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况朴素辩证法思想研究

2021-11-24汪元欢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性论辩证法荀子

汪元欢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荀况是战国末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代表了先秦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荀况“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其著作编于《荀子》一书。西汉刘向初校雠《孙卿书》共得322篇,去其重复定为32篇,名为《孙卿新书》。至唐时杨倞,将32篇次序略做调整,分为二十卷,并为之作注,定名《荀卿子》,遂成定本,流传至今,今人多称《荀子》。

一、荀况及其思想时代背景

荀子是战国末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通百家之学说,成一家之所言。荀子所处战国时代,初步完成了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历史时期,同时,秦国即将建立大一统封建国家。

(一)荀况人物生平

荀况,赵国人氏,卿是当时士人们之间相互尊称而号为荀卿。荀子曾在齐国“三为祭酒”,后又至秦、赵等地讲学。晚年曾在楚国兰陵地区为令,并卒于兰陵。韩非将其列为儒家八派之一的“孙氏之儒”。西汉刘向曾收集荀子著作《孙卿书》,并最终选取其中32篇重新命名为《孙卿新书》。唐时杨倞又重新整理为二十卷,为之注命名《荀卿子》,即流传至今的《荀子》。荀子的思想总体上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的部分思想如“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完全触犯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此外,他的“制名以指实”“性恶论”“知有所合”等论点也为后世唯心主义儒家学派所不容。故此,荀子的思想在秦汉统一封建国家建立之后随即遭到摒弃,直到19世纪末才重新受到重视。

(二)荀况思想时代背景

荀子是战国末叶的思想人物。战国末叶,即将完成从分封制到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从土地所有制来看,初步完成了由土地领主制向土地地主制的转变;在农业上,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取得了“本业”的社会地位;在工商业上,工商业已逐步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甚至有意识抹杀了工商业的社会职能,工商业沦为“末业”。在意识形态上,诸子百家兴起,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先后著书立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历史时期。战国末年,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上,都初步完成了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变。此时,经长平之战,随着唯一在军事上能与秦国相抗衡的赵国的失利,秦国成为唯一超级强国。山东六国已基本失去对抗秦国的能力,秦兼并天下,建立统一封建国家已是大势所趋。

二、荀况朴素辩证法思想

荀子是战国末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朴素辩证法思想体现在其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本节选取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逻辑论四个方面探讨荀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自然观朴素辩证法思想

1.荀子认为自然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的

《荀子·天论》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1]。荀子认为日月星辰、四季变化、阴阳五行、雷电风雨这些自然万物都有其自身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发生改变,万物都按照其自身规律一直处在变化之中。《荀子·礼论》:“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遍矣”[2],天地万物一直改变更替,四季也已轮替一遍。

2.荀子认为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多样性的复合体

《荀子·富国》云:“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3]。自然界万物虽同处一个宇宙,但却是各式各样的实体。同时,荀子接受了战国时期阴阳学派的思想观点,肯定了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之化,万物之变。《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

3.荀子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过程

因此,荀子的文章中常提及一个“积”字。《荀子·儒效》云:“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4]。荀子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山河湖泊,亦是社会职业中的士农工商,或者我们的学习过程,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达到,即量变。但出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荀子并没有认识到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因此也并没有提出辩证法中的质变过程。

(二)认识论朴素辩证法思想

1.荀子肯定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的辩证关系

《荀子·解蔽》云:“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5]。荀子提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掌握的,人们也具有认知客观规律并学习掌握的本能,如能正确学习客观规律则称为有智慧。荀子这里回答了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即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的同一性。

2.荀子论述了他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观点

《荀子·正名》云:“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6]。人感受外界依据五官,荀子称其为“天官”,人通过“天官”接触理解外界事物,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即“天官意物”。荀子进一步指出:“征知必将待天官之薄其类然后可也”,荀子提出“征知”。“天官意物”代表感性认识,“征知”则代表理性认识。人们认识万物后将其分类、记录、整理并形成理性认识,即“征知”,即理性认识。“征知”要建立在“天官意物”基础之上,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3.荀子回答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即知行合一

《荀子·劝学》云:“入乎耳,笃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7]。荀子认为,学习不应只是停留在大脑和精神上,还应存乎四体付诸行动,要知行合一,要学以致用。“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8]。荀子认为,凡言论必须以事实作为验证,说出的言论要付诸行动,行动要有可行性。即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4.荀子提出要全面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

《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5]。荀子指出,人们认识外界时常常会形成一个弊端,往往只看到局部问题,从而形成片面的判断,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9],因此,荀子提倡要“兼陈万物”,不能“蔽于一曲”。

