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分析

2021-11-24张建军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咨询挫折

张建军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提高其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述

1.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带动下,“积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著作中逐渐出现。2000年,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要人们将焦点放在正面、积极的品质上,通过积极的品质战胜心理疾病。赛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人们思想、行为等特质的反映,美德和力量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国内学者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潜能和良好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个体的思想、行为及情感等都受到这些心理特质的影响。[1]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就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为更好地提升自我、适应环境形成的积极品质,主要包括良好的学习能力、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2.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

第一,潜在性。积极心理品质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表现出来。因此,积极心理品质难以捕捉,需要教育者不断挖掘,耐心培养。第二,独特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品质也就不大相同,有的勇敢,有的真诚,有的乐观。有的大学生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数量多,有的少,在积极品质的发展程度上也有不同。第三,可塑性。大学生的心智没有完全成熟,是“三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品质,因此,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有很强的可塑性。第四,适应性。大学生能否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很好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都与心理适应能力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品质是正向的心理取向,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消除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二、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主要表现

1.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他人或者是自己进行判断时,出现的判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中学时代不同,大学生新的认知和原有的知识会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导致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一是对自己的标准设定过高。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标准要求很高,追求完美,而且一直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评价自己,如果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时,就会产生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二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的后果想象得很严重。比如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以后,不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将事情的严重性无限夸大。认为坏事情发生以后,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夸大了事情的消极面,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陷入不良情绪体验中。三是盲目自信,对于某件事的发展过程不是根据客观条件科学预判,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某件事不会发生或者是会按照自己的判断方向发生,当事情的发展与自己的判断不一致时,就会被负面情绪困扰。

2.负面情绪较多

多数大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还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做事不够稳重,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低,情绪比较强烈但是不稳定。因此,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困难都会导致其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有时候甚至会无端地对周围的人或事没有兴趣,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此外,当遇到突发事件时,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阅历不够,面对矛盾冲突时情绪反应很强烈,容易冲动,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反应,导致事件后果更加严重。

3.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

一是偏执、多疑,无端地怀疑别人,对于别人获得的荣誉有嫉妒心理。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不能很好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现问题后,不从自身找原因,往往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二是心理扭曲,攻击性强,经常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有很强的对立心理,为了一些琐事都可能攻击他人,给他人带来伤害,造成严重后果。三是执行能力低,对于自己设立的目标缺乏长久坚持的动力,自觉性不高。意志力不坚强,遇到困难后选择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2]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

1.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对自己认识不清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强,在生活中喜欢模仿他人,评价他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来评价自己。在实际中,有的学生片面地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习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进而产生骄傲心理,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这就需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正确评价自己。一是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更好地认识自己。多听父母、教师、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对于他人的评价要辩证地看待,从他人的评价中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积极听取合理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二是运用比较法自我分析。与他人比较,既不过于悲观,又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提升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做比较,对比现在与过去,有哪些进步与不足,哪些方面做到越来越好,哪些方面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是哪些因素促使自己进步了,哪些因素导致自己退步了。理性地分析,对比结果,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制订具体的方案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3]

2.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

当代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加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的磨炼,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低。遇到挫折时,没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只是一味逃避,表现得很脆弱。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经常在生活中出现的,有挫折并不可怕,战胜挫折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要悲观,不要逃避,要积极寻求方法来战胜挫折。正是有了生活中的挫折,才给了自己磨炼意志的机会,战胜挫折,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时会更加全面。也许暂时遇到一个小挫折,是为了避免以后出现更大的挫折,只有不放弃才能战胜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遭遇挫折的原因,不可单纯地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也不可只归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要合理分析内因和外因,总结经验,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更加容易解决。

3.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有负面的消极心理。对于大学生来说,环境变化引发的心理冲突、学习上的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与他人交往不良导致的情绪障碍,以及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都需要有积极的心理干预及时地对其进行疏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疏导,更好地舒缓大学生的情绪。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帮助其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地解决。[4]在实际中,很多大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相关的心理问题,认为心理问题是精神疾病,让同学知道后会被嘲笑;有的认为心理问题涉及自己的隐私,面对面地和心理咨询教师交流会觉得难为情。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加强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宣传,让大学生明白哪些情绪是正常反应,哪些是需要通过心理疏导解决的,从而使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日常也要多和班主任、辅导员沟通,因为辅导员、班主任平常和大学生接触得比较多,对大学生的了解比较深,更容易发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电话、网上咨询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咨询渠道,让大学生敞开心扉,坦露心声,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地进行疏导。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有研究表明,个体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积极情绪的形成,降低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概率。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既利于身体健康,又利于心理健康,可以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大学生比不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偏低。因此,要经常组织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文体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及各学科的竞赛活动等,既可以巩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素质拓展、心路历程分析等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利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5]可以举办健身操、跑。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大学生应对挫折、解决困难的信心。同时,文体活动一般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才能获得好成绩,大学生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升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对待他人,进而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社团是个小集体,成员具有相同的爱好和兴趣,交往沟通起来比较便利。参加学生社团,可以让大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家校协同参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有家庭教育意识,认识家庭教育作用,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多经受磨炼,丰富人生阅历,遇事不轻易放弃,要敢于面对,积极解决。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培养自信、独立的品质,学会帮助别人。[6]家长要及时和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有了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打造安全、宁静、干净整洁的校园,让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安心学习,真诚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加强校园制度建设、校风建设,营造公平民主的人文环境。加强班级管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结语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行为培育过程,更是心理体验过程。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意义。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学会理性看待困难和挫折,提高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会合理释放压力,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咨询挫折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挫折使我更坚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生活需要挫折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