人类永恒话题,前辈们已经提供了不少相关例子,这一主题也就因此显得过于普通了。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教材中的优秀文章,也许就能够从中发现新的切入角度。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用其细刻深沉文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为大义而牺牲小我的爱国女子形象。这篇课文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写作范例,即“爱国情深、民族心魂”,可以将此作为写作训练的表达主题。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吸收教材中的例子,并常激励学生写作时回归教材找素材,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2.忽视写作技能的培养

写作技能是作者在文章中为了表情达意而采用的方法。总的来说,它是为写作活动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常因为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问题设计了很多,鉴赏分析却太少,致使学生不懂常见写作方法,作文用词也平淡无奇,内容宽泛普通。这种现象虽然和学生写作经验少有关,但关键还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没有将这方面的指导落实到位。例如,在《故都的秋》第三自然段的“晨秋院落图”中,坐落在晨秋中的破屋、破壁腰、秋草等静物和秋蝉残鸣、驯鸽的飞声等动景相结合,一静一动既衬托了晨秋“清、静、凉”的特点,也利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此外,教师也应该对作者用冷色调描绘平常事物的方法加以概括总结,使学生对其有所感悟,理解作者笔下传达出的秋味,这样学生才能综合种种去体会寓情于景、衬托、多感官等写作手法。学生也就能够在随后的“亲近自然,景物抓住特征”写作主题训练中,就能较为自如地用到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了。

三、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问题分析

写作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可以说,通过写作可以看出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然而写作教学不管怎么上都收效甚微,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不当。

1.忽视情感体验的表达

在心理学层面上,“情感”是指客观现实作用于人并使人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反应[3],是从属于主观意识领域的主观体验。而写作,恰恰就是主观意识和内在情感的表达。文字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必须真实。这种真实,可以是亲身实践得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是在阅读中间接得到的感悟启发。可见,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积累情感经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要警惕的是,尽管体验能够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定的动力,但这种体验带来的感受要是真实的,而非随意捏造,那什么是感情真挚?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出来的、对人生和生活具有自己领悟的情感。比如在“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写作话题训练中,不少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强行抒情。其实在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中,就能找到相关素材。《小狗包弟》是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整个过程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的情感也在升华。从刚开始接触包弟时的欢喜,到后来对包弟去留问题的忧虑和担心,再到最后得知包弟惨遭杀害时的心情沉重、愧疚、不安。作者在这里隐约流露出来的真实感情最触动心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作文中的情感其实是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和点化的。

2.忽视个性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这一行为的发生应该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不仅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且还要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获得的独特体验。然而实际学习中却是学生套用模板、背诵范文。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难以将自己在阅读中的获得的独特感受与写作联系起来,也容易在这种“公式化”教学中失去写作方向,丧失写作热情,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抵抗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因此受到抑制,独特的写作思维也就难以形成,教师也就难以看到令人眼前一新的作文了。

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起点和终点,使其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引领下,既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凸显,也能使其养成独立且健康的人格。而阅读教学则刚好为这种个性的培养提供了渠道,教师应该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策略

阅读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范文来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写作教学则通过让学生进行作文实践来训练情感表达,进而提高写作能力。那么两者又如何有效的结合呢?

1.回归教材,发挥教材的奠基作用

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在平常的阅读中就应该“自觉”积累写作素材。在过去的写作教学中,通过阅读来为写作积累相关素材,往往是学生“无意识”的行为,在运用时通常避免不了发生“复制粘贴”的情况,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明确积累的素材的作用,那么学生在运用时反而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在文章中,作者先阐述了此次聚集的原因和目的,接着强调了斗争的方式、手段和态度,按照“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么实现梦想—梦想是什么”的顺序展开演讲,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如排比、反复、对比、比喻等来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其中第五自然段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总的来说,辞格优美的语言不仅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作者永不放弃追求平等自由、不屈服于任何困难的精神也能感染学生,给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上了一堂很好的成长教育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把握课文结构。首先要明确作者的观点,找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来体会作者阐述观点的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掌握了演讲稿的特点。

2.鉴赏分析,提高写作水平

所谓“鉴赏能力”一般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结构等方面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也必须通过教材来实现。以《再别康桥》中鉴赏“三美”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一是结构:建筑美。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景,并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诗歌开头和结尾的安排的益处。

二是语言:音乐美。每节诗歌末尾押一韵,追求诗歌跳跃的音乐美感。比如诗歌第一小节连用三个“轻轻的”,读起来轻快明朗,节奏感强,而在诗歌的第二小节,又押了二、四韵,抑扬顿挫处理得很好。

三是意境:绘画美。在营造意境方面,诗人选用了“金柳、青荇、水潭”等词,还用了描绘色彩的词语加以修饰,而“招摇”“荡漾”等动词又增加了几分灵动,为读者创造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画。

结构上,《再别康桥》首尾呼应,错中有序,兼顾格律和自由。内容上,《再别康桥》平中出奇,形容词的运用使事物更具生机活力。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看似无序却逻辑缜密的整体结构,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还要教会学生鉴赏品味语言,体验不同词语表达上有何变化及不同,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阅读给写作带来的指导作用,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以写促读,综合提升阅读能力

在倪文锦、谢锡金主编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4]一书中,作者将“阅读能力”分为纵横两个层次。纵向层次的阅读能力包括了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等,横向层次来说则又包括了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记忆力等几个方面。

阅读记忆力主要表现为记忆相关素材,而阅读选择力则是如何在积累的素材中挑选到切合主题的素材。在这个记忆和选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思考,因此教师进行指导时,首先要看到能力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写景主题作文训练中,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幅秋景图,看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感受。接着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等学生完成后,提示学生是否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素材,不少学生都能想到《故都的秋》。于是我选取了第三段中的“晨秋院落图”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对比、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然后让学生拿出刚开始自己写的文段进行对比,让他们在对比中发现不足并且及时学习作者的写法,做出修改,最后再请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受,通过理解发现不同,得出结论做调整,简单的几步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五、结语

此研究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了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阅读和写作各自存在的问题及两者相分离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读写结合的策略,希望可以为阅读和写作教学打开不同的研究世界。

猜你喜欢

教材情感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教材精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