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思考
2021-11-24田丰禾
田丰禾 张 珍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物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早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问世之前,卢卡奇就仅凭对《资本论》中受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和启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揭示和分析,并通过结合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和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创造性地提出并扩展了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见解,这对发挥无产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人类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处于帝国主义阶段,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盛行,科技的进步更是作为催化剂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等多种因素的压迫和干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指导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作用。因此,卢卡奇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从而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二)哲学依据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是多维思想角度的结合。首先,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是物化来源的基础,用客观唯心主义贯穿对物化理论的阐述。黑格尔认为通过消灭外化和自我意识回归自身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卢卡奇以此为基础,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自我觉醒中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虽然卢卡奇从社会历史进程来分析物化理论,但从本质上仍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
其次,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和席美尔关于物化的理论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供思想资源。卢卡奇通过借用二者的理论,深刻论述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物化的表现形式,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合理性,二是物化,而合理性正是导致物取代人主体性地位的原因。
最后,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卢卡奇分析物化现象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商品在人们看来被蒙上了神秘面纱,商品所有者的命运却反过来被商品所支配和决定,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理论。卢卡奇以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为出发点,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出现是物化的主要原因,物与物的交换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物支配人的现象发生。
二、物化理论概述
(一)物化的概念
卢卡奇认为,只有从商品结构出发才能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问题进行回答。商品结构的本质建立在人与人更深层的关系表现为物的特征基础之上。物化即“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25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因而使其蒙上了物的面纱,人变成了物,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的关系被颠倒,被人创造出来的物反而控制着人,金钱成了衡量人类社会的标准。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物化的概念和本质从主客观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客观方面,物与物的关系构成整个现实世界,相对于人来说是客观的,市场上商品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并与人相对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不仅不能通过人的改造而发挥出利于人类发展的作用和功能,反而限制着人们主体能动的发挥,人们只能利用和掌握它们,但不能企图改造它们。在主观方面,人也逐渐被物化成一种产品,人的活动作为商品,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劳动者连续的劳动被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工序,在各自的岗位上重复某一动作,他们的劳动特性逐渐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被磨灭,人的活动逐渐客体化。
(二)物化的表现
首先在经济方面,生产过程中人的机械化和原子化是物化的典型表现。“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成各个部分,也切断了那些在生产是‘有机’时把劳动的各种个别主体结合成的一个共同体的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2]63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作用下相分离,劳动者只能在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生产过程中参与某个单一环节的工作,并且所从事的劳动是单一、固定不变的。人的主体意识逐渐丧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机器的附属品。
其次,物化在上层建筑领域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等与物化过程相适应。卢卡奇从物化现象到物化意识的逻辑出发,指出物化问题在上层建筑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物化意识逐渐与物化现象相适应。经济领域中商品的交换使得人的本质被物所淹没,人们越来越认同和遵循商品世界的原则和规律,物化意识逐渐被强化并在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物化不仅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对人们起支配作用,而且成为一种物化意识,渗透到人的内心世界。“物化意识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对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形态。”[3]11随着物化在社会中的存在越来越合理,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现象,并且主动融入其中,失去了主观判断力。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物化现象相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上层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变化,为维持资本主义机制的正常运行,各种法律和条例应运而生,使资本主义经济中物化的存在似乎更加合理,与之相对应的政治部门和机构相互独立地各自运作着,同经济领域中的现象一样变得合理,使得物化现象不减反增。
(三)消除物化的途径
1.总体性原则的重建是对物化进行扬弃的前提
随着物化合理化进程的发展,发达商品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程中分工的细化、工具理性的强化,使总体性逐渐被分解和弱化,在社会发展进程和人的活动等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缺乏总体性,这也是物化所导致的最为主要的负面影响。卢卡奇认为,打破物化首先要从重建总体性原则出发,将各个孤立的事物建立内在的联系,而总体性原则的恢复则要通过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来实现。同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创新之一也在于总体性原则的提出。
2.总体性原则的重建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觉醒程度是恢复总体性原则的关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性对立决定了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确立其总体性才能实现人的解放。无产阶级所具有的自觉意识是区别于其他阶级的独特之处,这是由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卢卡奇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建立主体意识,看到物化背后人的关系,在与资产阶级的抗争中实现阶级意识的觉醒就能够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重建总体性原则进而消灭物化。
三、物化理论评析
(一)物化思想的理论进步
1.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无限接近
早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之前,卢卡奇在不知道手稿的存在的情况下,就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基于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用“物化”代替“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物化现象提出了消除物化的途径。虽然卢卡奇提出的物化并不是马克思真正意义上所讲的异化,但对物化理论的探讨在一定层面上触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并且有其独到的理解。
2.对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进行反思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理性,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却使人们受限于其中,因此快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人类的解放以及全面发展,反而导致物化问题更加严重。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进入发达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其已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他对科学技术理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推动了对科学技术的辨证认识和合理运用,直至今日仍具有理论意义。
(二)物化的理论缺陷
1.物化与异化概念趋同
卢卡奇对《资本论》中劳动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虽然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接近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二者存在本质性的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物化、对象化和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明确的区分:“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物化。”[4]89而卢卡奇深受黑格尔影响,没有看到异化只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将异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认为物化就是异化,混淆了两者的关系。
2.卢卡奇对物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卢卡奇局限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表面分析,认为物化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将焦点转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生产方式上来,而马克思将对物化的分析置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人固着在有限的范围内,最终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卢卡奇对物化的分析只看到了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触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3.夸大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在消灭物化过程中的作用
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意识与实践混为一谈,虽然他提到了实践,但是却认为实践仍然需要无产阶级提高自我意识才能实现,过于依赖意识在解决物化问题中的决定作用,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然而,不付诸行动的理论和想法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主观意识必须与客观历史条件相结合才能找到解决物化问题的途径,但青年卢卡奇却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客观历史条件,无法从根本上通过剖析消除私有制来消除物化,在对消除物化的途径的分析上仍然带有黑格尔唯心主义色彩。
四、物化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发展
卢卡奇认识到物与物背后人与人的关系,提出应确立人的主体性,消除物化,这一理论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物化现象仍然存在,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点从物转向人,确立在经济生产和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人的活动和交往应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在人文方面要建立相关机制,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主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还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改善物化现象。
(二)正确看待并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卢卡奇生活的年代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作为催化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从而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范围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被资本家所利用,成为他们获取最大利益的工具,使劳动者附属于机器设备进行机械化的劳动,不仅如此,一些从事简单工作的工人被机器操作所取代,面临失业风险。在卢卡奇看来,工具理性的运用在精化分工和推动生产过程的同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深入人心。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得益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要警觉其消极方面,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在当即社会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在涉及道德伦理方面也要慎用,使其价值在正确的途径中发挥到最大,尽量避免科技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总之,在观念上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要做到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三)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
卢卡奇重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延伸至国家建设中,就是要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和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更要从宏观上把握主流文化和意识的发展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辨别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研究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对我们更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要防止和避免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产生,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