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体现及价值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孝悌仁爱道德

陈 榕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1]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联系密切,历代国家领导人也都将文化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加强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将“以文化人”与“以德育人”相结合,有助于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悠悠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形成凝聚了重要的社会文明,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宝贵资源。迨至今日,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孝悌”“以和为贵”“重义轻利”等思想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对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体现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加大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深刻把握和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在转化中推进彼此吸收和接纳。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对独立且不分离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仁爱”“孝悌”“以和为贵”“重义轻利”等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体现。

1.“仁爱”

“仁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源于儒家思想之核心。“仁爱”思想言简义丰,万世师表的孔子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儒学思想,强调以仁为核心,教导平民百姓在封建社会恪守礼教,怀着爱人之心去做事。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这里的“善”与“仁”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就是以善为根本而去爱人。将善归为天性,可最大限度培养广大民众仁爱的自觉行为,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关心爱护、和谐美好的画面。“仁爱”是一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心态,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我们可从多方面剖析。因受众对象而异,如爱父母是“孝”、爱兄长是“悌”、爱国是“忠”、爱他人是“恕”、爱朋友是“信”等。不同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也不尽相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倡导志士仁人要勇敢坚决,宁可自我牺牲也不损害仁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我们尊老爱幼,这些都是道德的本质体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主张,至今还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一定的道德原则和标准。作为儒学开创者的孔子,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古代宗法严明、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现象。

除此之外,“仁爱”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将“仁爱”思想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汲取大量优秀文化的养分,提升内心的道德标准,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在新时代嬗变与发展下,人道主义思想正是仁爱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当人人都能心怀仁爱与善心,我们自然会营造出和谐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会也会朝着期望的目标去发展。将仁爱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修身与治国紧密结合,让简单的道德情感上升为有意识的道德行动与道德义务,辅以强制性的外力不断将其规范和转化,如此才能达到“天下有道”的局面。“仁爱”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显著特点已在不知不觉中维系了几千年的封建礼制,如今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仁爱”的部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不仅可以促使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且对现代社会秩序及制度的维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孝悌”

“孝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百行之首”。《左传·文公二年》记载“孝,礼之始也”[3],说的就是孝是礼的开始。关于这一观点,古人各自有见。“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爱亲人,而后扩而爱友、君王乃至整个国家。自幼兼备“孝悌”品德的人,成人之后大多不会以下犯上,危害国家。孔子指出,“孝悌”是自身爱人的基本条件,倡导后人要将“孝悌”作为实现仁的根本。孟子也格外重视孝悌教育,指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强调“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在我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并且对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虽然新时代“孝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早已发生变化,但仍然改变不了它在仁教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当把“孝悌”这一思想具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加人民幸福感。[4]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当竭力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主体,更应当本着追求效率最高化、内容最新化、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和目标,积极将“孝道”融入当前教育教学当中,努力探求二者之间的联结点。加强传统孝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发展,积极感染、引导学生接收并内化,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传统孝悌文化,还可以为当今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做出贡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警世名言几乎被我们每个人熟知,为了避免这种愧疚,我们应当从此刻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当下,尽早尽孝。

3.“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传统道德的高级境界。封建社会战乱纷争,王朝更迭频繁,充满了颟顸彷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了追求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的追求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群体追求;二是个人追求。群体和谐是对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缙绅之流和仁人志士大多是历史上爱国的典型代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是他们爱国最好的佐证。这种为国家放弃自我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历史前进,激励着数千万中华儿女的斗志。除此之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在人与人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封建社会宗法严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需慎之又慎,追求和谐是人与人之间最期望的理想状态。

