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之路

2021-11-24王宇彤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治学学界学者

王宇彤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愈发紧密相连。政治学科已经成为当今政界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之一,政治学科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国政治实践的发展程度。为了更好为中国政治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为世界政治贡献中国智慧,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简要为中国政治学如何更好发展提出方法。目前就国内学者的研究程度来说,中国政治学从创立、沉寂到恢复、发展,国内学者已经将这段历程完整表述出来,本文也简要介绍了中国政治学科的发展过程。以房宁、林毅、林毅夫为代表的政治学者也纷纷提出当今中国政治学所存在的不足及其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所提出的个人想法建议,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心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相应提出了发展改进措施。本文通过向读者系统介绍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之路,并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法,旨在呼吁中国学界能够重视政治学科的发展,创新理论为政治实践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政治学科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全球化进展飞速,政治较量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外交的手段之一,政治学科的发展能够为政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本土政治学科的反思与发展能够让中国更好立足于世界政治界,从而掌握世界政治话语权,提高国家威信,展示大国力量,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属于中国的力量。

一、中国政治学的曲折发展(1899—至今)

中国政治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1899年京师大学堂政治专门讲堂的设立算起,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产生于清末民初,北京大学可以说是近代政治学的发源地。随着北大开设政治学课程,国内大学也陆续相继开设,截至1948年,全国范围内已达四十多所大学,并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学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学被视作一门“资产阶级伪科学”,于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被正式取消。自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科学已不复存在。部分学者被迁至中国台湾,大陆地区的政治学发展进入了缓慢乃至停滞状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弱,需要着重加强经济建设任务,再加上借鉴“苏联模式”,导致国内社会科学发展缓慢,尤以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为甚。

改革开放后,国内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呼吁要加强对社会政治发展的研究。于是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1]。此后,政治学在中国开始全面恢复。当时情况下,西方政治理论趋于成熟,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就是从研究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开始,并译介了大量政治经典引入国内,培养学生、组建机构等等。中国政治学重新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但是很快,中国学者就意识到,全面照搬西方的理论是行不通的,西方的理论始终不适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更为重要的是,西方政治学理论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长此以往地输入,不仅无益于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探索与发展,更有可能增加国内意识形态被西化的危险。因此,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纷纷提出“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诉求。

1991年,中国政治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科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政治学一流学科提出,要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政治学学科。中国政治学自恢复以来,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成就显著,并逐步建立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二、中国政治学的探索历程

早在中国政治学恢复以前,国际上的政治学研究就已成熟。政治理论研究的话语权,当属美国和英国掌握。我们要客观承认这样一件事:即中国政治学恢复之初,正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的时代,中国学者大多采取“拿来主义”,依靠西方成熟的理论成果来解释中国实际的现实问题。但一些前沿的理论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内政治的局部反思,所以当被用来解决中国问题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某种情况上,中国还变成了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其实西方理论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久而久之,这种“范式转换”就行不通了。虽然当时中国政治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学术讨论热烈,学者们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追踪—回应”西方理论,不仅不适用于中国政治实际,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也不知不觉中渗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一些学者甚至以西方政治模式为样本,提倡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被西化,这是十分危险的。

中国政治学自恢复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基本已经告别了过去缺乏理论性知识的时代。但中国政治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仍处于被动地位,中国政治学仍有待反思与提升:

中国政治学通过过去几十年的“补课”,理论知识已然成熟。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政治大国来说,政治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当今中国的政治学,学习型、运用型研究多,原创性研究少;演绎性多于归纳性,批判性多于建设性”[2]。长久以来,西方学界的“逻辑在先”的定式思维深深影响着政治学界。西方学界创造了许多空洞的基本概念,理论被置于实践之前,形式逻辑思维在研究中占据主体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种思维定式无疑是将实践的价值抛之脑后,以致一系列无用的概念主导着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建构。中国政治学人试图将西方成熟的理论用来解决中国问题,或是通过中国现象的解释来印证西方理论的真理性。无论哪种做法,都无益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更无益于中国学者以本土化理论体系为基准,进行建构与创新。

中国部分学者仍存在缺乏质疑西方政治学界率先提出的政治理论与观点的勇气与胆量。基于事实,西方政治学在国际政治学界中占据领先地位,其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并非西方学界就是“正确答案”。“政治学本质上是经世致用之学,政治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而且更在于其实际应用价值”[3]。西方理论有时只是为解决该国国内发生的部分问题所提出的,其应用价值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换言之,一些政治学理论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后,其实质是不恰当的。中国部分学者目前恰恰缺乏的就是质疑该理论合理性的勇气,一味贯彻“拿来主义”,将西方理论用于检验中国实践,实践结果的正确与否完全依靠是否与该理论的匹配程度。

当前中国政治学最大的短板在于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创新性成果。我们的研究大体上还基于西方的理论知识体系,思维趋于固化。事实证明,这种“拿来主义”在表面看确有成效,但归根究底,中国问题需要基于中国实践,只有中国政治才能准确解释中国问题。长期来看,西方理论始终不适用于中国实践,反而将中国视作理论试验场,这种套用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时机成熟时,就会暴露无遗。正是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性的不足,导致中国学界在世界范围内“有理说不出,有话传不开”的局面。

三、新时代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要求

关于政治学学科建设,学者们各抒己见。但都围绕着“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主题展开讨论:第一,将中国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立足实践,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第二,以加强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为主,创新理论,培养人才,建立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回归政治学主流。将西方理论创新改造,体现中国特色,服务于中国实践;第三,在全球化时代,关起门来做学问已然成为不可能,中国政治学要与世界接轨,顺应时代要求,要确立全球性整体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对话,提供中国方案与智慧,提高中国政治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经验证明,“政治学真实的学术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与政治实践的相关程度”[4]。新时代下,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造应以立足中国实践,结合中国国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致力于服务中国政治发展,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再者,中国学界要加强对西方政治理论成果的反思,以反思作为起点,深入到西方理论固有局限的层次上,加强自省与自信;最为重要的是,要借助承载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政治学的应用价值,立足本土实践,创造中国原创政治理论。

中国政治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不仅如此,中国政治学尊重世界各国政治理论成果,客观承认西方政治学的领先性,但绝不是就此妥协,而是要以西方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基础,梳理反思借鉴优秀的理论成果,从注重运用现有的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发展实践转向到关注中国实践问题之上;从注重知识理论研究转向到实证研究,运用概念辨析、逻辑验证、比较研究等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国政治学必须加强创新,这是中国政治学进入新时代后的时代要求。创新的要求即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中国政治学的理论成果不应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的,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般性的概念与普遍理论,从而上升到具有普遍价值的高度上。最后,我们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共性日益显现,中国政治学不仅要立足国内政治发展,更要与世界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起“中国化政治学体系”,便于世界更加客观了解中国;也便于中国政治学顺应时代要求;更加便于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大国地位。中国向来秉持互助共赢的政治理念,中国政治的理论成果不仅要服务于中国实践发展,更要服务于世界政治发展,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四、结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正是处于时代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恰是新理论的推动力。从最初的“补课”到“拿来主义”,从反思“范式思维”到本土化研究,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在曲折探索之下,中国伟大的政治实践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而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发展也为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与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中国政治学者肩负重大使命,要坚定立场,树立“四个自信”。我们相信中国政治学界必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创造伟大成果,从而提升中国政治话语权,为全人类政治发展贡献出更多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政治学学界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学者介绍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大学者
论近年来英语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