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校史馆思政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切入
——以贵州省高校校史馆为例
2021-11-24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宋婷
文/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宋婷
校史是记载高校诞生、建设、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的总和,校史馆则是浓缩着校史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精华,展示着一所高校办学精神、学校荣誉、办学目标和任务等。作为对内进行思政教育、对外进行宣传窗口的校史馆,需要有具体的思政教育“路线图”和“任务表”。
一、以校史为资源,增强“四史”教育力度
(一)校史资源为“四史”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高校的建设发展始终围绕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实事求是联系各省经济政治发展要求。同时,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策源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中国史、改革发展史中,高校又有着特殊的作用,作为党和国家的思想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传承基地,承载着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高校的校史,记录着“四史”的发展。如党史中的1921年至1937年,各种教育思潮、文化冲击着高校的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策源地,高校必须同各种思潮作斗争,并针对党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是当时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之一。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仍然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挑战,作为社会主义旗帜下的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教育为主要工作。可见,马克思在高校的早起传入阶段、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传播、教育的路径各有所侧重。换而言之,校史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可为“四史”教育提供鲜活的教育素材。
(二)校史资源为“四史”教育打造生动课堂。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是其进一步发展及教育教学、管理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从校史中提炼出高校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四史”教育工作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等。如:把校史资源和党的理论创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深度融合起来。同时,要利用好校史馆第二课堂的作用,作为“四史”教学场所。组织师生员工在参观校史馆,在忆校史中知“四史”。通过校史中的历史人物、先进事迹和珍贵影像资料的学习,将鲜活的校史文化与“四史”逻辑、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提升“四史”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以“四史”为资源,增强校史思政育人高度
(一)以“四史”教育提升校史馆思政育人目标。“四史”不单是对历史的学习,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辩证的角度、理性的思维运用历史,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从理论维度融入“四史”,可使校史思想政治育人的大厦既有根基又有力度。在校史馆中,把校史故事与红军长征故事、抗日战争故事、解放战争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故事等结合起来, 以校史馆作为“四史”的课堂,更能增强“四史”内容的立体感,提升校史馆思政教育的高度,落实校史馆思政育人目标。
(二)以“四史”教育提升校史馆思政育人温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育人,“四史”教育中生动的历史素材提炼出来的内涵,可以为校史馆的建设注入血液和灵魂,提升校史馆思政育人的时效性。将“四史”的精神植入高校校史馆,就是把精神根植在高校的校史中,根植在学生的思想中,使高校师生在历史精神的滋养下培育爱国精神,从而提升爱校精神。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四史”中的党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的历史事件,新中国史展现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长足发展的优势。因此,“四史”是向青年大学生展示的一部奋斗史,融入校史馆后,可以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的奋斗精神,提升校史馆思政育人的温度。
(三)以“四史”教育,提升校史馆思政育人动力。校史馆展示的不单是历史,处处体现着党的办学方针,蕴含着巨大精神价值,为思政育人提供丰富的动力。新时代,在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中,再挖掘校史思政教育的资源,融合“四史”教育,可以使师生保持坚强的党性,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办学的精神。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校史馆的内容切入
(一)切入角度。“四史”教育应有“校”,可利用校史馆策划和组织“四史”公开课,开展校史馆里学“四史”“听故事、晒珍藏、看变迁”“讲述四史故事 传承爱校精神”等系列活动。如开展校史馆“奇妙夜”活动,让新时代的热词与校史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校史馆中的实物、照片、录像前,重温高校的风雨历程,感受学校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使命和历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爱校之情。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子奔赴边疆,走向全国各地,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在贵州三线建设中,青年大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把青春奉献在云贵高原上。邀请相关经历的校友进校史馆讲述故事或理论宣传,一部生动的历史就可以“活”现。
(二)切入逻辑。着眼于推动贵州省高校深化前一阶段的“四史”学习成果,以“学四史、忆校史”为切入,以探寻红军长征路上贵州境内的英雄史诗,深入研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的考察故事、重要讲话精神,以学校的发展历程突出不同主题开展校史馆“四史”教育活动。1.党史以烽火战场上的黔山大地一路向“黔”进为主题,以长征史上贵州境内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为内容,以英雄融合学校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宣传教育。2.新中国史以红旗飘扬中“黔”进为主题,以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内容,以“复兴”融合学校创业史进行学习宣传教育。3.改革开放史以后发赶超有 “黔”途为主题,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贵州后发赶超、拼搏创新的精神为内容,以“创新”融合学校奋发创新进行学习宣传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日新月异向“黔”看为主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贵州实践、贵州样板为内容,以“信念”融合学校精神进行学习宣传教育。
(三)融入素材。按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实践逻辑展开,在历史的跨度中分阶段挖掘素材,力争“四史”融入高校校史馆做到逻辑强、站位高、素材活、落地实。选取1921年~1937年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贵州历史,比如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故事,用黔山忠魂守故土的主题,在校史馆开展“红色英雄”系列活动,结合建校时间重要的人物故事,讲述英雄人物的精神。又如选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等,用黎明曙光奏序、伟大转折定乾坤主题,结合建校时学校重要的会议精神,讲述重要的决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1937年~1945年是展现贵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历史,可选取抗战生命线上的重要节点——中国晴隆“二十四道拐”,国际援华医疗队图云关下写大爱等故事,结合校史中的国内外合作交流的典型故事,讲述团结合作。或可选取浙大西迁黔北,从西南联大精神切入,结合学校校史,讲述贵州知识分子的精神,讲述贵州教育精神。或可选取《四库全书》秘藏贵阳地母洞的故事,结合校史馆中的藏书等,讲述文化建设的故事。1950年~1977年是贵州探索富民兴黔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可以选取正是青春璀璨时的主题,以贵州三线建设为主要内容,讲述青年人奉献贵州、建设贵州的故事。融合新时代大学生反哺故土、教育反哺社会的故事,讲述教育者在探索兴黔富民的故事。2012年到现在是贵州开启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1.选取大扶贫。从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开发扶贫工作—扶贫的一系列部署、行动—脱贫—乡村振兴的思路讲述贵州扶贫之路。融合学校脱贫攻坚故事、教育扶贫故事、资助育人典型讲述系列故事。 2.选取大数据。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数据之“道”,融合学校的创新发展之路,讲述高校科技创新,信息改变生活的系列创新故事。3.选取大生态。选取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论、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典型例子,就如何绘就贵州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融合学校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建设、志愿者背后的故事等,讲述绿色发展的奋斗史。
(四)融入要求。1.在学以致用上突出一个“实”字。坚持把学做结合相融合,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史馆建设,着力打造“四史”学习教育新场地,不断增强校史馆思政育人的获得感。立足校史馆的校史,深入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资源,积极谋划“红色记忆+校史记忆”的融合,在校史馆设立“四史”教学点,通过现场讲解、实地参观、交流分享等,教育引导师生学史明责、学史明理。2.在氛围营造上突出一个“热”字。高校校史馆是学校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场所和引导师生学习和掌握党史、国史、校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头脑的一项常态性工作。3.在形式内容上突出一个“活”字。进一步整合各类学习资源进校史馆,积极推动学习教育走实走深。加强对优质内容的开发,统筹课程资源,制定校史馆中的“四史”课单,建立校史馆的“四史”宣讲团,打造“学四史、忆校史”学习微课堂,推送优质学习资源,策划主题党团日等,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让“四史+校史”教育有形有意,从而培养师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