(三)人性论朴素辩证法思想

荀子的人性论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为,荀子虽主张“性恶论”,但却认为人的天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荀子认为,“人性恶”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物质。《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8]。倘若一律追求物质,那么便会失去谦让、忠信、文礼这些美好的品质。荀子的“人性恶”主张,是一种基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之上的观点。荀子的人性论中也体现出朴素辩证法思想,由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论。《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8]。荀子的“人性论”包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因此,它较之正统儒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他认为“性”与“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四)逻辑论朴素辩证法思想

“荀况的逻辑学在战国时期,是与墨子学派齐名的两大逻辑学派之一。”[10]荀子在逻辑学方面,也有许多朴素辩证法观点。

1.关于“名实”论

荀子认为“实”是第一性,具有本原性,“名”是第二性,具有派生性。《荀子·正名》:“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6],物质因实际客观存在而得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名称的用途,就是用来指示实物。“名足以指实”,名称足以代表事物的实际。这些都表达了荀子的名实辩证关系。荀子还强调“名”要随着“实”的变化而变化。不但“循旧名”要名实相符,就是“作新名”也要以实定名。荀子的“名实”论批判了先秦“以名正实”的其他诸子学说,是中国逻辑论的重大进步。

2.关于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荀子认为“制名”,要依据事物同类异的基础,相同的事物命名相同的名字,不同的事物命名不同的名字。根据这一原则,荀子提出了名称的不同分类。“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6]。世上万物虽多,为了全面概括就称之为“物”,“物”是一个大的共名。“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6],根据这种归纳演绎的分类方法,荀子将事物的命名分为“大共名”“共名”等概念。这种分类法,体现了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三、荀况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荀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二是朴素辩证法具有一定系统性。荀子朴素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先秦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里程碑。

(一)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结合

荀子的朴素辩证法是建立在其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之上的。

在逻辑学方面,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便是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的结合。物质的命名要依据实际客观存在,即朴素唯物主义。荀子认为,万物都有实体,并且这些实体都能被分类并以明确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荀子这里回答了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即世界的可知性,精神能反映物质,体现了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的结合。

荀子在自然观上也是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荀子虽未像道家学派那样明确提出“气本原”论,但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制天而用之”等自然观点,却是完全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之上。自然界有其自身固有运动规律,不会因为人世间的社会治乱而发生改变。“故明于天人之分”,天时天灾都会出现在治世,要明确地将天地自然现象与人间治世乱世区分开来。“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1],天地自然现象只是客观存在,要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客观规律并掌握它,然后为我所用。客观规律的可知性,人们在掌握客观规律后,就可以利用它改造它并为人们所服务。

(二)朴素辩证法具有一定系统性

荀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构成一定系统性。荀子从其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性论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其朴素辩证法思想,而且这些不同领域之间具备一定内在联系,自成一定的系统。荀子在自然观方面提出“天人相分”论,在历史观方面提出“群而能分”论,在人性论方面提出“化性起伪”论,在政治论方面提出“礼法结合”论,在认识论方面提出“天官意物”论,在逻辑学方面提出“制名指实”论,这些不同领域无不体现着荀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天人相分”论的自然观对应“群而能分”的历史观,“化性起伪”的人性论又与“礼法结合”的政治论相结合。同时,“天官意物”的认识论又与“制名指实”的逻辑论相呼应。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荀子的朴素辩证法是具备一定系统性的。

(三)先秦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里程碑

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思想文化的最高峰。稷下学宫原本就是战国时期学术交流最为广泛的官方高等学府,而荀子三为学宫祭酒。因此,荀子得以通百家之学说,形成自己的一家之所言。他上承先秦诸子百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史,又下启秦汉以降中国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是中国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里程碑。他指导了战国末叶的秦相李斯和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单就辩证法思想而论,除韩非、李斯外,《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来源于荀子。后世的许多朴素唯物主义者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家,其提出的理论观点,都可以从荀子那里追本溯源。特别是其哲学著作《天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璀璨的一笔,着实惊艳!

四、结语

荀子是战国末叶杰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家。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荀子及其思想所处时代背景,战国末叶,正值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夜。诸子百家兴起,代表不同阶级阶层思想家先后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历史时期。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提出“天人相分”论;在历史观方面荀子提出“群而能分”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论,在政治论方面荀子提出“礼法结合”论,在认识论方面荀子提出“天官意物”论,在逻辑学方面荀子提出“制名指实”论。荀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特点包括,一,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二,朴素辩证法具有一定系统性。荀子朴素辩证法的历史地位,中国朴素辩证法的里程碑。

猜你喜欢

人性论辩证法荀子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经典语录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