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研工作之于档案宣传工作的价值
——从国际档案日活动谈起
2021-11-24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曹伟
文/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曹伟
2004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提出议案呼吁联合国成立“国际档案日”,获得2000名与会者赞成。2007年11月,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年度全体会议并投票决定,将每年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从此全世界档案工作者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全球性节日。
2013年,国家档案局决定将每年的国际档案日作为各级档案部门集中活动宣传日,各级档案馆(室)也纷纷以此为契机,开展主题征文;邀请档案专家、优秀档案工作者举办档案专题讲座;举办档案业务交流研讨会;在平面媒体、网站等渠道发布档案工作宣传海报、科普文章、微视频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在此过程中,近年来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也围绕自身定位,紧扣馆藏特色,面向馆内职工和社会公众在每年的国际档案日前后开展了一些主题活动,内容包括讲述城市红色故事,弘扬馆业精神、展现新时代城建档案人先进事迹等。有效地提升了馆内职工的职业自豪感,也向社会公众传播了城建档案文化。
经过多年的培育,国际档案日的宣传工作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而言,较之诸如“世界读书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国际志愿者日”等“国际日”,国际档案日在影响力、知晓度方面尚存一定差距,对于社会大众,国际档案日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与积极的传播效果。如何改善这一状况?笔者认为,通过加强编研工作,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有力的资政工具与文化产品,进而在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中做到言之有物,辞必己出,必能有力地推动国际档案日文化品牌的建立,促进全社会了解档案工作,了解档案工作者,从而促进中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做好编研工作,助力档案事业宣传
相较于其他行业,对于多数社会公众而言,档案、档案馆的形象是神秘的,尽管档案对于每一位公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价值,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很可能都无须迈入档案馆一次,因此,档案、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工作之间缺乏显性的联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情况与档案工作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也将继续存在。鉴于此,编研工作成了档案馆与社会公众建立紧密联系,保持频繁互动的重要抓手与主要途径。
首先,编研工作无论是成果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与社会公众距离较近,容易被后者所接受。比如近年来,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围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推出的多本画册,一方面填补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资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风貌区点、线、面进行全景展示,对城市空间结构、肌理、风貌区规划等方面做了重点呈现,既为专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满足了社会公众希望了解历史文化风貌区,走进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迫切需求,提升了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档案馆对外宣传工作助力颇多。
其次,在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中,编研工作与时事热点的联系度相对较高,与各种新的传播手段、表现形式的结合点也较多,因此从对外宣传的角度来讲,编研工作中取得成果更容易成为具有报道价值的亮点素材,为档案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助力。比如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这一展览,既是其编研成果基础上进行加工后的产物,一经推出,就在社会公众当中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最后,档案编研对于档案馆对外宣传工作的助力除了体现在社会公众方面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这就是通过与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工作,重要方向相结合,深入研究馆藏档案,为党和政府克服当前的挑战,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路线提供相应的资政建议,这也是档案工作者“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十二字准则的完美体现。这样的案例近年来也时有所见。
2017年,大连市档案馆围绕大连市提出的“高标准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不断开拓对外开放新空间”“积极探索自由港建设”等要求,积极发挥档案的资政参考作用,认真梳理馆藏档案资料,并将有关自由港建设的21份档案资料呈报至市委。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对此即作出批示:“档案馆归集的这份资料,非常有参考价值。一些建议,至今仍可借鉴。请安排负责起草自由港申报报告的同志认真研读。”2020年初新冠肺炎发生之后,南宁市国家档案馆着手编研工作,深入挖掘馆藏档案,整理归集历年来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疫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档案资料,尤其是将记录了2003年南宁市抗击SARS疫情相关工作内容的档案资料会变成“档案资政参考”,在第一时间报送市委,为南宁市委、市政府制定防控方案、部署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获得了市委领导的肯定。
可以说,当编研工作能够发挥资政的价值,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城市发展中的众多现实决策时,档案馆的价值自然会得到体现,宣传工作不仅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其宣传效果也大大提升。
二、厚积薄发做编研,提升国际档案日影响力
鉴于编研工作在档案馆对外宣传层面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打造国际档案日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良好的编研工作必定是一柄“利刃”。
具体实现这一目标,日常工作中的不断积累,助力国际档案日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事实上,国际档案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各级档案馆一年一度的成果展示舞台,专门为国际档案日而打造展示成果固然值得推崇,但若能将档案日的宣传推广融入全年日常工作中去,做到厚积薄发,这无疑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为例,建馆3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以《上海城建档案》期刊,“上海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相关画册为核心的一系列编研成果,在上海城市历史研究,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突破。依托这一基础,2020年国际档案日期间,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将已有编研成果中的精华与“四史学习教育”“城市可阅读”等热点展开结合,通过海报、展板、易拉宝等形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党的诞生、中央文库建立与传承、新中国成立、建设宝钢、土地批租、世博会、进博会召开等重要历史事件与馆藏资源进行结合,进行了集中展示宣传,取得了良好的外界反响,扩大了城建档案馆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深入,传播方式,手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受众信息的获取渠道愈加广泛。在此情况下,开展国际档案日宣传推广时如何吸引“眼球”亦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任何形式,都离不开内容的支撑。任何内容,也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展现。针对这一命题,日积月累的编研成果,无疑正是破题之道。在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中,举办各类图片照片展,是各级档案馆常会采用的一种形式,一次展览所涉及的照片、图片往往会有几十张乃至数百张,要确保这些图片、照片能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尤其是在展出它们时,不仅准确介绍图片、照片本身,同时又能够向受众传播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这些工作,无疑都需要长期积累。国际档案日的展示,更多扮演的则是“临门一脚”的角色,而之前的厚积薄发,则是最终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长期深耕档案编研工作,也能丰富档案馆在国际档案日宣传时的形式与内涵。
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馆藏档案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挖掘重要史实,恢复历史真相。这样就能在国际档案日的宣传推广中提升凸显出档案馆在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扩大国际档案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专门保存民国档案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例,2017年国际档案日期间,其展出的“孙中山致犬养毅函”“蒋介石致美国总统罗斯福函”等书信,真实再现了重要历史时刻关键人物的心路历程。而另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集及其保存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往事,亦令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档案编研工作,在帮助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本身的情况有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也为探寻在新技术条件下更好地展现档案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路径。以城建档案馆为例,相较于综合档案馆多为文书档案,城建档案中则有大量建筑的设计图纸,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被拆除的历史建筑的档案。在对馆藏历史档案中的设计图纸进行整理、挖掘的基础上,依托当前愈发完善的三维建模技术,完全有可能在国际档案日的宣传活动中现场进行历史建筑的3D打印复原演示,实现档案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赋予沉睡的档案以新的生命,让消失的历史重新回到大众面前,也让国际档案日对于社会公众变得生动可及。
综上所述,编研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取得成绩的工作。但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对社会公众言之有物,对政府机关资政献策,编研工作无疑有助于档案事业的宣传与推广,进而直接推动国际档案日品牌在当代中国的建立与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