迨至今日,“以和为贵”仍是党和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愿望。当前中国面临更加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大国关系紧张敏感,和平解决一切问题是我国坚定的立场定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的远景目标,我们面对更“难啃的骨头”,如何高效、有效地防范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和平解决无疑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调。“以和为贵”植根于中华土壤,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无形之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伟大精神。加深固牢“以和为贵”思想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发挥这一思想的政治教化作用,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不仅可以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提供典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同时对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一贯奉行的基本原则。“重义轻利”源于儒家的伦理思想,简单来说,“利”所代表的是以金钱为主的物质代表,“义”所代表的更多是精神层次上的道义。虽然有关“利”和“义”之间的取舍关系被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义利交行等方面,但“重义轻利”自始至终都是人们面对义利选择时所倾向的主导思想。前有孔子、荀子痛詈以利为主的小人,后有董仲舒提出“正义不谋利”的主张,包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以此来牢固正统主流思想的地位和权威。“重义轻利”不应当仅仅表现为人与人,更应当表现为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主。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当抽象的观点准则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困难往往多之又多。回首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不难发现,“重义轻利”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表现尤为明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等论述都是个人之利与国家之义发生冲突时“重义轻利”的实证。

“重义轻利”作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不仅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将“重义轻利”这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推动其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上升,还有助于青年人以正确的义利观做人做事。当今世界快速发展,世俗化、物欲化威胁日渐加大,青少年沉迷于追求金钱与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加强“重义轻利”的教育刻不容缓。党和国家应当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将“重义轻利”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其警示作用和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正确结合,加大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协调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新时代塑造理想人格,进一步提升民族精神境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义为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步伐,以期逐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当代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指南,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影响着教育的选择与方向。[5]与此同时,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筛选更新和传递,将教育与文化相结合,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厚植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还可以适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升青年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1.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在千年的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爱国主义作为贯穿其中的精神内容具有强大的内推力与生命力,是公民做人做事的基础与本色。因此,将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和责任。教育需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及时修订和补充。[6]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对抗竞争明显,“国家威胁论”“种族歧视”“西方优秀论”等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培养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的公民,时刻与国家心连心,坚定立场,看清局势,关心民族命运,爱护家庭成员,自觉承担责任与义务,不断为国家的前途奋斗终生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首要目标。将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将感性的爱国情感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理性爱国行为,同时对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二者结合教育下的青年势必能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这对新时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四个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历程的重要因素。

2.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前国际往来愈加频繁,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受到西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信息的泛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值不当、文化信仰危机等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广博深厚的智慧与道理,需要新一代青年弘扬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注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加以创新与改造,对于青年进一步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汲取充足的精神养料,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塑造理想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道德基础,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当代青年与公民的“三观”正确与否直接作用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应以重要理论前沿问题为重点,高度重视,把握规律,大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融入,进而不断推出质量高、影响大的教学成果。[7]教者之大在于为国为民,新时期的青年教师应注重青少年人文精神建设,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和方法,着力培养其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和谐意识,最大限度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道德人才。

3.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克己慎独、宽以待人的处世哲学,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等基本做人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篇章,凝聚着古人千年来的智慧与勇气,彰显着我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部分道德失范现象,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风险意识和准确识变的能力。将“以文化人”作为提升思想道德的有力途径,与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为祖国培养高层次人才而努力。“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和国家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素养,这不仅是当前中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结合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对道德品德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深度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可以起到教育、感染、影响的作用,健全青少年人格,陶冶其身心,净化其灵魂,还可以在无形中规整社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等,为形成全社会良好和谐的道德局面、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4.推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僵化老旧,而应不断联系实际,与时俱进。[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治国理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担负着艰巨的时代使命。时代的车轮正疾步向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构建全方位、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网络的火箭式发展,信息的爆炸式传播,虽然促进了教育的方便快捷发展,但其携带的不良信息也给社会群众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冲击。我们应继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切实找到二者合理的结合点,在价值导向、应用方式等内容上加以创新,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范围、方式方法等,最大化延展其深度与宽度,使其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新性、实效性及针对性。在此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发挥优势,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形式与载体,进而为其理论创新、环境改变及体制机制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办好思政课是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加快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治说教向文化自觉转变,不但可以开创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力保障,亦可为别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效的中国方案。

三、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意蕴丰富。“仁爱”“孝悌”“以和为贵”“重义轻利”等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不容小觑的教育价值与启示意义。当前,持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层次体现,不仅可以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亦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使其最大限度适应时代要求、发挥自身教育优势,进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孝悌仁爱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病榻侍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