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物称与人称对比研究——以《边城》及其英译版为例
2021-11-24牛玉琳
牛玉琳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 Eugene.A.Nida曾在其翻译论著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写道:“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1]从句法层面来看,英语常常以无生命意识的物作主语而汉语常常以有生命意识的人作为主语。因此,所谓的人称(Personal subject)就是指主语由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来充当,然而物称(Impersonal subject)则与之相反是指主语由无生命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概念来充当。英语多用物称为主语来表达客观事物是如何对人起作用,倾向于以客观的语气呈现事物,从而理性思维得以显示。这种表达方法往往不仅让叙事者置之事外,而且使叙述更加客观委婉,更让人加容易接受。汉语却与之截然相反,汉语因为注重以人为主的思维,往往从自身着手来叙述客观事物或他人的行为状态及其对本身的影响。所以,经常用人称为主语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当对话者双方都对话中的人称主语心知肚明时,人称又常常被隐含或省略。如此可见,英汉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其差异在句式上又是如何表现的?这些方面都值得探究。
《边城》是一部由沈从文先生所写描绘湘西历史风土人情的著名小说。沈从文先生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湘西风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其小说仿佛自己便是小说中的人物,能亲身感受湘西风土人情,这部作品可谓是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佳作。因此,此小说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还受到众多译者的喜爱。此书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但是本文选取金介甫英译版《边城》及原文作为语料。主要是因为金介甫作为沈从文小说的资深研究者,其对沈从文小说的翻译具有更高的信度,译文更能深刻地还原原文思想。除此之外,金介甫作为一个地道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用语更符合本族语的语言习惯。这使得比较英汉语言在主语选择上的差异更有说服力,更可信。所以,金介甫的英译版《边城》是本文研究的最佳选择。本文将以不同的中西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探索英汉语言差异的原因,进而分析英语物称主语和汉语人称主语在金介甫英译版《边城》,以及对应原文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借此来明确阐释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提醒广大英语学习者在进行翻译等英语学习时,要注意句式的转变,使之更符合英汉语言之间的规律及用语习惯。
一、英语物称、汉语人称的形成原因
若要对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这一差异的根源进行透彻的了解,便不得不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看起。究竟是注重物称还是人称关系到看待世间万物的主次问题,具体来说,是以“人”为主,还是以“物”为主?[2]这一哲学问题。西方文化孕育于古希腊文明,其认为“天人相分”且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而处于自然之外的人类,不仅可以支配自然还可以改造自然。因此,这种以物为主,以自然为本,“偏重于观察、探索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是大自然”[3]。由此可见,西方人的客体意识,以及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恰恰决定了英语的非人称倾向(depersonalization)。[4]116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注重客体意识,在排除自我心理因素对于事物的影响下对事物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果。如此的思维方式使得英语民族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采用非人称的表达方法以示客观冷静的态度。
而对于汉语喜用人称向又该做何解释呢?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主体的意识恰恰反映了汉语的人称偏向。“天人合一”之思想历来由中国传统哲学所主张。如:老子开明宗义地提出“人是万物之主体”,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5]。中国传统思维始终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且是衡量万物的标尺。也正因此,人们认为通过自省可达到对自我的认识、窥见大自然及广阔无垠的宇宙的根本规律。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人们习惯用自我感受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认为自身内心的体验及领悟便是认识之源。因此,注重主体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就表现为从自我出发把自己的感情与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来叙述客观事物或者对事物进行描述,且常用主动式和人称主语来表示自我的看法。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对句子的人称心知肚明时,对话中又常常隐含主语或者省略主语,也就是常说的无主句。因此,洪堡特认为,“汉语最是充盈着人的主体意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语言”[4]117。
综上所述,英语偏物称而汉语偏人称并不是毫无根据,而是由于长期受不同思维方式所导致。探究其差异产生的原因正是了解两者之间差异的第一步。
二、英语物称与汉语人称的表现形式
以上从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究了英语物称和汉语人称产生的原因。但是,两者在语言句法层面的差异是如何体现的?以下将对此做出分析。
(一)“无灵”与“有灵”
