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背景和作品为经纬的“话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2021-11-23古丽努尔·达文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3期
关键词:阅读模式作品背景

古丽努尔·达文

摘要:基于对开放、自由的素质教育理念及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入思考,我们尝试将决定课堂空间的对文本主题的重点探究转变为对于多话题的漫谈,从而建构起一个以背景为经、以作品为纬的、具有无限活力与生命力的“话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背景;作品;“话题式”阅读模式

素质教育理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诞生及其在新课标中的落实,加之学生在现代化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新的学习愿景与渴望,这共同形成一种莫大的力量催促着一种有别于传统针对单一文本的分析式阅读的真正指向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开放自由的、有思想与情感感动的、充满“语文味儿”的阅读新模式的产生。依据此,从由单一文本主题探究转变为多话题漫谈入手,则为一种不错的切入角度与摸索头绪。

一、对文本背后人物时代背景的呈现以深入解读基础文本主题

反观传统模式下的学生解读形态:在将文本只当做一篇以文字结构的文本认知下,其无法意识到文本文字背后所蕴藏着的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云烟、时代状貌与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生活和情感,因而亦无法以真正人道主义的情怀与精神对文本主题思想有深入的解读,即只是读之泛泛。但相应的,有效扭转此局面的举措便在对文本背后人物背景的呈现,以引学生进入到与作者相同的语境、境遇中去。

例如:在《雨巷》一诗的教学中,我便在同学们阅读之后的所产生的对于作者思想情感模糊、朦胧的感受基础之上,向其介绍了作者戴望舒在创造此首诗时所处的人生境遇与时代状貌。与此相配合,我还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播放了集诗歌内所述雨巷意境、人物的《雨巷》朗诵视频,以此图文声并茂的方式让其对诗歌主题和其艺术光辉有更深的解读、感知与感动。同时,至此,同学们也多完全走入了诗歌情境与其所代表的真实的时代历史与作者境遇中,因而亦必会产生对其进行更深入了解的欲望和兴趣,而这便是除文本主题之外的“多话题”得以出现的机会。

二、依据人物时代及文本主题衍生分支话题并以作品阅读辅之

我们可人物时代背景当做既已编织好的“经线”再去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纬线”的织造,即利用学生在经线编织中生成的求知欲望,进行话题拓展及与话题相关的对更多作品的閱读[3],以将课堂话语空间及学生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大,对课堂活力和“语文味儿”进一步添筑,同时对以背景和作品为经纬的“话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完成初步的建构。

例如:为保障文本论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我们还以《雨巷》为例。在上述第一环节之后,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望,我则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1)革命与文艺创作凝铸了戴望舒的一生,在他1950年逝世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的时局不断变化,他自身也几经周折,但始终奋战在革命斗争的一线。那么,他具体经历了什么,又在如何的境遇下写下如何的令人铭记的诗歌呢?

(2)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与戴望舒同样献身于革命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还很多,他们都是谁,又在相似的时代境遇与各不相同的人生境遇之下留下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成果呢?

(3)“丁香”的意象贯穿《雨巷》的始末,“丁香”为什么会成为作者所用以象征革命理想的事物的载体的属性,即“姑娘”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

此三个问题则分别代表三个话题: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与其余诗歌创作、与戴望舒同时代且同梦想的人的经历与创作、“丁香”意象。而在对此三个话题的展开性漫谈中,我则引入了戴望舒于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冯雪峰的诗集《湖畔》中的诗歌、许地山的小说《缀网劳蛛》与散文《空山灵雨》、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文本。以让同学们进行阅读,对上述三个话题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思考,此基于《雨巷》而又高于、超脱于《雨巷》,而能够使同学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认知更加丰富,而这恰是素质教育及学科核心素养所期望的教学形态、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三、整合背景与作品以引导话题认知水平升华与思维格局扩展

有效的教学或者有效的对于某种教学模式理想效果的达成必得基于对教学各项环节与各项内容的整合,以形成一种高远的视角、一种广阔的思维格局、及一种深刻的思想认知。对于以背景和作品为经纬的“话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亦为如此,即在课内基础文本教学、在对其的主题通过对文本背后人物时代背景的体察进行深入解读、在对由此延展出的“多话题”进行结合作品阅读的漫谈之后,则当为对课堂所涉文本、所涉话题、所涉真实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境遇进行整合看待与思考的过程,以在此中建构起一个由诸多人物、诸多的人物革命斗争活动、诸多的文艺作品和思想等组成的历史社会片段情境,从而使上述高远的视角、广阔的思维格局与深刻的思想认知形成成为可能。

例如:在上述三个问题与围绕问题展开的对于三个话题的漫谈结束后,我便说道:“文学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字,亦不仅仅是平常所认为的所谓‘作者’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语,相反,其承载的是真实的历史与时代、有血有肉的人、人生与思想和情感。因此,对于文学,我们当以历史的眼光、高度的人文主义情怀看待,而在阅读学习中,亦当以探究和体验的方式进行对课内外文本的整合......”继之此后,我又让同学们自己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与思考,以促其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思维格局的拓展、思想深度的增加及人文情感的深化。

总之,“话题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主题式”阅读模式的颠覆,而更契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利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及学科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挺进,而孕育此模式之核心的“话题”的文本背后的人物时代背景及作品当成为教师在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旨归的模式落实中所当重点进行摸索与探究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吴晓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2.

[2]来雁菊.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语境教学策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阅读模式作品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研究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调适阅读心理,培养阅读技巧的策略
深化情感体验,建构阅读模式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