由于所指的性质不同,名词可分为“有灵名词”和“无灵名词”两种类型。[6]那么顾名思义,在句子中“有灵主语”就是由“有灵名词”做主语,而“无灵主语”则是由“无灵名词”做主语。[7]英语非人称主语句常常采用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的“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但谓语常常使用表示人或社会团体的动作和行为的“有灵动词”(animate verb)。而汉语人称句常把“有灵主语”与“无灵动词”连用,且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有意志、有生命的人称搭配而不与无生命及意识的事物搭配。[4]106-107除此之外,当词句运用“无灵主语”与“有灵动词”之时,词句往往带有强烈的比拟色彩。[8]因此,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选择用“物称”代替“人称”往往不失为一种专业且有效的手段。以下举例示证:
(1)但人太乖了,祖父有点愀然不乐了。[9]38
Yet because he doted on her,her change of heart saddened him.[10]51
本句原文中的主语为“祖父”为有生命主体,而在金介甫的译文中主语用了无生命物体,动词用“saddened”这一“有灵动词”来表示。saddened一词生动直白地表达了祖父愀然不乐的状态,贴合原文,可使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心情产生共鸣。但如果按照原文顺序来译,主语为“祖父”,那便是祖父不开心,充满了主观含义。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人太乖了”这一点让祖父不开心。译文中用无生命的物体做主语恰好体现了客观的情感及态度。如此可见在译文中用有生命的人来做主语反而会大大削弱原文中作者的真正含义,也不能体现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2)从掩埋在一大堆时间里的故事中,重新找回了些东西。[9]39
From stories buried in the accumulations of time,certain things came back to haunt him.[10]54
此句原文中并没有显示主语,从上下文知道主语是“他”。而在金介甫的译文中使用certain things作为“无灵主语”,动词用了“有灵动词”haunt。动词haunt的运用让主语有了拟人色彩,并且haunt一词偏于贬义,具有缠绕某人的意思,挥之不去。原文中的意义是“故事”一直在“他”记忆里并再次让其想起的意思。如若按照原文的顺序来译则变成了“他”重新找回些东西,这不仅不符合原文作者的含义,也不符合英汉语言之间主语的选择差异。由此可见英文译文中的无生命主语与“有灵动词”搭配使用可使原文隐含的意义更显而易见。
(二)非人称it做主语
英语中为了使句子突显物称倾向,避免说话者提及自己或读者,常用非人称代词it做主语。但是汉语中并没有符合此类用法的非人称代词,因此通常采用人称,或者省略人称等。[4]113以下举例示证:
(1)本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9]7
It was time for him to have his rest,but Heaven didn't agree.[10]3
此句原文中没有表达It的中文含义,但是金介甫的译文中加入It,说明这个It用作虚义词而且代指时间。如果按照原文不做任何变化用“他”这一人称来做主语,那么将无法表达句子的客观性,不能明确表示出原文中其被迫不能休息的含义。这不仅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非标准的英语表达。
(2)到路上时,祖父想起来什么似的又问翠翠……[9]23
It occurred to Grandpa to ask along the way,once again...[10]30
此句原文中的主语是有生命的物体“祖父”,而在金介甫的译文中用 It作为此句的形式主语,从而代替真正的主语“祖父”,突显出英语物称这一语言特点。相反在译文中若用“祖父”为主语不仅有失英语句式的完整性及逻辑性也不符合英语中主语的用语规律。
(三)主动与被动
英语的被动式,特别是非人称被动式(impersonal passive),往往隐藏施动者,而以客观,婉转迂回的方式表达所叙述的事实及观点,并且通过使用被动式可以使作者或其他人称置于之后,突出所要叙客观事物,从而显出非人称倾向。[4]114汉语一般不用或少用一般被动式,而较多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或采用泛称、无主句及省略人称。吕叔湘、朱德熙也指出:“如果汉语出现被动句,那么在形式上,‘被’字后面一般要有动作的接受者,从而表示主动者。”[11]以下举例示证:
(1)远处鼓声又砰砰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9]35
The pounding of faraway drums could be heard,and the yellow dog pricked up his ears.[10]46
此例中的中原文是“鼓声响起来”,众所周知,只有敲鼓才会有声响起。除此之外,原文中并没有说听到鼓声的主体,如果按照原文采取主动式来译,那么不仅不符合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意义,且不符合英汉语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因此可以看出,汉语中的被动意义常用主动式来表达。但是在金介甫英文译文中采用被动式则恰恰证实了英语常用被动式而且在此还表现为用非人称为主语的被动式以突出客观事实。
(2)船总顺顺家中一方面,天保大老的事已经被二老知道了,傩送二老同时也让他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思。[9]70
In Fleetmaster Shunshun's household,Tianbo's actions were already known to No.2,and Nuosong let his elder brother know what was on his mind,too.[10]97
此例的原文中用了“天保的事已经被二老知道了”这一被动形式,但意思却是“二老知道了天保大老的事”且二老为主动者。但若按照原文顺序来译则变成了“二老知道了天保大老的事”,那就少了“被知道”这一隐含的意义。因此,变换了顺序原文的意义也随之改变了。在英文译文中仍译为被动,不仅可以体现作者原意,而且通过被动式的使用可表现非人称特点,将所叙事物置于中心,避免了主观臆断,从而客观公正。
三、结语
通过本文不难发现探讨英汉语言间的差异必须以中西方思维方式为背景。除此之外,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多种多样,“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只是其中的一点。它具体体现在对于主语的选择是侧重于非人称还是人称。汉语侧重人称倾向,通常用人称做主语,而英语侧重物称倾向,通常用非人称做主语。这在句式上的变化又体现在英语通常是无灵主语联合有灵动词,而汉语常常是有灵主语联合无灵动词、英语常用it,而汉语中无此用法、英语常采用非人称为主语来表达被动而汉语常用采用人称为主语表示主动式的三大方面。文章通过对《边城》及金介甫英译版之间的语言特点的比较,深刻阐释了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要注意把握英汉语言间的整体差异,转换思维,进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特别是翻译水平,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用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